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至民國,中國有三個“土匪聚集地”:
第一個是東北——根據統計,“九一八”事變之前,僅在吉林和黑龍江兩個省份的區域性地區,就有百支以上的馬賊匪隊。
第二個是廣西——陸軍部隊檔案記載,民國初年恭城、灌陽一帶“匪據巢穴,共有八館。每館數十至數百名不等,並攜有快槍刀械,抄擄村莊,捉人勒贖,此拿彼竄”。
第三個是河南——尤其是豫西南山區土匪活動頻繁。《白朗起義》中提過,1912年僅在河南的寶丰、舞陽兩縣就有30餘支土匪隊伍。
而這幾個區域對“匪”都有不同的稱謂,比如東北那些拉桿子的被稱為“鬍子”......清末民初,民間甚至有了“山東出響馬,河南出蹚將”之說。
什麼是響馬?為什麼說“山東出響馬”呢?
這因為“響馬”一詞出自山東。據考證,東漢以後山東的土匪就在馬脖子上拴上鈴鐺,馬跑起來後鈴鐺叮噹亂響,故而稱為“響馬”。
而且,山東歷史上出現了多次農民起義,比如《隋唐演義》中的好多人物就是山東響馬出身,所以也有人把響馬當成英雄好漢的代名詞。
因此許多響馬隊伍,不是土匪而是義軍。
至於為什麼山東起義多,響馬多,這都是“官逼民反”。
比如明代時期推行的馬政、民牧——在河南、河北、山東等地訂有應納馬匹數量,若不夠養馬戶必須賠償,好多養馬戶因此破產,便成為“響馬”討生活。
山東響馬在近代“最精彩”的亮相,是1923年5月孫美瑤發動的臨城劫車案,一時轟動國際。
可以說,響馬是人們最熟悉的盜匪。
什麼是蹚將?“蹚將”也是土匪的一種稱呼,又叫“老湯”。
河南人之所以將土匪稱之為“老湯”,是因為晚清民國年間,豫西南山區流動著一支數量龐大的青年農民工隊伍,每到冬日農閒時,則報名參加梯田、溝渠等農田灌溉工程的修理養護工作,這些“農民工”被當地人稱為“蹚匠”。
匠和將一字之差,當這些人沒有工作時就變成了土匪,慢慢的被稱為“蹚將”。
朱新繁曾在《中國農村經濟關係及其特質》一書中提到過:
“河南人民叫土匪為‘老湯’,不知是什么意思,他們提起了‘老湯’,就談虎色變。”
歷史上最出名的蹚將要屬河南省寶豐縣綠林首領——白朗。
白朗當時不滿袁世凱,為了改變袁世凱統治的現況,他組織了一批農民跟著他一起一起。
從河南、安徽等地轉戰到甘肅等地,穿過了五個省份,那些了大大小小50餘座城池,可惜最後敗給了段祺瑞,於1914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