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日本晁衡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公元754年,被貶在南方僻遠之地的李白,聽說日本留學生晁衡在乘船歸國途中遇難,悲慟異常,於是提筆寫下了這首情深意厚、傳誦千古的《哭晁卿衡》詩。

晁衡原名阿倍仲麻呂,生活在日本古代文化繁榮的奈良時代,其家鄉又恰好在文化中心奈良市附近,因此,他自幼就大量接觸了從中國傳到日本的先進文化。再加上他天資聰敏,十幾歲便有了較高的漢文學修養。從書本里,他知道當時世界上有一個偉大而繁榮的國家,就是與日本一衣帶水的鄰邦——唐朝;他也瞭解到日本政府選派了大批留學生“遣唐使”前往那裡學習、交流。強烈的求知慾望和探索精神,驅使他迫不及待地要求到唐朝去。

公元717年,20歲的阿倍仲麻呂終於被批准到唐朝留學。他漂洋過海、千里跋涉來到唐都長安,潛心研讀中國文化,仔細考察民情風俗。眼前這個經濟發達、國力強盛、文化燦爛的國家,使阿倍仲麻呂深深地震動、陶醉。完成學業後,他不願離開這個自己熱戀的民族,“慕中國之風,因留不去”,並改漢名晁衡。淵博的學識,卓越的品行,使晁衡贏得了朝野的一片讚賞,唐政府先後任命他做校書(職掌校正經史子集四部之書)、左補闕、秘書監(相當於國立圖書館館長)。公元750年,日本藤原清河大使來華,晁衡被指派為接待日本貴賓的專使,由他導遊參觀各大府庫和寺廟官殿。足見晁衡受到唐朝廷的信任和重視。

晁衡對文學有著精深的造詣,尤其擅長詩詞創作,與當時的著名詩人王維、李白等交往甚厚。他們多次在一起縱談天下大事,暢抒心靈感受、煮酒論詩,吟唱相和,好不痛快。天寶年間,晁衡把自己從家鄉帶來的一件裘衣送給李白,以表示他對這位“詩仙”的無限敬仰。李白十分感動,將這件珍貴的禮物細心儲存,後來在《送屋山人魏王還王屋》中還專門提到:“裘則朝卿(即晁衡)所贈,日本布為之”。他們真摯的私人感情的確是難以言盡的。

公元753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回國,晁衡向唐玄宗申請隨船同歸。臨行前,他把自己隨身攜帶的寶劍贈給中國友人,並題詩泣別:“西望懷恩日,東歸感義辰;平生一寶劍,留贈結交人。”中國朋友為他隆重餞行,同時也題詩相贈。

王維在《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詩序中,稱讚他辭鄉別土,前來中國求學,“問禮於老聃,學詩於子夏”,艱辛努力換來了“名成太學,官至客卿”的卓越成就。在詩中祝願他一路順風,並希望雖滄海相隔,但“音信若為通”。李白這時遠離長安,他沒能與這位異國知己親自話別。晁衡離開中國後,船在海上遇狂風巨浪,漂流到南海。長安傳聞他落海遇難,令無數好友不勝悲痛。李白更是難抑懷念之情,心潮澎湃之下,便產生了那首令人愁腸欲斷的名作。

可是,晁衡並沒有殉海,經一年的輾轉航行,他又回到了長安,繼續供職唐朝,從事中日文化交流工作。770年,73歲高齡的晁衡病逝長安。“晁衡負笈,埋骨盛唐”。中日友好的豐碑上,永遠銘刻著他的名字。

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近代中韓外交13-韓國人的“大韓帝國”怎麼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