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他26歲當縣委書記,修建了紅旗渠,離休後中央特批為副部級‍

1974年,中國參加聯合國大會,放映的第一部電影,就是紀錄片《紅旗渠》。影片中的修渠人,竟然是用繩子懸掛在半空中。這部電影跟拍了十年,見證了紅旗渠的誕生。時至今日,紅旗渠精神依舊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鮮為人知的是,紅旗渠總設計師、原林縣縣委書記楊貴,為了修建紅旗渠嘔心瀝血。

楊貴生於1928年5月,河南衛輝人。河南在中國近現代史上,飽受戰火荼毒。原因無他,河南地處天下之中,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楊貴出生之際,各路軍閥無不垂涎河南的戰略位置優勢。因而,河南就成了軍閥拉鋸的緩衝地帶。最為典型的軍閥混戰,首推中原大戰,主戰場就是在河南。可想而知,楊貴的童年經歷了什麼。1936年,楊貴在羅圈村讀私塾。1941年,私塾先生被抓進了監獄,楊貴迫不得已回家務農。

1943年,楊貴加入了組織。1945年,抗日戰爭前夕,楊貴已經是汲淇縣五區抗日救國聯合會主席,時年17歲。解放戰爭時期,楊貴堅持鬥爭,輕傷不下火線。1947年7月,楊貴在淇縣三里屯村反擊國軍包圍戰鬥中負傷,不得已回到後方休養。到了9月,楊貴身上的傷還沒有好利落,就又到淇縣前方指揮部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楊貴歷任淇縣縣委委員,縣委辦公室主任兼淇縣五區區委書記,湯陰縣委宣傳部長,安陽地委辦公室副主任。1954年,楊貴出任林縣縣委書記,時年26歲。楊貴到任後,就發現了當地嚴重缺水的實際困難,更是約束當地經濟發展的“病根子”。特別是1959年的特大旱災,讓楊貴深切感受到水的重要性。為此,楊貴說幹就幹,決定引山西平順縣境內的濁漳河引水。然而,這一方案極具挑戰性。

楊貴不怕吃苦,憑藉河南人的那股子韌勁,硬生生地戰勝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十年修渠,楊貴帶領林縣數十萬人,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了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築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終於修成了全長1500公里的紅旗渠。曾有人統計過,倘若把紅旗渠的土石壘築成高2米,寬3米的牆,竟然可以縱貫祖國南北,把廣州與哈爾濱連線起來。

1995年6月,楊貴正式離休。離休十年後的2006年3月,中央批准楊貴的職務級別為副部級。同年8月,中央又批准楊貴享受國家機關部長級醫療待遇。曾幾何時,巍巍太行是林縣人求水的阻礙,“人工天河”橫空出世,一舉解決了林縣的吃水問題,締造了世界矚目的“第八大奇蹟”。

18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歐洲女皇之血腥瑪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