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英格蘭忙著跟法國的親戚們打來打去,蘇格蘭的一門法國貴族卻在經營壯大...
第二十篇:蘭開斯特王朝
逛了一趟蘇格蘭後,還記得英格蘭的歷史發展到哪裡了嗎?我們再簡單回顧一下。有斷袖之癖的愛德華二世慘死於下臺之後,繼任者愛德華三世遭遇(挑起?)英法百年戰爭和由歐洲蔓延而至的黑死病,接過爛攤子的理查二世被迫面對由於生活實在困苦而爆發的農民起義。
看起來這時候的英格蘭很需要被拯救,於是一個叫亨利·伯林布魯克的人出現了。
算起來理查二世是這位亨利的堂兄,曾經他們也並肩作戰,他還支援理查二世鎮壓了某貴族的叛亂。然而勝利後由於某另一貴族的挑撥,理查二世對亨利心生戒備,將其驅逐出境還在人家老爸過世後侵佔了家財。
亨利當然不會乖乖就範,遂起兵征討理查,並真的在1399年憑藉強壯的兵力將理查趕下臺,自己坐上了王位。
他就是英國曆史上又一個叫亨利的著名國王——亨利四世,他開啟了一個新王朝叫蘭開斯特王朝。
亨利四世
為什麼叫蘭開斯特王朝呢?
後來亨利四世又冊封了自己的長子為蘭開斯特公爵,如今蘭開斯特公爵的爵位已經不存在了,但是領土還在。
記住這個公國的旗幟,如果你看到這樣圖案的徽章或標記的話,就是在告訴你那是女王的地盤
亨利四世剛剛坐上寶座,威爾士就爆發了抵抗運動,一個叫格倫道爾的王室後裔試圖動搖亨利四世的統治。
格倫道爾出生於威爾士和英格蘭交界處的一個富裕貴族家庭,少年喪父,由一位優秀的律師教導長大,後來自己也前往倫敦的律師學院進行深造。學成歸來的他娶了少時那位律師老師的女兒,並一步步把自己的家族經營壯大。
格倫道爾進入英國軍隊工作了幾年,由於賞識他的格雷戈裡·塞斯爵士故去,另外兩位他敬愛的長官也被撤職,心灰意冷的格倫道爾回到威爾士的家,度過了近十年安靜的生活。
對於格倫道爾這樣的人物,命運不會只安排給他平靜祥和的日子。他的鄰居格雷家族與他產生領土上的糾紛,而格雷大人碰巧是亨利四世的好友。格雷大人威脅格倫道爾,聲稱手上有可以置他於死地的證據。
就在與格雷家的糾紛進行中,亨利四世進行了對理查二世的公開處決,這讓理查二世在威爾士的許多支持者爆發了數場小暴亂。
一系列事件的發生,令格倫道爾下定決心,冠以他祖先波伊斯王子(Prince of Powys)之名,起兵反叛。他的追隨者包括他的長子、他夫人的兄弟、及一位主教。
但是不要著急,內心深處一直不忘反抗英格蘭的威爾士人,紛紛在各地響應,格倫道爾的隊伍不斷壯大。
但是威爾士人還是低估了英格蘭軍隊的實力,反抗遭到嚴酷鎮壓,威爾士的大片農田遭到破壞,格倫道爾在逃亡中死去。
而這場戰爭給威爾士造成的影響是——在之後很長的時間裡,威爾士的精英被禁止參與公眾活動。
格倫道爾想不到的是,他的存在還為六百多年後的英國人創造了一條著名的徒步路線——格倫道爾小路(Glyndwr's Way)。全長135英里,循著與自由戰士歐文·格倫道爾有關的傳說,在風景如畫的威爾士中部蜿蜒而行。
美麗的格倫道爾小路
第二十一篇:亨利五世
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曾以很多國王為原型進行創作,其中最被重視的大概要算是亨利五世,他在《亨利四世》(第一部和第二部)、及《亨利五世》中都對其進行了深入、生動地刻畫。
不僅如此,莎士比亞對亨利五世真是給予了厚愛,為他留下流傳百世的愛國宣言“請上帝賜我力量驅逐外來入侵者!上帝保佑英格蘭和聖喬治!”
亨利五世一直以光榮的愛國者形象活躍於歷史舞臺之上,1944年拍攝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電影《亨利五世》也詣在喚起民眾的愛國心。
亨利五世是一位什麼樣的愛國英雄呢?
之前我們講了英法百年戰爭的開始,所謂百年戰爭,並不是特指某一場戰爭,而是從1337年開始的一百多年裡,英法之間發生的一系列小戰爭。這些戰爭並不是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著,英法兩國大概也無法承受連續不間斷的戰鬥狀態。
在亨利五世繼位前,英法戰爭正屬於膠著狀態,然而雄心壯志的亨利五世打破了這一沉寂的局面。
當時法國內部的情況並不美妙,國王查理六世的精神狀況一直令人擔憂,兩大貴族集團為爭權奪利進行著流血衝突。亨利五世利用了這一局勢,巧妙地令其中一位貴族首領背叛了自己的國家,轉向支援英國。
時機成熟後,1415年亨利五世正式入侵法國,他顯然比曾經的愛德華三世更具備軍事才能。喊著要做法國國王的口號,他率領英軍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尤其在最為後世稱道——也是莎士比亞重點創作的——以少勝多的阿金庫爾(Agincourt)戰役中,徹底擊潰了法國人,進而長驅直入。
1420年查理六世被迫簽訂了特魯瓦條約,條約規定亨利五世的兒子迎娶查理六世的女兒凱瑟琳,並在查理六世死後繼承法國王位。實際上從這時候開始,亨利五世已成為法國的攝政王。後世評價,亨利五世取得了中世紀時任何一位英格蘭國王都未取得過的軍事輝煌。
等等,亨利五世並非反抗外敵入侵的戰士,而更像是主動出擊的侵略者,為何會被冠以愛國英雄的偉大形象?
當然這也與之前的英法戰爭中、英國一直失利有關,終於出現一個扭轉乾坤的君王,是必然受到愛戴的;又或者,假如沒有亨利五世的出現,英格蘭可能不敵法蘭西、難逃被侵略佔領的命運了?
1989年又一版《亨利五世》
或許天妒英才這個詞的存在確有其歷史依據,處於人生輝煌期的亨利五世只享受了這種榮耀不到兩年,在1422年的一場戰鬥中,不幸感染斑疹傷寒去世。
上帝還是選擇了站在法國人民這邊。
英法戰爭講了這麼久,放一張英國東南海岸多佛爾的風景圖吧;亨利二世修建了多佛爾城堡,這是英國面對法國入侵的防線,直到二戰時,依舊做為英國面對歐洲大陸的防範堡壘。
最後說一點兒個人感慨,看英劇《都鐸王朝》時,年輕的亨利八世曾感慨著說過一句話,大致意思是,建教堂建學校的亨利六世不會像亨利五世那樣被世人銘記,因為亨利五世有過金庫爾大捷。
在戰爭年代,戰爭英雄的確會光芒四射;然而在劍橋國王學院的庭院中,亨利六世的雕像會繼續矗立到下個千年。
第二十二篇:玫瑰戰爭
亨利五世之後是他的兒子亨利六世,他為英國做的貢獻照樣流傳百世,其中以伊頓公學和劍橋的國王學院最為奪目。
現在一說起伊頓公學或者劍橋的國王學院,大家頭腦中首先出現的字眼是“貴族”,如果有誰是在這兩個地方讀書,那他大概家庭條件不錯。然而這其實並非亨利六世的本意,在伊頓公學成立之初,其目的是為貧窮學生提供免費教育,之後他們會再進入國王學院進修。是到17世紀之後,學校才逐漸貴族化。
聽起來這麼不錯的國王,應該把國家治理得不錯吧?
大家還記得當初和亨利五世對抗的法國國王查理六世有些精神問題嗎?不知道叫“六世”的君主是不是都受到了詛咒,據說亨利六世也犯過精神病什麼的。不過不用在意這些細節,英國曆史在此期間走得很順暢,伴隨著貴族之間的摩擦戰爭。
到底摩擦的程度有多大呢?1453年“玫瑰戰爭”正式爆發前,英國已經有25個家族消失了。
亨利六世所在的蘭開斯特家族,用紅玫瑰做其家族徽章;他們的遠親、也是愛德華三世的後裔約克家族,選擇了白玫瑰做家族徽章。所謂“玫瑰戰爭”主要圍繞這兩大家族的勢力展開。
畫家亨利佩尼在1908年、根據莎士比亞的戲劇《亨利六世》中的一幕場景,創作的“選擇紅玫瑰和白玫瑰”。
亨利的軍隊一直處以劣勢,白玫瑰的約克公爵理查幾乎就要順利取得勝利的錦旗。然而雖然亨利六世不怎麼善於戰爭,他的王后瑪格麗特卻並非一個簡單的女人——又是一個來自法國的勇猛女子!
瑪格麗特王后的軍隊最終打敗了約克公爵的武裝力量,理查在1460年的最後一天被殺,亨利六世的寶座得以儲存。
當然事情不會這麼快結束,理查的兒子愛德華率領著白玫瑰騎士們捲土重來,又扭轉了整個局面。
瑪格麗特王后
但是愛德華並不急於坐上這個寶座,他和“國王擁立者”沃裡克伯爵聚集起大軍向北進發,討伐亨利六世和瑪格麗特王后。在約克附近的陶頓(Towton),爆發了“玫瑰戰爭”中最大的戰役,超過兩萬多人因這場戰爭而死,創造了英格蘭歷史上單日死亡人數的最高紀錄。
最終,愛德華和沃裡克勝了,蘭開斯特家族未叛變的大部分首領被殺,但是亨利和瑪格麗特逃到蘇格蘭。
昔日的戰場,在時間的風中靜默
愛德華四世於1461年在倫敦正式加冕,成為約克王朝的第一位國王。
對這段歷史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看一部劇《白王后》:
眾所周知,擁有全球無數粉絲的《冰與火之歌》就是根據玫瑰戰爭的歷史寫的,然而如果仔細閱讀,會發現其實馬丁老爺子借鑑的只是玫瑰戰爭的故事框架;《冰與火之歌》中幾乎寫進了整個人類的歷史——就像老爺子自己說的。而我自從看過此書後,再讀任何歷史故事,都會不由自主想起小說中的類似情節。
第二十三篇:倫敦塔內的黑暗歷史
倫敦塔城堡做為倫敦的重要旅遊景點之一,多年來以高昂的門票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人們,這不僅因為她被譽為英國最值得欣賞的城堡之一,也不僅因為女王的皇冠展覽於此,很多人慕名前來,也是慕了她那段歷史上的黑暗之名。
上一篇我們說到,愛德華四世歷盡艱辛、終於成功做了約克王朝的第一位國王,然而他的艱辛命運並未因此就被劃上休止符。
人們爭奪權利,是為了利益;而利益的變更,會令朋友一下子成為敵人。
曾經和愛德華四世並肩作戰的“國王擁立者”沃裡克伯爵,對成為國王后的昔日戰友——愛德華四世——所做的一系列事情都非常不滿,當然主要的原因是感覺到自己的權利在逐漸消失,並擔心終有一日會蕩然無存。於是他決定再次成為“國王擁立者”,這次擁立的是愛德華四世的弟弟。
可惜,愛德華不止一個弟弟,他得到了另一個更厲害弟弟的幫助,把反叛者和昔日哥們兒轟到了法蘭西。
英劇《白王后》好像把愛德華四世弄得太好看了一些
在法國,沃裡克伯爵遇到了仍未死心的瑪格麗特王后。他們一拍即合,在法國國王的資助下又殺回了英格蘭。
這次的歸來頗具氣勢,愛德華四世真被趕下了臺,亨利六世又坐了回去。
不過他們之間的故事註定要反覆輪迴,只過了一年,愛德華就又打了回來,這次他做得非常徹底——殺死了昔日戰友,俘虜了瑪格麗特,並在倫敦塔內處死了亨利六世,game over。
當然,處死戰敗君主這種事不能算是黑暗歷史,畢竟這是發生在大太陽底下的。所謂倫敦塔內的醜行主要指的是12年後的一件事。
愛德華四世在位僅僅十年,他去世後的繼承者——他的兒子愛德華五世只有12歲。就在1483年,愛德華五世和他的弟弟在倫敦塔內神秘地突然去世了......
沒有確切的證據表明這是他們的叔叔理查干的,然而所有的小說和戲劇都願意這樣描寫。
畫家蒂拉羅徹創作的《王子在倫敦塔內》,將兩個少年的惶恐表現地淋漓盡致
但是這位理查叔叔也並沒有得意多久,兩年後他的國王之夢就被都鐸王朝的開國之君亨利七世給終結了。
第二十四篇:都鐸王朝
如果要說最有名的英國明星,不是女神娜塔莉·波特曼、不是風頭十足的本尼迪科特·康柏巴奇、也不是受媒體寵愛的貝克漢姆一家,更不是郭達斯坦森(注:這是2014年寫的,時局變化快,現在誰最有名我已經看不出來了)。
英國最有名的明星,那必須是憨豆先生!不信你去拿這幾個人名問周圍的人試試看。
憨豆先生的熒幕形象一直是“動作代替語言”,據說他的扮演者羅恩·阿特金森其實有輕微口吃。那麼如果我向你推薦一部老英劇——羅恩在裡面滔滔不絕、妙語連珠——你會否馬上迫不及待去看看?
《黑爵士》(Blackadder)是1983年開始播放的一部系列劇,其中第一部由我們的羅恩在裡面飾演男主角黑爵士,並負責了部分編劇。這個故事背景就放在了1485年,亨利·都鐸和理查三世在博斯沃思原野大戰,亨利·都鐸戰敗,理查三世意外被殺……等等,這好像和歷史書上寫的不一樣……所以才叫黑色喜劇。
回到歷史事實,亨利·都鐸在博斯沃思原野戰役(Battle of Bosworth Field)中大敗理查三世,順利坐上了王位,成為亨利七世。算起來亨利七世是亨利六世的侄子,他的父親和亨利六世是同母異父的兄弟。
身為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七世繼位後,迎娶了約克家族的後代、理查三世的侄女伊麗莎白,歷史學家以此事件做為“玫瑰戰爭”的終結標誌。
從此誕生了紅白結合的“都鐸玫瑰”
與他的前輩們不同,亨利七世很懂得應用聯姻的力量,而非戰爭。除了和約克家族聯姻外,他又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蘇格蘭斯圖亞特王朝的國王,很好地維持了與北方鄰居的和睦。此外,他的另一個女兒瑪麗公主嫁給了法王路易十二,長子阿瑟迎娶了阿拉貢公主——來自當時強大的西班牙王國。
另外,有著一半威爾士血統的亨利七世,取消了很多由於格倫道爾起義(第二十篇)而對威爾士新增的諸項限制,從而得到了威爾士的人心。
亨利七世
下期預告:亨利八世的六次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