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漢高祖劉邦以平民身份起兵,歷經短短八年就建立起了大漢王朝,他的成就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和傳統的帝王不一樣,劉邦給人一種很常見,很普通的形象,讓我們誤以為劉邦只是一個和大眾一樣的普通人,他的功業都是依靠他人取得的。這其實是對劉邦的極大誤解。毛澤東曾經就說過,"劉邦是封建帝王中最厲害的一個”。劉邦的真正過人之處,就在有他雖然有普通人的形象,卻沒有普通人普遍存在的弱點。

佛家有云:人有三毒,貪嗔痴。貪是指過於內心喜好的事物;嗔是指執著於內心厭惡的外相;痴則是不明事理的實相。貪嗔痴是人性中的普遍弱點,如果克服貪嗔痴呢?佛曰:“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戒、定、慧” 即是對治 ”貪、嗔、痴“ 的方法。劉邦的真正厲害之處在於他能夠真正拋棄人性中的:貪嗔痴;而達到佛家所言的“戒定慧”。劉邦雖有混混的形象,但是他是真正達到佛家至高境界的高人。

不貪圖虛榮和虛名

對於政治人物來說,“貪”很多時候指的是貪圖虛名。在這一點上,劉邦做的無比出色。劉邦從來不貪圖虛名。因為他不貪圖虛名,所以他從來不去追求“我的想法比你的高明”這種虛榮。他追求的是如何做對他最有好處,所以他能夠隨時聽進去不同的意見,劉邦最喜歡說的話是“且為之奈何”。在高祖本紀中,有很多劉邦聽從別人勸告而改變自己意見的記載。當陸賈勸高祖“馬上得天下,馬上能治天下乎”,高祖聽後“高帝不懌而有慚色”。在“貪”這一點,劉邦的對手項羽就是一個典型的反面例子。項羽剛愎自用,聽不見他人的意見,這是他貪圖“我的想法比你高明”的虛榮。項羽的“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這是他貪圖“別人的豔羨”的虛榮。

不被憤怒或仇恨所主導

孫子兵法有“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對於政治人物來說,他的行動不可以被憤怒或仇恨所主導。在劉邦的一生中,他遭遇過很多背叛與挫折,但是他從來不被憤怒或仇恨所主導。雍齒多次背叛劉邦,還囚禁了劉邦的父親和妻兒,可以說和劉邦有不共戴天之仇。劉邦在得到天下之後,為了穩定人性和堵住非議,在張良的建議下,率先封自己最痛恨的雍齒為什方侯。劉邦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輕輕地放下仇恨,輕易就戰勝了人性中的“嗔”。

不被過去的觀念所束縛

劉邦是一個豁達灑脫的人,他從來不拘泥於任何的觀念。對於他來說,觀念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劉邦總能依據不同的形勢,採取不同的觀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劉邦出人意料地誅丁公而賞季布,這是他意識到,在天下太平期間,需要給臣子著重塑造忠誠的信念。劉邦聽從陸賈的“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並用,乃長久之術也”,那是因為他意識到,奪取天下可以靠武力,治理天下卻要靠文教。傳統已有的觀念是他人對過去地總結,這些觀念不一定適用於自己當前的現實。劉邦能夠跳出傳統的意識的束縛,頭腦中沒有所謂的條條框框,“高祖無可無不可”,總能夠根據當前的現實採取合適的思路,他真正地達到了佛家所言的“慧”。

劉邦不貪圖“我比你強,我比你有見識”的虛名,能夠放的下虛榮,做到不因為虛榮和偏見而拒絕別人的正確意見;不因為“你曾經傷害過我,我一定要復仇的快意恩仇”,為了自己實際利益,能夠放的下怒火和仇恨;不拘泥於條條框框,不為觀念所束縛。拋棄虛榮是為了追他的實際利益;放棄仇恨也是為了他的利益;不痴迷於某一種觀念,不拘泥於條條框框,而是能夠隨著形勢的變化而採取不同的觀念來實現自己目標。劉邦能夠跳出“貪嗔痴”這些人性的弱點,所以他的行動永遠基於現實,永遠追求實際利益,從而達到“戒定慧”,這才是他真正的過人之處。

20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元朝殘餘勢力是何時消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