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突厥對東西方世界的擴散路線

儘管期間的波折從未間斷,卻還是逐步將征服成果不斷南移。發生在1001年的白沙瓦之戰,就是他們撬開北印度整體防線的關鍵性事件。

早期的阿拉伯人 就有從海上攻打北印度

早在公元7-8世紀間,最初的阿拉伯征服者就企圖將帝國版圖穩固在次大陸北部。儘管最初的軍事行動往往只具備劫掠和懲戒性質,但還是讓誤打誤撞的他們摸索出進入次大陸的兩條主要路線。其一便是沿波斯灣北岸東行,透過流經信德地區的印度河去往上游。但因為需要穿越茫茫沙漠,不得不用額外的艦隊來支撐後勤。加之印度河下游相對貧瘠,便讓此類軍事冒險很快就得不償失。

更多阿拉伯征服者 選擇從中亞南下印度河上游

第二種路線選擇,就是以位於今日阿富汗的吐火羅斯坦為基地。透過開伯爾山口穿越興都庫什山脈,控制位於印度河上游的犍陀羅與旁遮普。儘管沿途的地理環境同樣惡劣,所需花費的儲備卻相對較小,還能更快進入區域內農牧產出最豐富的地段。但正因如此,本地土著王公的抵抗能力就更加堅挺,讓入侵者屢屢遭遇後繼乏力的現實困境。

連線興都庫什山南北的 開伯爾山口

所以,當代表波斯文化復興的阿巴斯王朝掌控帝國,對印度邊區的擴張行動就趨於遲緩。最早建立的西北信德省,開始在本地佛教王公的反撲中逐步萎縮,後來索性因內鬥而發展為半獨立藩屬。接著是發生在呼羅珊、河中與吐火羅斯坦的一系列事變,讓再臨旁遮普七河流域的機會看似遙遙無期。直到以中亞地區的突厥化軍閥勢力興起,穆斯林陣營才終於有機會將目光重新投向印度。

在波斯化的阿巴斯王朝 北印度的穆斯林勢力趨於後撤

當然,屢屢遭阿拉伯或波斯人打劫的北印度居民,也不會如木頭般坐以待斃。尤其是那些處於貿易和軍事衝突前沿的北方,更有相當的資本進行堅決對抗,從而能利用時間差完成重組。比如早期以喀布林為都城的沙希亞王朝,就是讓北方入侵者都十分忌憚的地頭蛇勢力。雖然王室可能就來更早南下的原始西突厥分支,卻早已為統御印度化後裔而尊奉婆羅門信仰。繼而依靠手裡保留的較強武力,不斷與企圖南下的穆斯林新突厥較量。由於後者正忙於河中、呼羅珊等地的權力瓜分,自然對阿富汗山區的險情愛莫能助,讓沙希亞人榮升為整個北印度的保護者。

經常反攻到興都庫什山以北的沙希亞王朝軍隊

到了公元962年,原薩曼王朝的呼羅珊總督阿勒普特勤,因遭受蘇丹的猜忌而被迫自立門戶。他率領一批只忠於自己的突厥近衛軍,迅速搶佔吐火羅斯坦的加茲尼與坎大哈,成為緊挨著印度文化區的新興穆斯林勢力。等到前宗主的權力出現崩塌,又與新來的喀喇-回鶻瓜分了中亞地盤,成功霸佔整個阿姆河以南地區。第二代統治者蘇布克特勤,則向東驅逐了沙希亞印度人,將控制商路的喀布林據為己有。但後者的軍隊也屢屢翻山來襲,使得興都庫什山南北的局勢異常混亂。

突厥是伊斯蘭在中亞等地擴散的第二波力量

於是,第三代統治者默罕默德-加茲尼,就把南下印度作為自己的主要發展方向。由於他是靠內戰勝利上位,不可避免的觸怒到許多小集團利益,便需要用更多資源來收買人心。所以就公然向屬下們宣佈,自己每年都要去次大陸攻略一番,進而讓大部分軍事貴族都願意團結在他周圍。恰逢又有北方草原上的塞爾柱部落南下避難,成為增強王朝北部防禦的緩衝力量,讓加茲尼方面有充足人力和物力進行連續遠征。

加茲尼帝國與沙希亞王朝的對峙

公元1001年,超過65000人的加茲尼軍隊開始南下。他們輕易透過無人看守的開博爾山口,直撲位於興都庫什山以南的交通重鎮白沙瓦。隊伍裡的絕對核心,是蘇丹本人親自指揮的古拉姆近衛軍騎兵。由於默罕默德大力推行波斯式的帝國行省制度,所以有充足財力來供養這些人馬具裝的突厥軍事奴隸。但邊境上的眾多草場,也為帝國提供了許多保持遊牧作風的部落武士。這讓此次遠征的騎馬部隊,達到了非常可觀的15000人規模。同時,更多被統稱為加齊的聖戰志願者,為蘇丹貢獻了足足50000個輕重步兵。其中不乏阿拉伯或波斯血統的軍事殖民者後裔,更多則是散居在眾阿富汗山頭的部落附庸。

默罕默德-加茲尼的波斯式中央宮廷

由於對加茲尼勢力的入侵早有準備,沙希亞的國王查亞帕拉也在白沙瓦部署重兵防禦。他本人很快就從印度河畔的新都城趕來,並在更多援軍抵達前拒絕出營交戰。直到許多印度血統的本地王公也率領部署趕到,才放心大膽的在城牆外佈下戰陣。在他麾下,同樣不乏弓馬嫻熟的12000名突厥裔騎手、人馬具裝的伊朗式重灌武士,以及永遠被寄予厚望的300頭戰象。相對較弱的30000步兵,基本全由低階剎帝利領主提供,且都是依賴少量劍盾或長矛兵掩護的步行射手。但因為只是從屬地位,所以戰役的勝負始終取決於騎兵對決。

加茲尼軍隊的古拉姆近衛騎兵和戰象

在印度人忙於集結部隊時,默罕默德-加茲尼也抓緊時間讓部眾習慣南方氣候。由於中亞的突厥軍隊向來重視紮營,大部分士兵都有較安全的休息環境,為即將開始的血戰養精蓄銳。

沙希亞軍隊主力是早年南下的吐火羅和突厥後裔

當年11月27日,突厥人的蘇丹決心在凜冬到來前決出勝負,至關重要的白沙瓦戰役便就此拉開帷幕。由於雙方都以精銳的重騎兵為核心,所以在佈陣方面可能趨於類同。大量的輕騎兵首先被用於彼此騷擾,並盡最大努力阻礙對方的佈陣落位。但加茲尼陣營的北方新貴,無疑比分散流落在犍陀羅的遊牧後裔們更有實力。

加茲尼軍隊的軍事科技 明顯領先於北印度

此外,阿姆河以南的眾多定居城邦,也長期處於東西方技術貿易路徑的中轉站位置,可以製造出優於旁遮普農墾區的鎧甲、複合弓、箭頭和其他武器。所以,古拉姆近衛們的全套裝備也優於使用前代技術的高階剎帝利武士。甚至在地方部隊的交鋒中,北印度人的輕便化傾向也不利於抗擊草原來客。加之加茲尼軍中的騎手數量本來就更多,自然能在中路和兩翼的對抗中都保持優勢。

大部分印度步兵 和他們的古典先輩沒什麼區別

查亞帕拉唯一的優勢,來自步兵體量和發揮極不穩定的戰象分隊。但前者往往是裝備寒酸的炮灰,經常連最基本的頭盔護具都裝備不起。後者又容易因大量點火的箭矢齊射而受驚,調頭衝亂己方陣營的步騎兵序列。因此,當戰線各頭的騎兵同伴被加茲尼人逼退,這些輔助部隊也就馬上被對手分割包圍。面對加齊聖戰者們的步步緊逼,終於因傷亡巨大和體能耗盡而徹底崩潰。

本地的印度教與佛教勢力 都遭到沉重打擊

混亂中,查亞帕拉和隨軍前來的家屬都被加茲尼方面抓獲。入侵者則屠殺了5000-15000不等的印度士兵,讓白沙瓦城直接放棄抵抗。大批生活在犍陀羅地區的印度教徒被擄為奴隸,他們腳下的家園也在戰亂中慘遭重創。默罕默德卻不準備立刻實施鯨吞佔領,而是在公開遊行的羞辱後,又允許對方花重金將國王贖回。

加茲尼的成功 讓自己死後的墓地都位於印度

但無論如何,印度次大陸的北方防禦已經被突厥人成功擊破。查亞帕拉在重獲自由後就選擇遜位,然後以非常傳統的自焚儀式結束了生命。他的兒子隨即遷都旁遮普的拉合爾城,卻擋不住加茲尼日後的另外16次大規模入侵。最終,突厥人的鐵蹄將逐步踏足至恆河流域,並將屢遭削弱的犍陀羅和旁遮普都佔據下來。而這一切,都源自發生在白沙瓦的決定性戰役。

22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崇禎皇帝臨死前為何要殺死自己的女兒跟嬪妃們?其實還真不是他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