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孔子會拽文,但倘若讓他來習武,必定也是可造之才,為啥?因為孔子的身材高大威猛,不是一般人所能享有的。《史記》載:"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
七尺男兒都夠魁梧的了,而孔子卻有九尺六寸,相當於2.21米,如果去掉單位換算的誤差比,怎麼也有兩米以上,所以孔子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山東大漢。
《呂氏春秋》載:"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孔子力大無窮,徒手就能開啟或關閉城門,但他卻不想因為力氣大而被人知曉。啥意思?雖然我是武功高手,但我很低調,不喜歡打打殺殺,就是想安靜地搞搞藝術。
而且,據說孔子面相極為醜陋,"面如蒙倛",長得像巫師的面具似的。所以如果我們穿越到春秋時期去拜訪孔子,看到一個彪形大漢領著一群小弟在大街上晃悠,嘴裡喊著仁禮的,這不是古惑仔,而很有可能是孔子。
說到這裡,相信大家對孔子的形象有了初步的瞭解,那麼問題來了:孔子得穿多大碼的鞋子?這個問題也有記可查,《太平御覽》載:"孔子屐長一尺四寸,與凡人屐異。"換算一下,大約是50碼,驚乎!姚明才穿53碼!
可想而知,當你突然見到這麼一件稀罕物時,也想著多看兩眼,甚至還想據為己有。據說當年孔子周遊列國至蔡國,國君為了阻止孔子繼續前往楚國遊說的行程,便派人連夜偷了他的鞋。小偷拿出來一看嚇壞了,幸虧沒被逮到,能穿這鞋的主兒,還不把人打個半死?
這麼大的鞋一般人穿不了,平時很難見到,即便有也得定做了,銷贓是不太可能了;而且孔子也是有一定名氣的,他的周邊產品有一定明星效應,留下來說不定日後能增值呢。於是,小偷便將鞋子送往蔡國國庫儲存。
時光一晃來到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孔子的地位被抬到了歷史新高度,他曾用過的一些文物便成了國寶,包括一些禮樂器,衣服、帽子,還有這雙特大號鞋子。
儒家講的就是禮,古人又講究衣冠文明,所以追捧孔子的衣物,就相當於追隨他所倡導的文明,他的衣物就是文明的標誌和象徵。因此,別看一雙簡單的木屐,不值幾個錢,它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卻非常之深。
後來在東漢魏晉時期,國庫裡珍藏著三件國寶,被稱為"武庫三寶",它們分別是:孔子履,劉邦斬蛇劍,王莽頭顱。三件重器分別代表的含義是:儒家文化,宣示皇權,警示亂臣賊子。
然而可惜的是,晉惠帝元康五年,一場大火摧毀了它們:"武庫火,焚累代重寶。"孔子履、王莽頭顱被焚燒殆盡,斬蛇劍不知去向,損失堪稱慘重。此火堪比前年巴黎聖母院大火,多少珍貴文物付之一炬,令人痛心疾首。
還是後來人聰明:真的被燒了,還不能造假的嗎?宋《清異錄》載:"宣宗性儒雅,令有司效孔子履制進,名'魯風鞋'。宰相、諸王效之,而微殺其式,別呼'遵王履'。"
五代後唐宣宗時期,宮中開始仿造孔子履,稱之為"魯風鞋",皇帝都領導追星了,手下文物群臣自然一呼百應。
於是,全國上下紛紛效仿,各自仿造,為了區別和避諱於魯風鞋,便又給起了個新名字叫"遵王履"。更有甚者,為了爭奪正統,北宋與遼國直接隔空對騙。
徽宗政和二年,宋廷宣稱發現了一件上古神器,為此還大赦天下。而遼國不甘示弱,很快宣稱發現了失傳已久的"孔子履",也學著大赦天下,整得像模像樣,跟真的似的。北宋的上古神器咱不敢說真假,可遼的"孔子履"卻是包假無疑。
為什麼孔子的一雙鞋子能引起這麼大波瀾呢?其實,古代政權追求的不是一雙破鞋,而是由破鞋而延伸出來的合法性,正統性。形象一點說,盜版遊戲和正版遊戲,你更願意玩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