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西江月>

追想千年往事,六朝蹤跡茫然。

隋唐相繼統中原,世態幾回雲變。

楊柳悽迷汴水,丹青慘淡凌煙。

樂遊原上草連天,飛起寒鴉一片。

東風掃盡隋唐憾,百二山河換主人。

隋唐時期(581年-907年),為隋朝(581-618年)和唐朝(618-907年)兩個朝代的合稱,也是中國歷史上強盛的時期之一。是經歷了五胡亂華和南北朝兩個漫長時期後的兩個大一統皇朝。在民族思想上比較開放。兩朝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科技上達到前所未有的發展,隋唐兩朝君主在治國政策上較為開明,也影響了周邊諸國向中國朝貢、學習。

隋軍陣容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在二百八十多年的戰亂之後重新統一了中國。隋末大亂嚴重分裂,經過九年的統一戰爭唐朝建立。所以史學家常把"隋唐"並稱。在這三百多年間中國的封建社會得到很大的發展。隋朝鼎盛時期北至東北遼寧一帶,西至新疆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地區,東臨東海,南至越南北部一帶。唐朝鼎盛時期北至貝加爾湖以北和外興安嶺,西至中亞的鹹海,東至庫頁島,南至越南北部。公元581年隋朝建立,隋文帝是開國皇帝,主要的貢獻是創立新的選官制度;創立《開皇律》;律法不比南北朝時更加殘酷,興建義倉;簡化地方官制。隋文帝時期,國家繁榮強盛,政治清明,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大好局面,為了紀念隋文帝的功績,人們把隋文帝時期尊稱為"開皇之治"。隋煬帝過度殘暴的征斂,導致民不聊生,百姓大規模起義,發生嚴重戰亂,人口銳減到200餘萬戶 ,隋煬帝逃到江都,叛軍反,被縊弒於江都,僅存在了幾十年隋朝便宣告滅亡。

韓擒虎

唐朝,從公元618年建立,到907年被朱溫滅掉,共存在了289年。唐朝分前期和後期,中間以安史之亂為界限,前期是昌盛期,後期則是衰亡期。唐高祖建立了唐朝,而唐太宗李世民領兵用十年時間完成了統一大業。李世民透過玄武門之變成功登位後,勵精圖治使唐朝在中國封建社會空前繁榮,出現了"貞觀之治",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居於當時世界領先地位。此後,唐玄宗時期又出現了"開元盛世",國強民富,昇平之世再次出現。但同樣也是在唐玄宗時期發生了安史之亂,從此唐朝走向了衰亡。隋唐時,典章制度方面多有建樹,如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兩稅法等,對後世影響深遠。科舉制萌發於南北朝,真正成型是在唐朝。隋唐對外採取較為開放的政策,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文學以唐詩成就最大。以初唐陳子昂,盛唐李白、杜甫,中唐白居易、元稹,晚唐李商隱、杜牧為傑出代表。韓愈、柳宗元倡導的古文運動,對後世影響甚大 。顏真卿的書法,閻立本、吳道子、李思訓、王維的繪畫,《霓裳羽衣舞》等音樂舞蹈,以及眾多的石窟藝術,均流傳後世。科學技術方面,中國四大發明中的印刷術和火藥兩項均出現於這一時期。後期的唐朝政治混亂,從牛李黨爭到宦官專權。唐朝末期爆發了黃巢起義,起義領袖之一朱溫開始叛降唐朝,後又取代唐朝自立為帝,建立了五代的第一個王朝──後梁。

唐代的繁榮

隋朝皇帝楊廣與唐朝皇帝李淵都是西魏柱國獨孤信的外孫,即楊堅與李丙(李淵父親)的皇后是兩姐妹。因此史家多把楊隋與李唐合稱隋唐。其中較不明顯的是,李世民之臨川公主為周法尚孫媳。北周於577年滅北齊,統一華北後國力興盛,但是北周宣帝宇文贇奢侈浮華,沉湎酒色,政治腐敗,還同時擁有五位皇后。外戚楊堅乘機將北周重臣外遣,朝政逐漸由他掌握。580年6月8日北周宣帝病死,楊堅扶持年幼的北周靜帝宇文闡,以大丞相身份輔政。581年3月4日,北周靜帝禪讓帝位於楊堅,楊堅登基為帝,即隋文帝,建國隋,北周亡。隋文帝意圖南滅南朝陳,採納高熲的策略:干擾南朝陳的農業生產,破壞陳國的軍事儲積,使陳國損失慘重,而又疲憊不堪。隋文帝於隋與突厥之戰勝利後,587年10月26日廢西梁後主蕭琮,西梁亡。隔年發動隋滅陳之戰,隋文帝命楊廣、楊俊與楊素為行軍元帥但是實際指揮的是高熲,三軍諮稟,皆取斷於熲 ,兵分八路攻陳。

楊堅

589年2月10日,聯軍進入建康城,俘陳後主。不久,各地陳軍或受陳後主號令投降、或抵抗隋軍而被消滅,只有嶺南地區受冼夫人保境據守。590年9月,隋派使臣韋洸等人安撫嶺南,冼夫人率眾迎接隋使,嶺南諸州悉為隋地。至此,隋朝結束西晉永嘉之亂以來二百八十餘年南北分裂的局面,完成中國的大一統。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唐國公李淵在晉陽以尊隋之名起兵,一路勢如破竹,十一月攻佔長安,擁立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即隋恭帝。李淵自任大丞相,進封唐王。義寧二年(618年)三月,隋煬帝死,五月,楊侑禪位於李淵,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國號"唐",改元武德,定都長安,隋朝滅亡。楊侑降為酅國公,置居長安,次年五月去世。而後,李淵冊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四子李元吉為齊王。

陳後主

北周和南陳以及隋初留下的豐厚的財富,被隋末動亂破壞殆盡,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人口也驟降到200餘萬戶 ,外部東突厥空前強大,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屬於東突厥,內部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割據勢力也臣服於突厥 ,突厥想效仿北魏道武帝入主中原 ,外敵空前強大,中原王朝卻被內部的分裂混戰嚴重削弱,局勢十分嚴峻。李淵入主關中前,先派使吹捧瓦崗軍李密,使其成為中原的屏障。入主關中後派李世民平定西北金城的薛舉、薛仁杲,派唐使安興貴、安修仁生擒武威的李軌。620年,派李世民擊敗入侵河東(今山西南部)的劉武周、宋金剛,而後洛陽鄭帝王世充與河北夏王竇建德聯合抗唐。622年,李世民擊潰聯軍,俘竇建德,王世充投降。竇建德的餘部劉黑闥也被李建成擊潰,河北至此平定。623年,輔公祏率杜伏威餘部在丹陽(今江蘇南京)反唐,隔年被唐軍俘殺,割據江陵的蕭銑則於621年被李靖、李孝恭率軍平定。翌年,嶺南馮盎降服,又虔州林士弘死,因此唐朝基本統一漢地。

李世民

秦王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為了皇位而鬥爭,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控制長安。李淵深知形勢,於是禪讓帝位,成為太上皇。李世民繼位,是為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修葺洛陽都城,號稱洛陽宮,李世民在位時期都洛陽前後共計11年。唐太宗從隋末民變中認識到群眾的力量,吸取隋滅教訓,重視百姓生活;留心吏治,選賢任能,知人善用,從諫如流,重用魏徵等諍臣;並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一系列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較為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促進了民族融合,穩固邊疆,唐太宗則被四方諸國尊為"天可汗"。在其執政的貞觀年間(627年-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現了一個政治較為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武功興盛的治世局面,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治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唐高宗

唐高宗中期以後,政權逐漸由武則天掌握。武則天原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死後被唐高宗召入宮中。武則天在權力鬥爭中獲勝,被立為皇后,史稱"素多智計,兼涉文史" 。公元660年,唐高宗因身體原因,讓武則天處理朝政,武則天因此與唐高宗並稱為"二聖" 。唐高宗死後 ,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因與唐中宗不合,武則天不久將其廢為廬陵王,改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690年,武則天平定徐敬業反叛,廢唐睿宗,繼皇帝位,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定都洛陽,改洛陽為神都,降李旦為皇嗣,武則天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女皇帝。 武則天掌權與稱帝期間,科舉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武則天開創了殿試和武舉。 武則天掌權以來打擊了關隴集團,大力提拔科舉出身的官員,時稱"北門學士",很多是來自中原、關東與江南等地計程車人,並且大力提拔人才,如狄仁傑、張柬之、張仁願、姚崇等名臣將領。 武則天稱帝期間社會文化藝術亦有所進步,當時佛教大興,武則天時期的佛寺興建頻繁,擴建的洛陽龍門石窟為這一時期的代表。史稱武則天時期為"上承貞觀,下啟開元"或"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武則天

神龍元年(705年),敬琿和宰相張柬之等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李顯復位,恢復了大唐國號,李旦被立為相王。唐中宗卻一直受到韋皇后、女兒安樂公主和武則天的舊有黨羽武三思等人的影響,張柬之和敬琿等人先後被流放或誅殺。韋皇后有意成為第二個武則天,安樂公主則曾要求被立為皇太女。在景龍四年(710年)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殺唐中宗,韋皇后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唐殤帝,並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之子,當時是臨淄王的李隆基,在太平公主協助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皇后、安樂公主及武氏殘餘勢力,擁立李旦復位。

李旦

唐睿宗復位後,其妹太平公主與太子李隆基發生權力之爭。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讓位於李隆基,是為唐玄宗。次年,唐玄宗將太平公主賜死,黨羽或殺或逐,結束了政鬥。

唐代版圖

各版開元疆域圖唐玄宗整頓武周以來的弊政,政治上提拔姚崇、宋璟、張嘉貞、張說、李元紘、韓休、張九齡等賢臣為相,整飭腐敗的吏治 ,並建立了一套考察制度 ,精簡官僚,裁減冗官 ,設採訪使發展節度使制度,導致地方權力增大;經濟上推崇節儉、抑制佛教,並幾近荒廢的義倉制度 ,又透過括戶等手段緩解土地兼併導致的逃戶問題 ;軍事上改府兵制為募兵制,並興復馬政 ,對外收復了遼西營州 ,及唐睿宗時期賜給吐蕃的河西九曲之地 ,並再次降服契丹、奚、室韋、靺鞨等民族政權 ,西域方面吞併大小勃律 並且攻滅突騎施 ,塞北方面降服復國的後突厥 ,後又扶持回鶻剪滅後突厥 。唐玄宗統治下,唐朝逐漸步入盛世 ,史稱"開元盛世" ,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鼎盛時期。

李隆基

唐玄宗改元天寶後,承平日久,國家無事,統治者逐步喪失向上求治的精神,志得意滿,開始放縱享樂,從此忽視國事。在納楊玉環為貴妃後,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劍"惡名的李林甫為宰相長達十八年, 使得朝政敗壞。李林甫死後,楊國忠為相,出現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權勢炙手可熱。 唐玄宗好大喜功,為此邊境將領經常挑起對異族的戰事,以邀戰功。由於當時兵制由府兵制改為募兵制,使得節度使與軍鎮上計程車兵結合在一起,導致邊將專軍的局面, 其中以掌握重兵的胡人安祿山為最著。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趁唐朝政治腐敗、軍事空虛之機,和史思明發動叛亂,次年十二月叛軍攻入洛陽,唐玄宗率眾逃至成都,史稱"安史之亂"。 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是為唐肅宗,唐玄宗被遙尊為太上皇。安祿山則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年號聖武。

唐肅宗

唐至德二載(公元757年)正月,河南節度副使張巡、睢陽太守許遠等人率領軍民堅守隋唐大運河咽喉、江淮屏障睢陽(今河南商丘),在睢陽之戰,叛將尹子奇為報屢敗損目之仇,使安慶緒前後大軍幾十萬人被睢陽城四千名守將所牽制。此次城市攻堅戰長達十個月之久,如此方使唐朝能夠反攻、使郭子儀能夠從容收復兩京。長達八年時間的安史之亂使得唐朝元氣大傷,從此由盛轉衰。中央的權力大大削弱,節度使的權勢越來越大。此時均田制已經逐步瓦解,土地兼併現象日趨嚴重,租庸調製也無法實行。戰後大唐人丁銳減,土地大量荒蕪,藩鎮割據的現象形成。唐代宗時,劉晏改革鹽法,改善了國家的財政,唐德宗任用楊炎為相,於建中元年(780年)開始實行兩稅法,一年分夏、秋兩季依土地徵稅。唐德宗還力圖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亂,發生了持續5年的奉天之難戰爭。最後雖叛將敗死,但是唐朝卻與其餘藩鎮妥協,條件是取消王號,朝廷承認他們在當地的統治權,從此割據局面進一步深化。

唐德宗

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安祿山指揮叛軍主力進攻洛陽、潼關,意圖突破這兩個重鎮而直取長安!後來洛陽淪陷,但天險潼關卻因為高仙芝、封常清的有力固守,使得安史叛軍久攻不下,甚至迫使敵軍有了回撤的打算。但是晚年的李隆基已經利令智昏,不復年輕時代的英明果決。高仙芝和封長清採取固守的正確作戰方法,使得遠道而來的敵軍想速戰速決的計劃不能得逞,而且潼關作為長安的屏障,也有力的護衛了長安;可是一些奸邪小人卻在李隆基面前說高仙芝和封長清的壞話,詆譭他們與安史叛軍相勾結,所以遲遲沒有與叛軍正面交戰,李隆基不經過仔細調查,竟然將二人斬首示眾,致使朝廷失去了兩員經驗豐富、作戰勇敢的將領!之後李隆基又派上了年紀的哥舒翰統領潼關的軍隊拒敵,當時鎮守潼關的軍隊有二十萬!哥舒翰正確的判斷了雙方的形勢,也認為堅守不出才是禦敵之策,隨著日子一天天拖延下去,唐玄宗對他們也失去了耐心,而且奸相楊國忠又在鼓動玄宗下聖旨強迫哥舒翰出戰,哥舒翰在接到聖旨後知道此戰必敗,但懾於皇權的威嚴,不得已帶兵出戰,最後果然大敗,自己也被手下綁赴敵營。

安祿山跳舞

唐玄宗所在的長安得知潼關失守後一處混亂。甲午日,百官中上朝的不過一兩個人,皇帝到勤政樓頒下制書說要親征,眾人都不信。這天,皇帝的禁軍儀仗遷到了大明宮。傍晚,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整編六軍,多賞賜錢財,從馬廄裡挑出九百匹馬,外面都一無所知。安史大軍日漸逼近,乙未日黎明,皇帝帶著貴妃姐妹、皇子、皇孫、公主、妃子、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和近侍從延秋門出逃。後來行到馬嵬坡,六軍將士終於忍無可忍,發動兵變殺死楊國忠等人,高力士等人縊殺楊貴妃,旋即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即位,尊李隆基為太上皇(李隆基在得知這一切後相當無奈,畢竟不是自己願意退位的。安史之亂成為唐朝歷史上的轉折點。藩鎮割據、外族入侵、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蜂擁而至,成為唐朝的內憂外患。唐室為了儘快結束戰事,將安史降將就地封為節度使以安撫之。為了提防降將復叛,又遍地安置節度使。由於節度使兼管地方軍事、政治和經濟,全國各地幾乎處於半獨立的狀態。戰後關東人丁銳減,土地大量荒蕪,河北之地逐漸胡化,人民好武輕文,與詩賦取士的關中之地相比,形成截然不同的文化區。由於邊防軍調回平亂,外族紛紛入侵。吐蕃佔領隴西、攻入關中,長安一度淪陷。回紇的勒索也消耗國力。宦官專權,李輔國、程元振擁立唐代宗為帝,是唐朝第一個受宦官擁立的皇帝,宦官魚朝恩更被委任統領禁兵。779年唐代宗就在這些亂事中去世,長子李適繼位,即唐德宗 。

唐憲宗

唐德宗在初期頗能勵精圖治,堅決削滅藩鎮,藩鎮對其較為敬畏。他起用楊炎推行兩稅法,以劉晏改革漕運,修改鹽法,行常平法以改善財政。但是他為人剛愎忌刻,沒有任人之明。781年任用奸相盧杞後,政治日非。聽信盧杞讒言,誅殺楊劉兩臣。政治的敗壞使藩鎮逐漸輕視,最後爆發亂事。同年,成德李寶臣去世,其子李惟嶽不被唐室同意繼任,他就聯合魏博田悅與淄青李納舉兵叛亂。唐室派馬燧、李晟擊敗叛軍,田悅被中央軍圍困於魏州(今河北大名),李惟嶽則被部下王武俊所殺。由於唐德宗不信任將領,禁軍轉由宦官掌控,宦官權勢薰天。唐德宗晚年任用奸臣裴延齡,並且親暱宦官貪吏,國政日衰。805年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誦繼位,即唐順宗 。

唐順宗

唐代宗遺留下來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唐順宗與唐憲宗都企圖解決,其中唐憲宗較為成功,實現了元和中興。唐順宗以韋執誼為宰相,啟用以王叔文為首的改革派。他們廢除欺壓百姓的宮市和五坊小兒,減輕稅賦。任韓泰掌控神策軍,試圖奪取宦官軍權,史稱永貞革新。同年,唐順宗中風,宦官俱文珍利用太子李純想做皇帝的心理,聯合韋皋等等藩鎮迫使唐順宗讓位,藉此扳倒改革派,史稱永貞內禪。太子李純繼位,即唐憲宗。到819年,全國藩鎮在名義上都服從中央,派使納貢,史稱元和中興。然而唐憲宗對國事有點荒怠,喜好營建豪宅。他十分崇佛,曾經赴法門寺奉迎佛骨,韓愈勸諫而被貶。820年唐憲宗在大明宮被宦官毒死,中興時期結束。唐敬宗與唐武宗期間,河北三鎮大多受制其強兵,有時還被部下篡位,遠遠不如當初的跋扈。而各地藩鎮依然聽命於中央,直到黃巢之亂為止。

黃巢

唐朝中央的政治大權大多由皇帝與宰相掌控,但在天寶之後轉變成皇帝與內廷宦官的聯合,外廷宰相變成政治上的二流角色。涇原兵變後,皇帝不再信任武臣,宦官更加把持者中央禁軍。永貞內禪事件又使宦官成功擊敗外廷與士大夫。掌控軍政大權的宦官一躍成為中央的幕後掌控者,唐憲宗之後的皇帝大多被宦官任意廢立,例如宦官王守澄就是一個好例子。820年唐憲宗被宦官陳弘志毒死,這個事件背後是宦官王守澄指使。王守澄扶持太子李桓繼位,即唐穆宗。他即位後遊樂無度,河北三鎮復叛,宦官背後掌控的牛李黨爭亦愈演愈烈。唐穆宗即位三年就去世,其子李湛繼位,即唐敬宗,大權仍由王守澄掌控。唐敬宗同樣不理朝政,專好遊樂擊球擺宴。826年唐敬宗出去"打夜狐",回宮後大擺宴席,被宦官劉克明所殺。劉克明有意奪王守澄權,擁立絳王李悟。王守澄得知後以兵迎立唐穆宗之子江王李函,並且殺死政敵。李函繼位,即唐文宗。當時王守澄權勢最大,其次為陳弘志、仇士良等 。

唐文宗

唐文宗勤勉聽政、生活節儉,本身十分厭惡宦官,隨時想聯合外廷大臣扳倒宦官。831年與宰相宋申錫合謀失敗,宋申錫被殺。而後唐文宗與大臣李訓、鄭注聯手發動政變。他們都是王守澄推薦的,因此宦官毫不忌諱。李鄭二人先建議唐文宗提拔與王不合的仇士良,並且杖殺元和逆首陳弘志,貶死若干掌權宦官。835年,唐文宗以李訓為宰相、鄭注掌鳳翔節度使,內外呼應。接著密派中使毒殺王守澄,至此元和逆黨皆誅殺殆盡。李訓更擴充勢力與軍權,與只掌握神策軍的宦官尚可一拼。835年李訓發動甘露之變,意圖將皇帝從宦官手裡搶出,但宦官仇士良搶先奪回皇帝,並且以神策軍擊潰政敵,誅殺大臣。甘露之變後,宦官們團結一致對外,並且牢固地掌握軍政大權,皇帝與大臣徒具擺飾,即是後期的令主唐武宗與唐宣宗也不能消滅宦官的勢力。而大臣只能借藩鎮對抗宦官權力,埋下晚唐藩鎮入關奪權的陰影。840年鬱鬱寡歡的唐文宗去世,其弟在宦官仇士良的擁立下繼位,即唐武宗。由於當時朝廷派系林立,仇士良只好讓唐武宗親自處理朝政。唐武宗重用李德裕以削減仇士良權力,也提出一連串振興朝廷的政績,史稱會昌中興。他大力推行滅佛,史稱會昌滅佛。唐武宗推行道教,希望長生不老,最後因為服金藥去世。

唐武宗

唐宣宗

唐宣宗去世後,相繼為帝的唐懿宗與唐僖宗是著名的無能之君,使唐朝的國勢一直走下坡。政治敗壞、社會貧富差距過大,不少叛亂相繼發生,唐朝經濟命脈的江南地區也被破壞殆盡,徹底動搖了這個政權,也產生李國昌、朱全忠等新藩鎮。859年唐懿宗繼位,他為人驕奢淫逸,寵信宦官;並且篤信佛教。另一方面,黃巢部將朱溫投降,賜名朱全忠,受封宣武節度使(治汴州)。黃巢東走並且包圍朱全忠於陳州。884年李克用率軍解陳州之圍,並且追擊黃巢軍。黃巢於隔年被其甥林言斬殺投降,黃巢之亂平定。而後,黃巢降將秦宗權叛變,率軍在中原地區四處攻掠,一度攻陷東都(今河南洛陽),造成了"極目千里、無復煙火"的局面,直到唐昭宗時才由朱全忠平定。

唐僖宗

890年朱全忠與張浚攻河東軍失敗,張浚被貶。李克用趁機併吞昭義的潞州、澤州,約佔領今山西省地區。不久宦官楊復恭失勢,南依其兄子山南西道節度使楊守亮叛變,唐室以李茂貞等人平亂,李克用在朝廷的勢力衰退。鳳翔李茂貞因不能擴張地盤與唐帝不和,雙方發生戰爭。最後李茂貞與王行瑜戰勝,他們掌控關中地區,宦官與外廷受其管制,唐室只剩首都一地。

907年朱溫逼迫唐哀帝禪讓,建國後梁,唐朝亡,五代十國時期開始 。

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轉衰,在各地的藩鎮乘機做大

朱溫

後梁太祖朱全忠做強。而黃巢之亂以後的唐朝更是出現了"極目千里、無復煙火" 的局面。亂事波及兩淮江南地區,當地群雄紛起抗敵,十國中的吳國與楚國得以建立。 秦宗權之亂直到唐昭宗時才在朱全忠的努力下平定。朱全忠、李克用與李茂貞這三派藩鎮影響了唐朝後期、五代前期的政治,而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更成為五代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的君主。朱全忠(朱溫)與李克用因故不合, 雙方上至朝廷,下至藩鎮,都鬥爭不斷。朱全忠(朱溫)利用朝中的勢力打壓李克用,並且趁李克用與李茂貞等人抗衡之際威服河北各藩鎮,併吞河中軍、淄青軍等節度使領地。地盤的擴充使得朱全忠的勢力遠大於李克用。 而關中的鳳翔節度使李茂貞雖然威脅唐廷,但因李克用與朱全忠(朱溫)的干涉而失敗。

唐昭宗

888年唐昭宗繼位後,宰相崔胤與宦官韓全誨爭權。唐昭宗被宦官韓全誨幽禁,崔胤緊急召喚朱全忠(朱溫)入援。而韓全誨強迫唐昭宗投靠李茂貞,朱全忠(朱溫)於是率軍圍困鳳翔。隔年,鳳翔軍糧草耗盡,李茂貞只好殺宦官韓全誨等人,與朱全忠(朱溫)和解。朱全忠(朱溫)趁機掌控朝中大權,還屠殺宦官數百人,派兵控制長安。崔胤後悔不已,有意擺脫朱全忠(朱溫)的威脅,暗中招募六軍十二衛,被朱全忠(朱溫)在長安的眼線所察覺。904年朱全忠殺崔胤,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同年8月弒唐昭宗,另立昭宗子李柷為帝,即唐哀帝。朱全忠(朱溫)本想等統一後再奪取帝位,但因徵淮南失利,於907年逼迫唐哀帝禪讓,不久又殺之,唐朝亡,五代十國時期開始。他改名朱晃(朱溫),國號梁,史稱後梁,他即後梁太祖,最後定都東都汴州(開封)。

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割據勢力分佈圖(後漢時期)掌控中原與關中地區(除後梁未控制關中),但是沒有像唐朝一樣成為所有藩鎮認可的共主,主要勢力範圍也不出華北地區,只能說是一個藩鎮型的朝廷。各地藩鎮在唐朝滅亡後,初期有些政權依舊使用唐朝年號割據一方,有的奉五代為正朔,其他則是保境固守或稱帝爭天下。不管他們的外交策略是什麼,這些藩鎮都已經獨立自主,其中十個同時或相繼存在的具代表性的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家稱為十國。

五代十國

中原地區歸附後梁的半獨立政權有義武節度使、北平王王處直、成德節度使、趙王王鎔、盧龍節度使劉仁恭(911年其子劉守光稱帝獨立)等,獨立的是鳳翔節度使、岐王李茂貞建立的岐國,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克用建立的晉國。蜀地方面,西川節度使、蜀王王建建立前蜀;湖廣一帶,佔據江陵周圍的荊南軍高季興在後唐時獨立,湖南武安軍馬殷建楚國,兩廣(嶺南)清海軍劉隱建南漢;江南地區,佔據兩淮吳地的淮南軍楊行密建吳國,浙江錢鏐建吳越國,福建王審知建閩國。 另外,交趾靜海軍曲承裕自立,在越南歷史上被稱為曲家,是越南地區脫離中國的開端。 党項族組成的定難軍也在陝北夏州一帶割據自立。位於河西瓜州的歸義軍一度建立金山國。此時晉、岐與吳依舊奉唐室年號,而前蜀稱帝,均不承認後梁,其餘政權都臣服後梁。因此也難怪歐陽修說:"嗚呼!五代之亂極矣。"

五代十國世系圖

後梁太祖朱全忠(朱溫)針對唐朝後期的弊端做出不少強烈改革。他極度厭惡宦官,曾拒絕在南方避難的宦官返回京城; 討厭唐廷高階官員,啟用失意士人如李振、敬翔等人,並且聽從李振建議,屠殺宰相裴樞、崔遠等三十名高官,史稱白馬之禍。 這些失意士人重實際而輕名義,是五代政治人物的代表。 經濟方面重視農業發展,致力減輕賦稅;對軍隊十分嚴厲,如大將戰死,所部士卒一律斬首,稱"跋隊斬"。然而後梁太祖晚年荒淫無度,甚至不顧倫理,經常召諸子之妻入宮陪侍。外交方面,後梁立國之初,幾乎所有國家與藩鎮都表示臣服,只有晉、岐、前蜀與吳敵視後梁,依舊奉唐室年號。其中晉國的李克用更是後梁太祖的死敵,自開國起後梁太祖就北伐晉國,在潞州(山西長治)與李克用僵持不下,史稱潞州之戰。 李克用因憂勞去世後,其子李存勖在李克寧、張承業的輔佐下而獲得勝利。910年後梁太祖懷疑成德軍與晉密結而率軍進伐,迫使成德軍王鎔與義武軍王處直倒向李存勖。李存勖率軍於柏鄉(河北柏鄉)擊潰後梁軍,成功救援成德軍,而梁軍元氣大傷,史稱柏鄉之戰。北方之雄劉守光為人殘暴,且是晉的強敵。他於909年被後梁封為燕王,建立燕國,911年稱帝,史稱桀燕。隔年,李存勖派周德威討伐劉守光,朱溫親自率軍救援,但被晉軍擊潰。劉守光最後於隔年被李存勖攻滅。

李存勖

朱溫敗退洛陽後病危,次子朱友圭不滿朱溫有意立養子朱友文為太子, 趁機刺殺朱溫而繼位。然而朱友圭荒淫無度,不得人心,913年其弟朱友貞聯合天雄軍(即魏博軍)楊師厚進伐奪位,史稱後梁末帝。楊師厚去世後,天雄軍等河北諸鎮都陸續歸附晉國,再加上916年魏州之戰中梁軍慘敗於晉軍,後梁北疆只能勉強維持在黃河以南。918年李存勖率軍南征,與梁軍相持於濮州一帶。梁軍慘敗,但晉將周德威戰死,梁晉戰爭沉寂了一段時期。921年張文禮殺成德節度使、趙王王鎔,控制成德軍,聯合契丹國與後梁,對抗晉國。然而李存勖率軍於鎮州擊潰梁趙聯軍,又奪得河北三鎮後。

李克用

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稱帝(即後唐莊宗),以光復唐朝為號召建國號唐,史稱後唐,不久又二度南征。梁將王彥章採取牽制鄆州(山東東平)的方式,成功圍堵唐軍於楊劉(今山東東阿)附近。雙方對峙良久,唐軍軍糧不足,有即將撤退的跡象。然而梁廷趙巖、張漢傑等人進讒言,使王彥章被撤換,後唐莊宗又率軍經鄆州迂迴攻入空虛無兵的汴州。城破之日,後梁末帝無奈命皇甫麟殺死他,後梁亡。後唐莊宗滅後梁後,定都洛陽。此時河北三鎮已定,後唐國力強盛。岐國李茂貞對後唐稱臣,後唐莊宗封他為秦王。公元924年李茂貞去世,後唐莊宗的長子李繼岌擔任鳳翔節度使,正式吞併了岐國。前蜀王建在建國後注重農桑、興修水利,使得前蜀在經濟與軍事都十分強盛。但918年王建去世後,其子王衍奢侈無度,殘暴昏庸。925年後唐莊宗派郭崇韜、魏王李繼岌率軍攻入成都,王衍投降,前蜀滅亡。後唐對外強盛,但是內憂積重。後唐莊宗定都洛陽後,招回宦官以任樞要

李存勖

李存勖之職,任用李襲吉等保守派,一切與唐朝後期政治相同,朝政日益敗壞。 後唐莊宗自認基業已固,不務政事,肆情縱慾,自取藝名"李天下",寵信伶人敬新磨、伶官景進等人。當時軍隊龐大,國庫吃緊,然而其妻劉皇后干預朝政、貪婪愛財,將稅收一半歸後宮,使得朝廷還要暫扣軍糧以補其他支出,形成極大的隱憂,不久徵蜀唐軍即因故兵變。郭崇韜雖然完成滅蜀任務,但李繼岌對於不能深入參與軍務而感到不滿。他密報朝廷,意圖陷害郭崇韜。後唐莊宗有意先調查再決定,但劉皇后自行命李繼岌處決之。公元926年郭崇韜被殺,唐軍軍心渙散,兵變四起。劉皇后又不願將自己的財物用於勞軍,使局面更加惡化。 不久,魏博軍在趙在禮率領下於魏州(河北大名)叛亂,唐將李昭榮平定失敗,後唐莊宗只好派李嗣源前往平定。李嗣源於魏州受部眾與叛軍擁護,反而率軍南征後唐莊宗。各地唐軍不願為後唐莊宗作戰,汴州與洛陽陸續被陷,後唐莊宗於內亂中流箭而死。 李嗣源攻入洛陽後殺盡叛臣而稱帝,即後唐明宗,後唐莊宗的長子李繼岌自殺於長安。

李嗣源

後唐明宗執政期間革除後唐莊宗時的弊政,朝政逐漸安定。他誅除宦官,任用士人;撤銷不少冗餘機關,建立三司等財政機關;提倡節儉,興修水利,關心百姓疾苦;加強中央軍力,建立侍衛親軍以壓制藩鎮。這是五代少見的穩定時期之一,史家稱後唐明宗是五代時期僅次於後周世宗的明君,他制定的一些制度也被宋朝所繼承。 然而到晚年後唐再度走入內亂。933年後唐明宗重病,其子李從榮奪位被殺,幼子李從厚繼位,即後唐閔帝。此時後唐明宗的兩位大將養子李從珂任鳳翔節度使、女婿石敬瑭任河東節度使,均擁重兵。宰相朱弘昭、馮贇本想以調動節度使的方式來分離軍權,反而激起叛變。公元934年李從珂以清君側為由攻入洛陽,後唐閔帝在逃往魏州途中被石敬瑭俘虜,最後被李從珂所殺。李從珂稱帝,即後唐末帝。 內亂期間發生後蜀獨立之事。原來在前蜀滅亡後,後唐莊宗以孟知祥為西川節度使。不久後唐明宗叛變奪位,孟知祥練兵意圖獨立。

石敬瑭

932年孟知祥在併吞東川軍後被後唐明宗封為蜀王,並於後唐末帝發動內亂時稱帝建國,史稱後蜀。同年孟知祥去世,其子孟昶繼位。孟昶,嬖倖寵妃,信任庸才,已有速亡之咎,乃反欲勾通北漢,自啟戰釁,雖欲不亡,其可得乎讓後蜀僥存了三十年的和平局面。後唐末帝與石敬瑭早在後唐明宗時就彼此不合。唐末帝繼位後十分猜忌石敬瑭,而石敬瑭也因畏懼而懷有叛變之心。 936年後唐末帝把石敬瑭調任天平軍,並命張敬達、楊光遠率軍催促。石敬瑭聽從桑維翰與劉知遠的建議向契丹借兵叛變,並且對遼太宗耶律德光稱兒,事後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 每年還要輸帛三十萬匹。張敬達聞知叛變之事後,率軍圍攻太原,石敬瑭堅守不下。當時盧龍軍的趙德鈞和遼太宗耶律德光有意合作共謀中原,石敬瑭大為驚懼,急令桑維翰見耶律德光。桑維翰跪於契丹帳前,苦苦哀求,才使耶律德光放棄與趙德鈞合作的打算。耶律德光率軍解圍,幫助石敬瑭於太原建國後晉,即後晉高祖。

937年晉軍與契丹軍大舉南下,楊光遠、趙德鈞等諸鎮陸續投降。晉軍獨自攻入洛陽,後唐末帝自焚而死,後唐滅亡。後晉高祖定都汴州,依約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此後契丹國對五代的影響力達到最大。五代進入後晉時期,國力大不如前,時常被契丹威脅。江淮地區的吳與後繼的南唐國勢強盛,他們採取聯合北方契丹國制約中原的策略,屢次征討周邊國家壯大勢力,成為中原王朝的一大威脅。吳國是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建立的。早在秦宗權之亂時,秦的部屬畢師鐸率軍攻打揚州,楊行密在抗敵過程中發展割據勢力,最後建立吳國。 902年楊行密被朝廷封為吳王,建都廣陵,稱江都府。執政期間鼓勵農桑,穩定經濟,使江淮地區逐漸復甦。對外則擁護唐室,與宣武軍朱全忠(後梁建立者)敵對。905年楊行密去世,其子楊渥繼位。隔年江西鍾傳去世,諸子內亂,楊渥趁機派秦裴攻佔江西,統一江淮。然而楊渥喜好玩樂,又猜忌功臣,大臣張灝、徐溫發動兵變,殺死楊渥。908年徐溫擁立楊渥之弟楊隆演為帝,除掉想自立為帝的張顥,徹底掌握吳國大權。

徐溫

南楚開國君主馬殷滅亡後,吳國不承認後梁正統地位,仍然沿用唐哀帝"天佑"年號,直到919年吳國改元,才正式與唐朝切斷關係。對內則逐步剪除楊氏舊將以穩固其勢力,然而專政的長子徐知訓驕橫恣肆,曾因欺負吳王楊隆演而引來兵變,最後被部下朱瑾殺死。徐溫養子徐知誥平定亂事,而徐知誥事徐溫甚孝謹,最後成為徐溫政權的繼承者。 楊隆演鬱鬱而終,其子楊溥繼位,並於927年稱帝,即吳睿帝。927年徐溫去世,追封齊王,養子徐知誥繼位,成為吳國實際統治者。徐知誥生活儉樸,尊重吳帝和將領而頗得民心。937年徐知誥奪吳睿帝之位,吳亡,建國齊,都金陵,稱江寧府(江蘇南京)。同年,後唐滅亡。兩年後徐知誥自稱唐室後裔,改姓名李昪,改國號唐,史稱南唐,他即南唐烈祖。 李昪建國後採取與民休息、與鄰國友好的政策,使國力持續強盛。943年李昪去世後,其子李璟繼位,即南唐元宗。李璟在位初期,南唐國力仍然強盛,對外聯和遼朝壓制後周,對四周國家也採取見機入侵的方式,陸續滅閩國與楚國。

李煜

在南唐東南方有吳越國與閩國。吳越國的建立者為鎮海、鎮東節度使錢鏐,都杭州,其疆域約同浙江省。907年錢鏐被後梁封為吳越王,即吳越太祖。在位期間促進經濟發展,保境安民;對外奉五代為宗主國,與吳和南唐為死對頭,這個策略一直維持到亡國為止。另外曾經派使冊封新羅、渤海國等國王,海中諸國皆奉他為君長。 閩國是由福建觀察使王潮所建立,其與其弟王審知控制福州一帶,後為武威軍節度使,其疆域約同今福建省。王審知執政後於909年被後梁封為閩王,即閩太祖。在位期間也是提倡節儉,與民休息,並向五代稱臣,使閩國迅速發展。925年閩太祖去世後,其繼位者與宗室、大臣互相猜忌、鬥爭而使閩國逐漸衰弱。

南唐

943年閩景宗王延曦之弟王延政於建州(福建建甌)稱帝,國號殷。隔年閩景宗被大臣所殺,國內大亂。945年王延政改國號為閩。同年南唐元宗趁機伐閩國,攻下建州,閩亡。然而吳越趁機介入,閩將李仁達以福州附吳越,泉州、漳州又為清源軍留從效所據,南唐最後只獲得建州與汀州(今福建西北部)等,與吳越國的關係持續惡化。 不久南唐元宗趁楚內亂之際於951年派邊鎬攻滅,但隔年因楚將劉言起兵反抗,使得南唐又失去湖南一地。

李璟

南唐連年用兵使國力受到很大消耗,所得之地也大半喪失。再加上南唐元宗為人柔和、好諛惡直,以是群小競進,政事日非。後周趁機於957年發兵南征南唐。南唐元宗戰敗,割讓江北十四州給後周,並且去掉自己的帝號,只稱江南國主,南唐元氣大傷。而比較有軍事才能的太子李弘冀,他在毒死意圖奪位的叔父李景遂後也去世。南唐元宗只好改立六子李煜為太子,但是李煜的書生氣質較重。南唐元宗為了避周軍與吳越軍聯合入侵金陵而遷都洪州,即南昌府。961年唐元宗去世後,由李煜即位,即南唐後主,還都金陵府。至此南唐無力威脅五代,只能自保。

孫儒

而湖廣一帶有荊南、南楚、南漢和靜海。荊南又稱南平國、北楚,其疆域約為今湖北省西部。 建立者高季興為後梁太祖的將領,907年被封為荊南節度使,治所為江陵。荊南地小勢弱,因而向四周各國稱臣。其君主高季興貪圖各國貢品而攔截搶奪,遭各國發兵威脅才願歸還,被稱為"高賴子"。後梁滅亡後,高季興改向後唐稱臣,在公元924年被後唐唐莊宗封為南平王,正式立國,建都江陵,他即武信王。後唐滅前蜀時,高季興表示願意協助伐蜀,但並未實際行動,而後又向後唐索要前蜀土地。這些使後唐唐明宗大怒而發兵南征,所幸江南雨季使唐軍糧草不濟而退。南平國與後唐的關係直到其子文獻王高從誨繼位後才和好。楚國則由武安軍節度使馬殷所建立,又稱南楚、馬楚。

五代

孫儒部將馬殷帶部分人馬經江西至湖南割據。 907年後梁建立後,馬殷向後梁稱臣而被封為楚王,即武穆王。其勢力涵蓋今湖南與廣西北部,對外臣服五代各朝,對內平定亂軍、強藩,並且採取保境安民的政策,使楚國國勢強盛。927年後唐封馬殷為楚國王,定都潭州,即長沙府。楚文昭王馬希範時期擴地至今廣西東北部,國勢頗盛。然而馬希範在947年去世後國勢大亂,楚將擁護次子馬希廣繼立,使長子馬希萼不滿而叛變。950年馬希萼成功攻下長沙,即楚恭孝王。然而他縱酒荒淫,使得楚將王逵、周行逢舉兵叛變。他們擁護宗室馬光惠為武平節度使,以劉言為武平軍留後,率軍佔據朗州(湖南常德)。 不久徐威也擁護馬希崇為武安軍留後,放逐馬希萼。而馬希萼則于衡山再度被擁立。

馬殷

楚國分裂成馬光惠、馬希崇與馬希萼三派後,南唐元宗趁機於951年派邊鎬攻佔長沙,馬希崇與馬希萼先後投降,楚國亡。同時間南漢北取桂州(廣西桂林)一帶,佔據整個嶺南地區。隔年武平軍留後劉言不願降唐,派王逵、周行逢攻下潭州,至此南唐全面退出湖南地區。劉言被後周封為武平節度使,由於與王逵對立而被王逵與周行逢所廢而死。而王逵貪得無厭,也被部下潘叔嗣所殺,武平軍之位最後由周行逢繼承。周行逢革除楚國劣政,愛護百姓,提倡廉潔。對將領用法嚴厲,果斷誅殺。湖南地區又恢復平穩,直至962年周行逢去世為止。

劉隱

南漢是由清海軍節度使劉隱所建立,907年被後梁封為彭郡王,後又先後封為南平王、南海王。劉隱穩固嶺南後重用當地士人,為日後建國打下基礎。 911年劉隱去世後,由其弟劉龑繼位。劉龑再統一嶺南後於917年稱帝,即南漢高祖。國號大越,都番禺,號興王府(今廣東廣州)。隔年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南漢高祖與鄰國和好,推廣科舉制度。然而本身殘酷奢侈,每視殺人則喜,寵幸宦官,以至政事不寧。942年南漢高祖去世,其子劉玢繼位,即南漢殤帝。南漢殤帝貪圖享樂,當時有張遇賢叛亂,隔年被其兄劉晟所殺。劉晟自立為帝,即南漢中宗。在位期間,雖然奪取楚國容州(廣西北流)、邕州(今廣西南寧),但是提倡嚴刑立威,為人殘暴,大肆屠殺皇族和大臣將領,先後有15個兄被他殺害,南漢只剩宦官、宮女執政。958年去世後,由其子劉鋹繼位,即南漢後主。 其間靜海(今越南北部)開始脫離中國統治。西漢第一次統治交趾,而南漢是最後一次統治這裡。

郭崇威

當十國陸續衰弱或自保時,北方的後晉也因為契丹國的威脅而屢屢不安。當時後晉新立,財政匱乏,契丹貪求無厭,藩鎮多不願服從。為解決財政危機,後晉高祖採納桑維翰的建議,採取安撫藩鎮、恭謹契丹的方式,並且重視農業、商業以提升經濟。雖然契丹國得以安撫,但原燕雲十六州官員如吳巒、郭崇威恥臣於契丹,不願投降。各地藩鎮幾乎不服晉廷,有些甚至有意拉攏契丹國以奪位,此時有賴杜重威、李守貞等人平定。 937年天雄軍(即魏博軍)範廷光反於魏州,前去平亂的張從賓也向他投降,並且殺後晉高祖之子石重信和石重乂。最後在範張聯軍逼近開封時,有賴侯益與杜重威率軍擊潰而平定。楊光遠自恃重兵而干預朝政,後晉高祖常屈從之,後來勾結契丹國叛變而被李守貞打敗而死。942年成德軍安重榮指斥後晉高祖父事契丹,要求出並討伐契丹。但實際上卻是暗通契丹,意圖奪位。後晉高祖派杜重威率軍擊斬安重榮,史稱宗城之戰,並將其頭送與契丹。同年位於代北的吐谷渾部,因為不願意投降契丹國,首領白承福率部投奔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契丹派使問罪。後晉高祖最後在這些憂憤之中去世, 其大臣馮道、景延廣以國家多難,宜立長君,就以侄子石重貴繼位於鄴都(河北大名),即後晉出帝。

石重貴

由於後晉的將領與百姓對屈尊異族而感到強烈不滿,後晉出帝聽從景延廣建議,放棄對契丹國稱臣而改稱孫以洗刷屈辱。景延廣對契丹人的敵意十分強烈,他殺害契丹商人,逮捕契丹使者出氣,屢次對契丹挑釁。 此舉引來契丹可汗耶律德光的憤怒,他於公元944年率軍南征。當時河北大旱,蝗蟲侵襲,契丹軍攻掠貝州(河北清河)等地而還。隔年後晉出帝派杜重威率軍北伐,耶律德光聞之率大軍南下,先是劉知遠在太原痛擊契丹,最後杜重威也成功的在白溝(河北定興、新城間)擊潰契丹軍。然而,後晉出帝於白溝之戰後日益驕奢,又以馮玉執政,賄賂公行,朝政敗壞。946年後晉出帝再以杜重威率軍北伐,與耶律德光在滹沱河會戰。此時杜重威有意奪位,反而向耶律德光投降。耶律德光趁機率聯軍直逼開封,後晉大將李守貞、張彥澤陸續投降,最後後晉出帝開城投降,後晉亡,史稱遼滅晉之戰。隔年耶律德光將國號改為"大遼",即遼太宗,正式建立遼朝。 遼太宗本來對經營中原地區很有信心,然而"打草谷"與掠人為奴的掠奪政策使中原百姓群聚反抗。其中河東軍劉知遠聽從張彥威的建議,以中原無主為由於太原稱帝,建國後漢,即後漢高祖。遼太宗壓制不了此局面,以天氣炎熱為由率軍北返。 他命蕭翰留守開封,杜重威留守鄴都。最後於殺胡林(河北欒城)去世,其兄子耶律兀欲繼位,即遼世宗。

遼世宗

後漢高祖在遼軍北返後開始收復中原。蕭翰得知訊息後,劫持後唐宗室李從益稱帝於開封,而後北返。後漢高祖聞之派使殺李從益以定都開封,並派高行周與慕容彥超在魏州之戰戰役降服杜重威,諸鎮相繼歸附。948年後漢高祖去世,其子劉承佑繼位,是為後漢隱帝,並以楊邠、郭威、史弘肇與王章為輔國大臣。當時河中節度使李守貞叛亂,有賴郭威平定。 後漢隱帝年長後猜忌輔國大臣,與郭允明協議後於950年以遼軍寇河北為由派郭威鎮守鄴都,隨後大殺楊、史與王等大臣,又殺郭威一家,並召泰寧軍慕容彥超等急速入京。郭威聽從魏仁浦建議起兵南下,並派養子柴榮鎮守鄴都。隔年擊潰慕容彥超,攻入開封,後漢隱帝最後為郭允明等所殺。郭威本有意立劉崇子徐州軍劉贇為帝,先以李太后臨朝。當時恰巧遼軍入侵,郭威出師禦敵,但大軍至澶州(今河南濮陽)時,軍士擁護郭威稱帝,大軍返回開封。951年郭威稱帝,建國後周,即後周太祖,後漢亡。

郭威

後周太祖郭威流的人口再度有流回中原的傾向。 然而劉贇被殺,使後漢舊將不服周廷。河東軍劉崇(後漢高祖劉知遠之弟)得知郭威稱帝后,自立為帝,建國北漢。他依遼人為援,自稱侄皇帝,並且伺機伐周。後漢舊將徐州鞏廷美與泰寧軍慕容彥超意圖叛變,有賴後周太祖陸續平定。

954年後周太祖去世,由養子柴榮繼位,即後周世宗。後周世宗是五代十國中的第一名君, 於繼位之初遭遇定都晉陽的北漢帝劉崇與遼將楊袞聯合南下潞州、澤州(今山西晉城)二州。當時周廷驚恐,大多主張穩重行事,然而後周世宗親征上黨在澤州高平縣南(今山西晉城市高平南)擊潰漢遼聯軍,並斬臨陣後退的無能將領,史稱高平之戰。 此後改革軍事制度,精簡中央禁軍,補充強健之士,形成"殿前諸班"的禁軍。內政方面,他招撫流亡,減少賦稅,穩定國內經濟。整頓吏治,延聘文人,打壓武人政治,使後周政治清明。955年又廢天下佛寺,獲取大量銅器以整頓經濟。 軍事與經濟的提升都為日後統一中國本土而建立重要的基礎。

後周世宗在穩定國內後即意圖統一天下,他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為目標。955年率軍擊潰後蜀,佔秦州漢中一帶。956年率兵擊潰南唐,獲得江北之地,迫南唐稱臣。959年後周世宗率軍北伐遼朝以收復燕雲十六州,周軍陸續攻陷瀛洲、莫州等地。當他準備收復幽州時,卻突然生病,被迫班師。 不久去世,其幼子柴宗訓即位,即後周恭帝。960年禁軍領袖趙匡胤以鎮定二州遭北漢、遼朝入侵為由率軍北御,而後在開封的陳橋驛發生陳橋兵變,受禁軍擁護為帝。趙匡胤回師開封,廢黜後周恭帝,後周滅亡,五代結束。他建立宋朝,即宋太祖。

宋太祖繼位之時,十國仍有後蜀、北漢、南唐、吳越、南漢、荊南與

柴榮

後周世宗柴榮湖南武平軍周行逢、閩南清源軍留從效等,這些國家或藩鎮大多奉宋朝為宗主或臣服之。宋太祖面對遼朝的威脅,採趙普"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策略統一中國地區。

962年荊南主高保勖去世,同年湖南周行逢去世,兩國新主年幼無能。宋太祖趁機於隔年以平湖南之亂為由派兵南下並湖南,途中假道伐虢,併吞荊南。

後蜀後主孟昶聞知荊南與湖南被併吞後,聯合北漢以拒宋師。然而其晚年奢侈逸樂,朝政不修,軍隊皆無戰鬥力。965年宋太祖派王全斌、崔彥進出鳳州(陝西鳳縣)、劉光義、曹彬出歸州(湖北秭歸),北東兩路同時入蜀。結果不出六十多日,後蜀帝孟昶投降,後蜀亡。其寵妃花蕊夫人在亡國後寫下:"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南漢後主劉鋹將政事交給宦官龔澄樞及女侍中盧瓊仙等人。由於只信宦官,官員都需閹割才能進用。970年宋廷派潘美伐南漢,由於南漢將領大臣宗室皆死光,只有宦官領軍,隔年南漢帝劉鋹投降,南漢亡。南唐後主李煜是詞壇高手,雖然終日以外患為憂,但不擅政事。

南唐和吳越疆域賴其弟李從善、大臣潘佑與將領林仁肇等人,尚且與後周得以對峙。宋朝建立後,李煜親近小人,濫殺大臣,終日與臣酣宴、愁思悲歌,南唐國勢混亂。975年宋太祖以南唐帝李煜稱病不入朝為由,派曹彬南征,並以吳越軍為輔夾攻。最後李煜投降,南唐亡。

吳越國方面,雖然忠獻王錢弘佐時趁閩國內亂獲得福州,但是本身課稅繁重,民不堪苦。到忠懿王錢俶時,因為對宋朝十分恭順,宋太祖沒有奪取地。而閩南清源軍留從效割據一方,去世後多人爭位,最後由陳洪進奪得。978年錢俶與陳洪進納土歸順宋朝,吳越國與閩南清源軍亡。

趙匡胤

而十國最後一個國家北漢的末主是英武帝劉繼元。979年宋太宗派潘美圍攻北漢都城太原,擊退遼國援兵,劉繼元投降,北漢滅亡。至此十國時期結束,中國基本統一,正式進入宋朝時期。然而,尚有燕雲十六州還未收復。宋太宗滅亡北漢後不久,他不顧大臣反對,從太原北伐遼朝以圖收復燕雲十六州。起初宋軍攻下易州和涿州,但在燕京的高梁河之戰慘敗而退,至此進入宋遼對峙的時代。

16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孔子被人偷走一隻鞋,小偷仔細一看,馬上送到國庫,被珍藏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