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9月,由蒙哥馬利倡導的“市場花園行動”失敗,空降部隊遭到前所未有的損失。艾森豪威爾作為盟軍總司令做了深刻的反省,他認為既然批准了蒙哥馬利的計劃,自己就應該承擔一切責任,而不是推卸責任。
其實,所有人都知道此次行動的失敗,蒙哥馬利一意孤行、貪功冒進,應負主要責任。但他毫無自我批評的意思,更有甚者,他將失敗的原因歸咎於其他人。同時,他對艾森豪威爾越來越不尊重,是整頓“軍紀”的時候了。
蒙哥馬利“囂張”的背後,少不了丘吉爾的“支援”。
要說清這個問題,恐怕要從美軍參戰說起。作為在歐洲一直堅持與德國對抗的英國,在丘吉爾的領導下,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這其中離不開美國的支援。在丘吉爾看來,英國的崛起離不開美國的支援,但他也不願意美國主導歐洲的政局。
首先,“阿拉曼戰役”的勝利,確實讓英國找到了當“老大”的感覺,而蒙哥馬利也藉此戰贏得了其軍事生涯的最高榮譽,成為英國人家喻戶曉的英雄。更讓丘吉爾高興的是,他們的“價值觀”是一樣的,就是要建立強大的“大英帝國”。
其次,為了保住“老大”位置的最好方法,就是壓制美軍的風頭。在進攻突尼西亞、西西里島、義大利的戰役中,英國人擺出一副“久經沙場”的架勢,將新參戰的美軍當成“配角”,自己撈取最大的功勞。但事實上,這都是需要實力作保障的。
美國人十分清楚英國人的“小計倆”,只是礙於情面沒有明說。但將“榮譽視為生命”的巴頓卻絲毫不留情面,處處與蒙哥馬利“爭功”,美軍的地位也隨之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美國高層也意識到要逐漸地擺脫英國人,成為同盟國的“老大”。英、美兩國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
尤其是諾曼底戰役期間,蒙哥馬利常與艾森豪威爾“唱反調”,要更多的部隊指揮權,要更多的補給。終於,在一片呼籲中,艾森豪威爾親自接管了盟軍地面部隊的指揮權。這讓丘吉爾看到了“危險”,晉升蒙哥馬利為元帥,繼續“纏鬥”。
艾森豪威爾作為盟軍總司令處處維護內部團結,對蒙哥馬利和丘吉爾的“步步緊逼”,常常做出讓步。蒙哥馬利掛元帥銜後,更不把盟軍司令部看在眼裡,盟軍的各國將領對此十分反感,甚至英國人自己也覺得他的“囂張”得非常過分。
艾森豪威爾對蒙哥馬利的“過分”要求,越來越沒有耐性了。隨著盟軍的不斷推進,艾森豪威爾將總部遷往凡爾賽,並召開自登陸以來最大一次軍事工作會議。23位各國將領參加,但唯獨蒙哥馬利不參加,他傲慢地認為自己是元帥,級別不對等,他想以此凌駕於盟軍司令部之上。
還有一層意思是,由於他的霸道,在盟軍將領中早就引起了不滿,並對他產生了強烈的敵對情緒。他的言論得不到大家的認同,甚至沒有一個人支援他,這麼尷尬的場面,還是不去的為好。
不去參加會議,並不影響他對盟軍制定的計劃提出意見,尤其是對艾森豪威爾“指手畫腳”,根本不把這個盟軍總司令看在眼裡。過分的是,三番五次的要求將地面部隊的指揮權交給自己。艾森豪威爾終於看不下去,決定 “還以顏色”。
市場花園行動的慘敗,蒙哥馬利非但不認識錯誤,而且將一切責任歸咎於其他兄弟部隊的不配合,尤其指責美軍部隊缺乏協作精神,並再次要求掌握盟軍地面部隊的指揮權。艾森豪威爾隨即通知他,職務調整由盟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定奪。
對於艾森豪威爾的“硬氣”,蒙哥馬利十分清楚自己的處境。一旦上報,盟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是不可能撤換艾森豪威爾的,而他將徹底喪失指揮權。這位元帥終於放下驕橫的架子,表示服從艾森豪威爾的指揮。
但好景不長,僅過2個月,蒙哥馬利的“老毛病”又犯了,否定艾森豪威爾制定的作戰計劃,並又一次提出由他指揮盟軍地面部隊。不久,盟軍總部一紙解除職務的電文,放在他的面前,他頓時傻眼,急忙道歉,並再次表示效忠艾森豪威爾。
當然,馬歇爾、羅斯福等人都清楚蒙哥馬利的背後由丘吉爾撐腰。為了徹底打擊英國人的“囂張”氣焰,艾森豪威爾被晉升為五星上將,與蒙哥馬利平級。這下,蒙哥馬利不再那麼驕傲,與美軍的摩擦也少了許多。
蒙哥馬利急於建功立業,巴頓不給機會。德軍在阿登地區的反撲,盟軍措手不及。為了應付危局,將突破點以北的美軍部隊,交由蒙哥馬利指揮,並再次任用他為盟軍陸軍總司令。但是對艾森豪威爾來說,卻是一件難堪的事情,因為他剛接管盟軍地面部隊,就遭遇德軍反撲。
幸虧有好友巴頓的及時相助,率領部隊向巴斯托涅突擊,並穩住了陣腳,為盟軍穩固戰線,並逐漸扭轉局勢,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看來,關鍵時刻還是需要朋友的幫助,巴頓關鍵時刻不計較個人得失,艾森豪威爾感動不已。
阿登戰役結束後,艾森豪威爾又接任了盟軍地面部隊的指揮,原屬美軍的部隊陸續歸建,不死心的蒙哥馬利派其參謀長就如何突破萊茵河,與艾森豪威爾討價還價。艾森豪威爾終於明白了英國人是擔心搶了他們突破萊茵河的頭功。
他對英國人只顧自己,不顧大局的想法十分氣憤。他十分蔑視的告訴對方,美軍不會拿士兵的生命去爭取“虛頭巴腦”的榮譽。最終,經過兩國最高統帥決定,由英國人率先渡過萊茵河。
艾森豪威爾只得服從命令,但是巴頓對此有自己的看法,在榮譽面前沒有讓與不讓的問題,更何況對方是他討厭的蒙哥馬利。於是,1945年3月22日深夜,巴頓的第5師一舉突破蒙哥馬利吹噓的“萊茵河天塹”。
儘管艾森豪威爾對巴頓擅自行動有些不滿,但一想到丘吉爾在24日祝賀蒙哥馬利強渡萊茵河戰鬥勝利的訊息,比巴頓晚了整整一天,鬧了一個國際大笑話,他就由衷地高興。有巴頓在,休想有人與美國人爭功。
當然,蒙哥馬利的做法,是能夠理解的,但是一味的擺譜和蠻橫,不但顯得“小家子氣”,而且常因沒有得逞,成為眾人的笑柄。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艾森豪威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