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楚漢傳奇》中的秦始皇劇照 於和偉 飾
關於“秦始皇斬斷天下龍脈”的傳說,我認為是無稽之談。統一之後,秦始皇一共五次出遊,主要目的在於宣誓功德,移風易俗。他也興建了很多巨大工程,為的事方便集權專制,將此前從未出現的龐大地域與關中緊密聯絡起來,將天下掌控於己手。他個人為人詭異,性格陰鷙,不把自己當凡人,我甚至懷疑他極度自信,在最後幾年已經認為天下再不會有大變化。這些因素彙集到一起,決定了這個人一心要掙脫自然的限制,而並非畏懼世俗。
但秦始皇死之前似乎意識到了自己的侷限,他知道自己不會永生,不過過渡自信讓他誤認為就算自己死了也沒人敢動搖他已經規劃好的道路。可惜事與願違,他的各種規劃在自己死後幾年便成了一盤散沙。
他最不應該的是死之前過於潦草的安排後事,如果他稍微妥協一點,天下也許沒有那麼快大亂。
秦始皇之死公元前210年,始皇三十七年,秋七月丙寅,秦始皇在出巡途中崩於沙丘平臺。沙丘平臺在今河北邢臺廣宗縣,而始皇駕崩的時日據考證為當年七月二十一日,秦歷八月二十一日。[1]
此前不久,在一百多公里之外的平原津(今山東德州平原縣附近),秦始皇已經病了,但他諱言死事,隨從大臣不敢多做議論,直到病越來越厲害,他才命“中軍府令行符璽事”趙高為書賜扶蘇,書雲:“與喪,會咸陽而葬。”
這短短的幾字如電報一樣簡略,又語焉不詳。此時秦始皇已經明確知道自己支撐不到咸陽,但卻對身後繼位之事模稜兩可。按照秦始皇的意思,讓扶蘇前來沙丘平臺參與喪事,由扶蘇扶柩到咸陽再安葬。顯然,他是想把皇帝位傳給此時還在上郡(今陝西榆林、延安附近)監軍的長子扶蘇,但說得十分不明確。
這也給跟隨始皇出巡的少子胡亥,特別是胡亥的親信趙高,以可趁之機。
秦始皇死前行跡路線參考圖
說明:琅琊,今山東青島黃島;芝罘,今山東煙臺芝罘區;平原津,今山東德州平原縣;沙丘平臺,今河北邢臺廣宗縣;古地理與今天地理不同,但大致可作參考。秦始皇自琅琊、芝罘射殺巨魚之後,西行至平原津而病,至沙丘平臺,崩。死後趙高說服丞相李斯,二人謊稱已經得到始皇詔書,以胡亥為太子繼位,而扶蘇、蒙恬在外曠日持久虛耗資財卻無尺寸之功,賜死自殺。仁厚的扶蘇想都沒想就自殺了。蒙恬對此疑竇重重,卻沒有走上據兵反叛的道路,束手就擒。
胡亥順利登基。
趙高之所以違背秦始皇的意願立胡亥,有兩個考慮。趙高與胡亥關係非常,他不僅是胡亥的親近,還是胡亥學習決獄的老師,胡亥對他十分信任。此外,趙高的崛起是秦始皇有意提攜,他當初犯事落到同樣為蒙氏家族的蒙毅手中,按律當死,又在秦始皇的庇護下獲得赦免,但趙高與蒙氏結下了樑子。而扶蘇所依仗的正是手中三十萬精兵、連匈奴都十分忌憚的蒙氏家族中的蒙恬。倘若扶蘇繼位,蒙氏必然更加榮寵,與自己有隙的蒙毅可能也不會讓他好過。
出於這樣的現實考慮,趙高不敢讓扶蘇繼位。他唯一忌憚的就是李斯,但李斯卻是十分功利的人,只需要將蒙恬可能的榮寵告訴李斯,他自然有所判斷。
事情果然在趙高的計算之內。李斯入夥,扶蘇愚蠢的“受命”自殺,蒙恬雖然有三十萬大軍在手,卻沒有冒背叛之名而束手就擒,區區蒙毅,找個理由也就控制了起來。
秦始皇死後,繼位的胡亥很快就揭開了天下大亂的序幕,一個積累了數百年、一統僅僅十幾年的大秦在幾年間灰飛煙滅。趙高、胡亥的胡作非為,李斯的投機取巧,扶蘇、蒙恬、蒙毅的愚忠,固然都是秦帝國滅亡的理由,可發生這一切根源,還要歸罪於秦始皇駕崩之前對後事的潦草安排。
他為什麼這樣做?以他的雄才偉略難道不清楚身後可能出現的失控局面?
難言之隱?秦始皇死前這個潦草的安排或許有難言之隱。
他死在自己一統天下後的第五次出遊途中。此次出遊距上次已有五年時間。在這五年內,向來無力管轄的南越被他控制,“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謫徙民五十萬人戍五嶺,與越雜處”。在北方,不可小覷的匈奴在大秦威勢下,乖乖就範,不敢造次,“暴師於外十餘年。威振匈奴”。內政方面,他同意了李斯焚書的建議,又做出了坑儒的高壓姿態,也沒什麼人敢隨便議論、背後動作;他還修建了阿房宮和驪山這樣的大形象工程,進一步彰顯帝國氣勢,其餘諸如人口遷徙、道路疏通更是不在話下。總之,整個帝國真正成型了,古往今來,從未有過的事業在秦始皇手中正在完成。“而且,基本上完工了。”——秦始皇可能就是這麼想的。
五年之後秦始皇的這次出遊,更像是告慰神靈,宣誓天下。他“望祀虞舜於九疑山”,“上會稽,祭大禹”,“見巨魚,射殺之”。簡直是豪情萬丈,告慰歷代明君的同時,或許還有向虞舜、夏禹炫耀自己功業的意思。
他帶了自己頗為疼愛的小兒子胡亥,帶著他有意提攜、深知其能力的趙高,帶著一直深得己心、屢獻奇策的丞相李斯。但他沒想到在長達近十個月的出遊途中竟然得病,而且可能一病不起。
難言之隱從何而來?秦始皇本意是要傳位給扶蘇,但扶蘇此時身在遙遠的上郡(陝北),距離自己所在的沙丘平臺有千里之遙。更成問題的是,自己此次是帶著有繼位資格的公子出來的,胡亥完全可能因自己突然駕崩而直接繼位。而他身邊的趙高,此人雖然有能力,卻不是一個善類,萬一動動手腳,自己死後就無人能控制他。至於李斯,靠得住,但他會全心全意為扶蘇護航嗎?蒙恬怎麼樣……
也許正因為種種考慮,秦始皇認為此時公開扶蘇為太子不但難以保證其繼位,而且可能會刺激胡亥和趙高,讓不確定的李斯也倒戈,因此他才出了一個模稜兩可的詔書,雖然明顯是傾向於扶蘇的,又沒把話說明。
超人自信?電視劇《大秦賦》中的秦始皇劇照 張魯一 飾
以秦始皇的性格為人和行事風格來看,他不會有難言之隱。即便有,他也不會承認,更不會屈服。因此,秦始皇潦草的安排後事更大的可能是因為他的極度自信。
此前十年時間裡,秦始皇的每一項舉措,都在為他設想的萬世基業而努力。
他收天下兵器於咸陽鑄成十二個金人,他統一度量衡,把天下的豪傑大族遷居到自己眼皮子底下,把各國文物、典籍、美人匯聚於宮廷,在咸陽仿造各國宮室建築,都是為防止新帝國被顛覆,也為了彰顯新王朝的氣勢與格局。
他築馳道於天下,讓大秦的每個角落都能與咸陽相連,這是一種加強凝聚力的手段——他的自信在於,毫不擔心敵人也同樣可以藉助馳道迅速抵達咸陽。
他五次出遊,幾乎踏遍有秦所有領土,在外巡行的時間有時長達八個月、十個月,從隴西到東海岸的琅琊、芝罘,從北方的北地、碣石到南方的湘山、會稽,望於南海,到處刻石立碑,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稱頌大秦的功德。
他想到了南疆的百越,北土的匈奴,以武力震懾、控制,讓他們不敢對大秦有所蠢動——這與後來漢高祖的行徑如出一轍,為的是帝國安全。
他求仙問道,羨慕真人,希望以自己的長生不老管控好這份“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前古所無的事業,並希望萬世之後延綿不絕。
他不時大規模、超遠距離的遷徙人口,讓他們到一些從未到過的地方就此生根、生活,憑一己之力平衡國家的不平衡。
這都是超人意志,而在強大武力和他個人超越前古的氣魄之下,竟然都一一實現了。試想一下,這是一個從來沒出現過的帝國,是一堆從來沒人面對過的問題,是個個都需要創新和奇思妙想才能解決的現實,但秦始皇和他的臣僚卻一一解決了。在秦始皇一統之前,沒人能應付如此龐大地域、如此眾多人口、如此七分八裂的形勢,要將此捏合在一起並繼續發展下去,的確是一個奇蹟一樣的工作。
秦始皇實際上完成的不錯,而且他為後來一統天下的君主積累了經驗。在他死後幾年的漢高祖,一定程度上正是基於秦始皇的基業,一步步完成了一個帝國的構建,而這個帝國是一個生存了數百年的大帝國,這在人類歷史上恐怕都是標誌性事件。它的奠基者正是秦始皇。
這是秦始皇自信的根本。這樣的自信原本沒什麼問題,他的問題在於,自以為已經完成了所有工作,後世只需享用即可。
表現之一就在於,在羨慕真人的路上秦始皇越來越詭異。僅僅是一個未查實的洩露其行蹤的事,他便殺了周圍所有親歷者。除了其性格陰鷙,何以到如此地步?想來可能是秦始皇此時已經把不再把自己當作凡人,凡夫俗子何德何能竟敢將超人的行跡知會同人?這是秦始皇死前兩年的事,也是這一年,發生了坑殺咸陽四百多名儒生的惡劣事件。
一年後,有人在一顆隕石上刻上了“始皇死而地分”的詛咒,一番按驗之後,秦始皇殺掉了隕石周圍所有的活人,並燒此隕石。這可能並非因其心胸狹窄,殺人如麻,而源於這個時候他已經成為超人的尊嚴和權威不容任何挑戰和質疑。[2]
如果說坑儒之時,秦始皇把勸諫的扶蘇發配到蒙恬軍中做監軍還有一些理性因素,但遲遲不立太子,不把扶蘇的權威樹立起來,以致後來大患無窮,與他超人的自信可能有很大關係。可以推測,秦始皇之所以遲遲不立扶蘇,在於他以為根本不需要。他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死,甚至以為自己可能不會死。
而當最後一次出遊到達平原津生病之時,他意識到了自己終究會死。但他也並不擔心自己已經佈置完成的大帝國會在其死後立刻分崩離析。
未定之局秦始皇明知趙高和胡亥關係非常,趙高和蒙毅本有仇怨,李斯是一個功利的人,但仍然讓趙高書寫賜給扶蘇的遺書,他沒有召見胡亥做最後叮囑,也沒有召見李斯許以榮華富貴託付扶蘇和身後之事。
秦始皇重用、尊寵蒙氏,卻沒有給蒙恬便宜行事之權,希望扶蘇繼位,又不樹立權威,只是把他和蒙恬及其三十萬大軍綁到一塊。就好像是給每個參與其中的人一些條件,出了題目,至於如何解決則看你們自己。這是他過度自信的表現。
秦始皇死時留下了一個未定之局,但他顯然以為這個局不會失控。因為,胡亥還小,不足成事;趙高是他一手提拔,恩先不說,就憑他也不敢違背自己的意志,哪怕是遺志;李斯一向忠誠,不會出么蛾子;扶蘇雖然忠厚,可他身邊還有蒙恬,而蒙恬還控制著三十萬大秦將士,即便有人膽敢二心,扶蘇憑藉蒙恬和他背後的蒙氏勢力,也不會翻船。
結果,後來的事沒有一項如上述演進,這肯定不是秦始皇死時所希望的。如果秦始皇果真自信死後局面不會失控,他一定會怪蒙恬太過優柔,扶蘇太糊塗,李斯為了功利不可救藥,趙高膽大妄為,而胡亥不知好歹,不該答應帶他出遊。
但秦始皇太大意了,因為狂妄而親自葬送了大秦數百年積累的功德,自己數十年建立的偉業。
後記秦始皇死前之所以很多事無法安排,也可能跟秦嚴明的法律傳統有關,比如賜書一事就是“中車府令行符璽事”趙高的職責,他人無法插手,蒙恬無法直接支援扶蘇也受秦法約束,這需要考證,但無論如何,以秦始皇之能力和專政風格,即便秦有法制傳統,他也應有足夠空間更好安排後事。
又,沙丘是一個有名的地方,不僅秦始皇死在這裡,著名的趙武靈王也因為自大而被權臣囚禁餓死在此處。
又,秦始皇陵可能已經被損壞了一部分。漢高祖數落項羽十大罪的時候,其中一條稱,“掘始皇冢”,可能項羽已經破壞過始皇陵墓,但具體怎樣,是否真有其事而非漢高祖誇大其詞,現在不知道。
又,漢高祖在平定天下之後,很多作為與秦始皇異曲同工,都是為此前少有的一統大帝國如何長命而細心設計,南越與匈奴,漢高祖同樣做出了安排,沒給後來人留難題。而且漢很注意反思秦,陸賈《新語》開其端,叔孫通更是點出秦始皇未早立扶蘇而讓趙高得機會,漢因此在繼位問題的安排上十分注意交接細節,這也多少與秦始皇死後之事有關,一併記於此備忘。
註釋[1]見網友林叔新浪部落格文章《為什麼萬年曆查不到秦始皇駕崩的“七月丙寅”日?》
[2]秦始皇的暴虐還有兩件典型的事:一是秦始皇二十八年,一統之後第二次出遊“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風,幾不能渡。上問博士曰:‘湘君何神?‘對曰:‘聞之:堯女,舜之妻,葬此。‘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樹,赭其山。”這是與老天爺置氣,有點莫名其妙,可見其脾氣易怒;二是秦始皇二十九年“張良令力士操鐵椎狙擊始皇,誤中副車。始皇驚,求,弗得;令天下大索十日。”這次更像是嚇唬人,因為以當日之資訊傳遞效率,十天之內,資訊傳達到地方執行單位都很難,所謂大索天下很可能最後不了了之,不過是下此命令警告天下人而已。我個人認為這兩次過激反應與後來洩露蹤跡殺人、隕石事件性質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