寫這篇文章之前,構思了很久,原本想寫“長大卻活成了嚴嵩”,因為他和海瑞時間近而且有些交集,但是嚴嵩已經定性為了奸臣,而李鴻章只是在輿論中沉沒,沒有官方定性,思來想去還是寫上他吧。
于謙是明代的著名人物,明代一共十六個皇帝,其中在第六個皇帝時有一場滅頂之災,幸賴於謙得以反轉當時的戰局,使明朝又延續一百來年的生命。在於謙的身後,還有很多小故事,像“兩袖清風”“要留清白在人間”等等,一直以來都是廉政的範本,可是于謙最後卻無辜被殺,這也是為後人所惋惜的。而於謙,恰恰就像是初入職場的毛坯,更像對未來充滿憧憬的孩子,希望憑自己的一己之力能夠扭轉乾坤,再造炎黃,可是經過了多年的傷痕累累我們卻活成了另外的樣子。
電視劇《走向共和》開篇有這麼一個場景,李鴻章在坐著吃螃蟹,桌上放著清一色的考究的器皿。一旁的人在彙報軍國大事,他聽著彙報,一邊在答應著,一邊在若無其事的吃著螃蟹,等到彙報進獻給慈禧太后的鸚鵡突然不吃不喝時,他坐不住了。這個場景,被截成小視訊在各個平臺幾乎都能看見,下面的評論也是五花八門,其中評論中最多的也就是這麼幾種:“鸚鵡代表著錢”,還有評論“倘在一個公司內如果不取悅老闆如何能正常開展工作?”“你在幹了很多年的公司跳槽了你對得起老闆嗎?”
寫到這裡,我想在講一個古老的話題,“中庸”。中庸是儒家的主要思想之一,當時的學者還有後來的學者都評價很高。而現在人都理解為中庸就是“和事佬”,兩頭不得罪就是中庸了。對比一下於謙和李鴻章,誰做的更中庸呢?我的答案是于謙,于謙做到了古聖先賢所倡導的中庸,既不忘初心,又不阿附時流。于謙能夠用他自己所能做的,去維護、去爭取一個為家為國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像石亨他們的政治投機,僅僅是為了維護些許利益。反觀李鴻章,被後人稱為“裱糊匠”的李中堂,做到了“中庸”嗎?反觀我們,做到了“中庸”了嗎?
年少的我們總想建功立業,不顧一切的殺出重圍,想做于謙,可長大了,我們都活成了李鴻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