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99年(嘉慶四年)正月,北京城朔風呼嘯,大清國攤上大事了:初三,太上皇乾隆駕崩;初四,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鉅貪權臣和珅被褫奪官爵;初八,和珅失去自由,十八日,和珅被數尺白綾吊死在監獄裡。僅僅不到半月時間,位極人臣叱吒官場二十多年寵臣和珅就被一掌權的嘉慶皇帝賜死了!那麼同朝為官的劉墉、紀曉嵐都受到怎樣待遇呢?
嘉慶皇帝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被嘉慶一掌權就賜死的和珅事件。
和珅(1750—1799) 清滿洲正紅旗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襲輕車都尉世職,授三等侍衛,受高宗賞識。四十一年授戶部侍郎,旋擢軍機大臣,在任二十餘年。歷任步軍統領,戶、兵、吏部尚書,理藩院尚書。後晉文華殿大學士。曾充四庫館、國史館正Quattroporte。累封至一等公。精明敏捷,辦事幹練,善體高宗之意,倚為腹心,晚年尤甚,政令傳宣多由其手書口傳。專擅弄權,令各省奏摺皆用副折送其先閱,各地進貢珍品多入其家。嘉慶四年(1799)高宗死,為仁宗數二十大罪,賜死,查沒金銀珍寶極多,時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之諺。
就是在嘉慶繼位的頭三年時間裡,乾隆仍然控制著朝中大權,嘉慶最多在那些無關痛癢的事情上做一些批示。但是就在嘉慶四年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撒手人寰。嘉慶皇帝隨後就囚禁了和珅,在十幾天以後迫使和珅自盡。在這一重大事件中,幕後的推手就是劉墉和王傑(狀元),劉墉還是始作俑者。至於紀曉嵐,並不像電視劇演的那樣,在和珅案件中的處理和稽核,他連一丁點都沒有參與。
乾隆皇帝死了,紀曉嵐繼續自己的老本行編書,負責編撰《高宗實錄》。紀曉嵐非常的精明圓滑,他知道自己實力不足,大的政治博弈不是他這種文人能玩的。他只能做好自己的老本行,做到誰也不得罪。由此可見,電視劇在很多時候是不靠譜的,欺騙了廣大群眾!
劉墉
嘉慶一掌權就賜死和珅,那麼同朝為官劉墉、紀曉嵐都受到怎樣待遇?
劉墉與和珅的關係,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人們習慣於把二人的關係描述為忠奸對立、水火難容。的確,劉墉並不阿附和珅,而基本採取的是獨善其身的做法。北韓書狀官徐有聞說,“和珅專權數十年,內外諸臣,無不趨走,惟王傑、劉墉、董誥、朱珪、紀昀(紀曉嵐)等諸人,終不依附。”
在說劉墉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件很重要事情。據史料記載,乾隆60年禪位於嘉慶時發生過一件“爭大寶”(爭玉璽)之事。據當時一位參加過禪位大典的北韓官員給其國君的報告說,臨當受賀時,乾隆皇帝不肯交出印璽,劉墉於是制止群臣向新皇帝道賀,自己入內向太上皇乾隆追索大寶。“半日力爭,卒得大寶而出,始行賀禮”。如此則證明劉墉與新君嘉慶的關係似乎更密切些。 所以嘉慶在這件事情上是很感激劉墉的。
乾隆帝“龍馭上賓”之後,嘉慶帝即奪和珅軍機大臣、九門提督等職務,並復劉墉上書房總師傅一職,入內當值,以供隨時諮詢。隨後,各省督撫及給事中,紛紛上章彈劾和珅,要求將和珅處以凌遲。不過,劉墉等人建議,和珅雖然罪大惡極,但是畢竟擔任過先朝的大臣,不得不為先帝留下面子,請從次律,即賜令自盡,保其全屍。
為防止有人借和珅案打擊報復,避免案件擴大化,劉墉等人又及時向嘉慶帝建言,妥善做好善後事宜。結果,在處死和珅的第二天,嘉慶帝釋出上諭,申明和珅一案已經辦結,藉以安撫人心。 和珅之案結束後,劉墉受贈太子太保待遇,可見嘉慶帝對他的肯定。和珅之案的處理,頗得時人的稱讚。由此也可見,劉墉並未因公務而洩私憤,而是充分體現了一位群臣領袖應有的風範。
紀曉嵐
紀曉嵐一生,有兩件事幹得最多:一是編書史,二是當考官。編書史,除總纂《四庫全書》外,還先後當過武英殿和三通館的纂修官等,稱一時之大手筆;當考官,兩次任鄉試考官,六次為文武會試考官,故門生甚眾,為國家選拔了不少人才。嘉慶八年,紀曉嵐80大壽,皇帝派員祝賀,並給予厚贈。旋拜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銜,兼理國子監事,官居一品。紀曉嵐卒後,歸葬故里,朝庭派員臨穴致祭,嘉慶皇帝御賜碑文,極盡人臣之榮哀。
紀曉嵐之所以成為歷史名人,並非因為像電視劇裡描寫的那樣“鐵齒銅牙”,善於鬥狠。而是在於他對中國文化的貢獻,他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總纂了《四庫全書》和著作了《閱微草堂筆記》。紀曉嵐雖然不和和珅同流合汙,但他也未正面與和珅發生衝突。紀曉嵐為官之道就是“左右逢源”,重大事件不參與,獨善其身。最後要說的就是紀曉嵐和劉墉關係也非常好,因為紀曉嵐能做大官還是靠的劉統勳(劉墉父親)薦舉,將其從新疆召回,在京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