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清政府在慘敗的情況下,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六天後,俄、法、德三國反對日本佔領遼東半島,以便俄國在遠東地區擴充套件勢力,經過協商後,日本放棄遼東半島,但條件卻是清政府再向日本支付3000萬銀兩的戰爭賠款。
《馬關條約》簽訂現場
中日間的這場戰爭,宣告了清政府洋務自救運動的失敗,將國力的孱弱徹底暴露在了列強面前。在這以後,列強便對中國的國土虎視眈眈,誰的勢力範圍擴大了一步,其他列強便也對清政府提出相同的要求。相對應的,國人反抗侵略的意識也大大增強,義和團運動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發生的。
“扶清滅洋”的義和團有一定侷限性,因為他們只看到了列強的侵略性,卻沒有意識到清政府的腐朽與軟弱無能。1900年5月,在義和團成員進入北京後,英、美、法、德、俄、日、意、奧八國便以“消滅義和團,拯救傳教士”的理由為藉口,組建了八國聯軍從天津向北京進軍。
1900年8月14日,北京徹底淪陷,慈禧以“巡視”的名義逃往西安。在這一過程中,義和團成員和部分清軍都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北京城依舊被聯軍快速攻佔。軍力差距懸殊是一回事,北京城的失陷和部分老百姓的行為似乎也脫不了關係。
北京作為六朝古都,有著800多年的建都史,又是明清兩朝皇族盤踞之地,有著強大的防禦工事。相關資料顯示,北京城的內外城牆高度都在30英尺(9米)以上,在抵禦侵略者時有很大優勢。有人指出,此時的北京民眾,不但沒有一起抵禦侵略者,還幫八國聯軍扶梯子運彈藥,聽起來讓人覺得匪夷所思,但史學家也表示,這就是歷史事實。
在八國聯軍還在攻打天津時,不少民眾便受聯軍僱用,用獨輪車幫助聯軍運送糧食、彈藥等軍備物資。有英國士兵回憶到:“當地百姓主動為聯軍提供了降暑的冰塊......作戰指揮部需要的房屋也是民眾自發提供。”
當地百姓主動為聯軍提供了降暑的冰塊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文化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觀念始終都佔據著重要地位,那為何這些清朝老百姓在面對聯軍侵略時卻無動於衷甚至還去充當幫手呢?事實上,這並不是清朝老百姓首次“胳膊肘往外拐”,早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清朝百姓就已經有過類似舉動了。
英國《泰晤士報》曾在報道中寫到:“在虎門之戰中,珠江兩岸的當地民眾好似在看戲一般,當清軍的船被擊沉或清軍士兵倒下時,當地民眾甚至開始大笑和鼓掌......。戰役結束後,這些百姓還主動向英軍出售淡水、瓜果等資源......”而這樣的情景,在隨後的鎮江之戰中再次發生了,當地百姓的行為,不僅大清朝廷感到十分迷茫,英軍也表示難以理解。
晚清統治下的中國,因為列強的殖民政策變得四分五裂,再加上明清推行的高壓封建政策,經濟、文化領域都在發生鉅變,此時的中國土地上發生這樣的怪事也不足為奇。
幫助八國聯軍扶梯子
除了幫助八國聯軍扶梯子、運彈藥的北京城老百姓以外,在攻打北京城的軍隊中,還出現了一支中國軍隊。這支軍隊名為“華勇營”,組建於1899年初,是英國為了實現其以華制華的目的而建造的。大體上就和日偽軍差不多,只是日偽軍中不少都是受脅迫才成為漢奸,華勇營計程車兵卻是自願為之。
華勇營在英軍鎮壓威海衛當地民眾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為了反抗英國強佔威海衛,當地民眾常常自發聚會以驅逐英國人,在1900年5月的一次衝突中,華勇營直接射殺了20多名手無寸鐵的中國同胞,為英軍立下了“赫赫戰功”。
在義和團運動爆發後,英國便將威海衛的華勇營正式納入英國陸軍編制,並命名為“中國第一軍團”。在八國聯軍進攻北京城的過程中,來自威海衛華勇營和香港、新加坡的“華勇”士兵,多次承擔“苦力”或衝鋒陷陣的工作。他們的出色表現,得到了英美等國的高度認可,英國還為他們頒發了象徵榮譽的“維多利亞勳章”。
維多利亞勳章
自鴉片戰爭以後,主動為侵略者引路、給清軍喝倒彩的國人並不少,但大多數民眾都僅侷限於利益獲取階段,畢竟這是一個溫飽問題都無法得到保障的時代,在同胞遭受侮辱時,他們也會奮起反抗,比如著名的三元里抗英事件。
背叛人民和國家的華勇營,卻把槍口對準了同胞,實在是讓人痛恨不已。對於華勇營和給八國聯軍等侵略軍隊引路的普通百姓,後世在進行譴責的同時,也提出了另一種聲音,那就是他們的行為是特殊的歷史背景所導致的。
三元里抗英事件
《南京條約》、《天津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讓清政府背上了鉅額戰爭貸款,光是甲午中日戰爭,日本就從清政府處獲得了兩億三千萬兩白銀。國庫空虛的清政府,既無力擋住列強的堅船利炮,又不想放棄奢靡享樂的生活,於是便加大了搜刮民脂民膏的力度。此時的民眾對清廷也是積怨已久,所以眼見清軍士兵被擊殺,鼓掌叫好的行為也就不難理解了。
英國作為最早在中國劃分殖民區域的列強,很快就察覺到了當地百姓奇怪舉動的原因:清朝民眾對控制中國的清政府沒有絲毫熱愛和支援。因此,在隨後的侵略行動中,英軍便貫徹著“痛打清軍,安撫民眾”的原則。儘量避免對普通民眾施暴,把自己塑造成“消滅清朝”的拯救者的形象。英軍的這一行為確實也騙過了不少中國民眾,很大一部分人並未意識到英軍戰爭行為的侵略本質。
與此同時,慘遭割讓地區的民眾,相當於也要被迫接受列強的管理。在生計問題面前,多數民眾早就失去了家國的概念,而英國等侵略者又會用利益來引誘當地民眾為其服務。為了滿足家人基本的生存所需,依附列強就成了一些國人眼中最好的選擇。
然而,強盜就是強盜,英軍為自己樹立的“救世主”的形象,在八國聯軍攻破北京城後就隨之破滅了。攻佔北京城的八國聯軍,在城內肆無忌憚的殺燒搶掠,大量無辜民眾死於盟軍之手,包括不少婦女和兒童。
那些曾主動為八國聯軍扶梯、運送彈藥的百姓,在北京遭劫後或許就已經幡然醒悟,當侵略者舉起手裡的大刀時,並不會顧及所謂的人道主義精神,甚至是基本的道德倫理觀。“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值得慶幸的是,如今的我們有一個強大的祖國,遠離了必須在生計和家國情懷前做抉擇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