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秦一開始還是挺慘的,生存環境十分惡劣。周王給的地盤有很多是有原著民的,這些原著民被當時的中原人稱為:西戎。秦的先祖為了拓展疆土,付出慘重的代價,包括秦仲戰死,世父被俘。後來周平王對秦襄公說我封你一片地——歧豐之地,這片地你打得下來就是你的。

這實際上是就是一張空頭支票,不過這一張空頭支票給秦國強大提供了機會。

這些地方是原周朝的舊地,這裡最寶貴的財富不是土地,而是在上面的周民。這些握有先進生產力的周民正分散在這些地方,同時飽受西戎之侵擾。

聚集這些周民給秦國第一次騰飛提供機會,到了秦穆公的時候,秦國已經是一流強國,秦穆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就是最好的說明。

這一次秦國的強大主要是依靠以宗室為核心,周民為依託形成的。

任何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走向反面,宗室為秦的強大提供機會,同時也會秦的敗落埋下了伏筆。

秦懷公作為一代國君,在位四年,最後在公元前425年被庶長鼂率領眾臣包圍,被迫自殺。朝廷落到公室手中,而國則面臨他國威脅,魏國在吳起的帶領下一直佔著河西之地,秦國面對魏武卒無還手之力。

秦孝公繼位之後,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來描述當時秦的處境。

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史記秦本紀》

秦已經被諸侯所輕視,從一代霸主到被人輕視,根本原因並不在於魏國的魏武卒有多強大,而是內部的問題。

秦國又是怎麼復興的呢?

第一板斧砍向即得利益者,宗室貴族。

所有人必須要納入法的監管之下,商鞅提出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當時太子犯法,這個太子就是後來的秦惠文王嬴駟。考慮到他是未來的儲君,沒有處罰他,但處罰他的老師,因為他們負有管教不嚴失職之罪。

連太子都要罰,那誰還能比國家儲君更牛的呢?所以除了國君之外所有人都在法的管轄之下。

宗室貴族就不再是法外之人,也不能擁有法外特權,當然國君是有的。

其次將世卿世祿進行改變,想當官,你立功也可以,不一定就是你爸是世卿,你才有資格當。

這樣等於將原來由宗室壟斷的朝廷變成與庶民共治,變相削弱宗室的力量。

第二板斧砍向的是秦國的誠信

國無信不立,必須要向老百姓說明,國是講信用的。秦國規定怎麼樣賞,那就怎麼樣賞,透明公正不打折扣,更沒有暗箱操作。

商鞅做的方法很簡單:

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史記·商君列傳》

從南門到北門搬了就有十金,大家不相信,有人試了,結果就真得了十金,這就是信。

信分二方面,一是賞,條令上有賞的就賞。

另一方面就是罰。條令上有罰的就罰。

只有賞沒有罰那就不存在於"信"。

怎麼罰?

商鞅提出一個觀點:刑無等級

這四個字的意思就是隻要有錯就必須罰,不管你是誰?當然國君和儲君肯定是例外了。

更不管你原來立過多少功,這法令上要怎麼罰就怎麼罰。

比如戰國四大名將武安君白起這麼牛,因為不聽秦王的話,也可以免武安君為士伍。這個有秦法依據嗎?還是隻是秦王的喜好?

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商君書》

這裡面說的很清楚,白起犯的是不從王令。

國之信體現在哪裡?有功賞、有過罰,而且應該是刑無等級。

二板斧下去之後,整個秦國的框架就出來了,即得利益者已經被限制在一個有限的範圍之內了。消滅即得利益者的想法是不現實的,但控制在一定範圍內是現實的。

第三板斧砍向的是上升通道的問題。

上升通道分二種,一種是秦國人的上升通道,還有一種是非秦國人的上升通道。

這兩種上升通道是完全通暢的。

秦國人的上升通道,《商君書農戰篇》說的很清楚,秦國人想要獲得上升通道只有二種選擇,農耕和作戰。

商鞅在這一篇中提出一個觀點:農戰之民千人,而有《詩》、《書》辯慧者一人焉,千人者皆怠於農戰矣。

千個老百姓中出現一個辯慧者,他們就會對農戰鬆懈了。

一句話給你透過農戰的上升通道,但不希望出現其他興趣愛好。李斯後來為什麼會推動焚書事件,追溯根源可以在這裡找到出處。

一句話你想要獲得生活上的富足,你只能走農戰這條路,而且一定能走得通。實際上是將秦國國民訓練成好戰之人,戰爭機器,讓他們以戰為榮,以戰為機會。

怎麼保證這個通道?

一種很殘酷的方式:以斬首和人員損傷為計功及受罰點。

每一個爵位的上升都是以他人的鮮血和生命為代價。

非秦國人的通道,秦孝公說的一清二楚。

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凡是能為秦國立功的,都有賞。

我們說大唐是很開放的,連宰相級別的官員都有好多是外國人,而秦國比大唐更開放,從秦孝公之後,秦國國君信任的握有大權的大多是非秦國人。

與秦始皇搭班的李斯,秦莊襄王搭班的呂不韋,秦昭襄王搭班的范雎,秦孝公搭班的商鞅等等。

只要你對秦國有利,你就可以位極人臣,不管你是不是秦國人,這一點沒有任何影響。

要知道相邦一級別可是國之重器啊,將國之重器持續好多代完全交給非本國人,縱觀歷史幾千年,也就秦國有此氣度。

秦國對人才的渴望已經達到巔峰,秦始皇可以為了一個韓非子而發兵攻打韓國。

為什麼這麼渴望?

主要還是因為秦國以農戰為導向,可以盛產領軍作戰的將軍,但治國理政的人才自然就欠缺了。

這一點強大了秦國,卻毀掉了秦朝。

當握有六國之地時,將秦的模式推廣到天下,管理型、協調型人才卻奇缺,雖然秦始皇在咸陽培養了很多官吏送往地方但遠遠不夠。六國不缺管理型的人才,但是他們此時未必真心願意為秦服務。任何一項措施發展到最後必然會成為一種阻礙。即得利者也不是天然而生,都是依制度而生。

第四板斧砍向反對者。

誰反對,就給誰一項罪名:亂化之民。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者,衛鞅曰"此皆亂化之民也",盡遷之於邊城。其後民莫敢議令。——《史記·商君列傳》

宗室在第一板斧的時候就讓其閉嘴了,現在老百姓和官員在這一板斧中也讓其閉嘴了。這一下秦國內全安靜了,聽不到任何不同的聲音,干擾變法的執行。

一開始老百姓很不爽,但迫於"亂化之民"這一頂帽子,最後也是敢怒不敢言,時間一久大家都適應和習慣了,正如一棵樹你將它扭成盆景,一開始需要用鐵絲,最後定型了,解開鐵絲也就這樣了。最後秦國老百姓覺得這個還是挺好的。

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史記秦本紀》

後世大部分變法為什麼都以失敗告終,其中一條重要原因就是反對聲音太響,無法統一觀點影響了執行的力度。

經過這四板斧之後,秦國從一個弱國變成一個強國,然後變成當時天下最強的國,最後兵合六國,一統天下建立秦朝。

任何措施都不是萬能的,這一套在秦行百年有效,當推之天下,情況複雜,這套有效的方法反成了秦的掘墓之法。

有人笑言:成也商鞅,敗也商鞅。

12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為什麼李白要哭祭日本人阿倍仲麻呂?真相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