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鄢陵之戰”時,楚國公子伐不幸被晉國俘虜。“中軍將”欒書命令公子伐在晉厲公面前誣陷郤至,其內容大致是——“鄢陵之戰”之所以會發生,乃是郤至給予了楚共王出兵的機會。

當時,東方諸侯們的軍隊尚未匯合完畢,晉國三軍將佐也還沒有全數出動,郤至便向楚共王表示,這場戰役晉國必定慘敗。探究郤至的想法,那就是:他意圖利用這場戰爭的大好機會,擁立孫周取代晉厲公成為晉君,而且他更能以此要挾孫周來侍奉楚國。

《東周列國·春秋篇》晉國戰車劇照

晉厲公聽聞公子伐的話後,就把這件事情告訴給欒書。欒書則向晉厲公表示,郤至在“鄢陵之戰”中接受楚共王使者慰問的表現,的確令人懷疑,誰都不能確定郤至和楚共王之間是否另有圖謀。

因此,欒書又獻上一計,請晉厲公派郤至前往周王室去聘問,欒書再暗中讓孫周去見郤至。欒書此舉的目的,就是用“實錘”來陷害郤至。

我們都知道,像晉厲公這樣精明的人,是不太可能如此輕易就中計,進而怨恨郤至的。事實上,欒書早已知曉了晉厲公的真實想法:他一直都想要除掉晉國舊大夫勢力,但總是苦於沒有藉口。欒書便利用此次機會,為晉厲公制造出能夠定罪郤至的理由,再借由晉厲公之手,除掉與自己作對的郤至。

試想,如果欒書採取與欒氏家族正面對決的策略,那麼必然難免兩敗俱傷的局面。如果欒書“借刀殺人”的計策成功,那麼他不僅可以完全置身事外,更能緩解郤氏家族投靠晉厲公所帶來的壓力。

而晉厲公這一邊,同樣對郤氏家族的忠心程度沒有十足的把握。於是晉厲公“將計就計”,順勢接受了欒書的安排,並且給郤至扣上了罪名。

晉厲公畫像

既然已經給郤氏家族冠上了罪名,那麼晉厲公心中自然也就明白了——欒書絕對不會干預其誅殺“三郤”的行動。正因如此,晉厲公果斷派出了親信起事,他們動手殺掉了“三郤”。

出人意料的是,晉厲公的親信們做得太過火,以致破壞了晉厲公的計劃,最終導致了無法收拾的局面。

《左傳》雲:“胥童以甲劫欒書、中行偃於朝。”

胥童、長魚矯等人率領甲士在臺榭殺掉“三郤”之後,他們的任務算是圓滿地完成了。沒想到二人竟然“一不做二不休”,接著率領士兵長驅直入到晉國的朝廷之上,劫持了欒書和荀偃。

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晉厲公出面阻斷了這次行動的後續發展。

其實,長魚矯的想法是正確而長遠的,他認為如果不殺欒書、荀偃二人,將來禍患必定會降臨在晉厲公身上。然而,晉厲公以“一天之中晉國已經死掉三位卿士”的理由拒絕了長魚矯的建議,他不忍心繼續增加殺戮,最終放過了欒書和荀偃。

其實,晉厲公又何嘗不想順道除掉欒書和荀偃?但是,光是除掉“三郤”的行動,晉厲公不僅籌備良久,尚需等待晉國貴族們不會干預的時機,最終才能行事,因此,如果要殺掉欒書和荀偃等貴族,必須要謹慎行事,需要從長計議。

《春秋左氏傳》

胥童、長魚矯二人擅自揣測上意的行動實在是出人意表,究其原因,就是他們企圖一勞永逸。由於這完全不在晉厲公的計劃之內,於是被迫終止了胥童和長魚矯的行動,更派人去安撫了欒書、荀偃。

《左傳》雲:“大夫無辱,其復職位。”

其實,欒書等人所感受到的,並非只是侮辱而已。由晉厲公選擇在戶外的臺榭中起事,而不選擇在宮殿裡面的情況看來,晉厲公與欒書等人對於殺“三郤”一事,有著某種程度的默契。也就是說,欒書等人選擇待著宮殿之中,就是為了避免事態擴大。胥童、長魚矯殺“三郤”得手之後又去捉拿欒書等人,實際上是打破了晉厲公與欒書等人暗中的協議。

欒書、荀偃受辱事小,他們“被劫持事件”所傳達出的資訊事大。此二人立即明白,如果不提前發難,晉厲公日後必定會除掉欒氏、荀氏而後快。因此,逃過一劫的欒書和荀偃,不僅殺死了胥童,並趁著晉厲公外出遊玩之際,將其逮捕。並在次年派程滑殺死了晉厲公。

《東周列國·春秋篇》晉景公劇照

猶記得,當年晉景公提拔欒書為“中軍將”的原意,是希望欒書能夠全心全意地保護晉國公室,使得晉國公室的血脈得以永續長存。沒想到,最後竟然是欒書親手殺掉了晉景公的後代,這樣的轉折實在令人不勝唏噓。

晉厲公死後,晉悼公孫周即位,晉國隨即復霸。《左傳》雖然將復霸的功勞算在了晉悼公的頭上,然而真實的情況是——晉悼公返回晉國國內時不過才十四歲,加上他在晉國內部並無支援,因此,晉國的復霸絕對不可能是晉悼公所為,而必定是欒書一手主導的。

正因如此,晉國再度由原本晉國國君掌權的局面,轉變為晉國貴族掌權,也種下了日後“三家分晉”的遠因。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我們今天看到的國徽,是由民國才女林徽因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