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民國教父,最後的大佬——張仁奎

·人物檔案·

姓名:張仁奎

別名:張錦湖、張鏡湖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祖籍:不詳

出生地:山東滕縣沈莊村

生卒年:1865—1944

青幫可以說是清末民初最大的幫派,腳踏政商兩界,影響極其深遠。袁世凱的二公子、『民國四少』之一的袁克文,上海灘的『扛把子』黃金榮、杜月笙,都是青幫大哥。而要問誰才是真正的大佬,毫無爭議的應該是被稱為『民國教父』的張仁奎。

說到青幫,那應該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成立於雍正年間,和那個《鹿鼎記》裡的反清復明的天地會後來分出來的洪門並列,與歐洲的羅斯柴爾德三巨頭、中國臺灣的竹聯幫等並稱“世界七大神秘組織”。

青幫到清末民初時,其輩份已傳到大、通、悟、學四字。我們下面要講到的張仁奎,就屬於青幫中輩分極高的“大”字輩。

關於張仁奎的幼年生涯和早期生活,大多來自傳聞與其門徒的記述,可信度並不是太高。但為了完整地描述他的經歷,我們還是需要簡單地介紹一下。

張仁奎,字錦湖(也有寫作鏡湖),1865年出生在山東滕縣沈莊村一個貧苦的家庭。他的幼年,據說一直在跟隨表叔習武,因為悟性極好,學得很快,漸漸的在家鄉一帶小有名氣。

在有些材料中說,張仁奎中過武秀才,這件事的真偽無從考證,但從張仁奎後來闖蕩江湖時的身手來看,還是非常有可能的。

中日甲午戰爭之後,山東各地鬧起了“義和團”,年輕氣盛的張仁奎也加入了。義和團在當地的主事人馬風山是青幫第二十代“禮”字輩,馬風山十分欣賞張仁奎的勇猛,收他為徒弟,並把他排在第二十一代的“大”字輩。

義和團被鎮壓之後,張仁奎流浪江湖,加入到了青幫師兄徐寶山麾下,和其一起販私鹽。

販私鹽的買賣並不好做,過的都是刀頭舔血的日子。在無數次的火併中,具有一身功夫的張仁奎脫穎而出,成為了徐寶山的心腹。

後來,徐寶山覺得僅僅依靠販鹽走私尚不足以成事,又結交泰州的洪門首領任春山合開洪門山堂,從二人名字中各取一字,名曰“春寶山”。這樣,徐寶山既是青幫的興武泗幫的“大”字輩首領,又成了哥老會的山主,從而達到了青洪兩幫聯合的目的。

隨著徐寶山的勢力越來越大,清廷深為驚恐,密令蘇皖鄂各督,“不動聲色,設法捉拿,以消亂萌”。兩江總督劉坤一本想聯合皖鄂各督以武力鎮壓,可對徐寶山的會黨勢力又十分恐懼。正在他一籌莫展之際,張謇急急致函劉坤一,出謀劃策。

張謇在《為招撫徐寶山致劉督部函》中說:徐寶山勢力太大,若以武力相拼,即使一時鎮壓了徐寶山,可他的部眾不會束手就擒,自會東山再起,其害無窮。徐寶山是個唯利是圖的草頭王,將其招安乃是上策。此輩如一堆亂柴,徐寶山乃束柴之繩。徐寶山招安了,他的部眾也就不會鬧事了。

劉坤一細問招安之策。張謇說:“給徐寶山封官,給銜不超守備以上,專令鎮緝沿江諸匪。將其現有人馬編伍,按時發餉。”劉坤一依計行事,立即找人聯絡上了徐寶山,說明意圖。徐寶山獲訊後提出三個要求:一赦罪,二賞官,三收其徒使用。劉坤一全部答應。徐寶山搖身一變,成了緝私營和虎字陸營營長。

徐寶山被招撫後,竭力幫助清朝當局控制地方治安,成了清政府鎮壓會黨的工具。徐寶山雖然是青幫“大”字輩,在接受了清廷招安後,開始回過頭來消滅本門弟兄。為此,青幫特地定下嚴厲的律法:“提春字挖眼睛,提寶字,割舌頭”,將徐寶山這一派人,全部驅逐出幫外。誰敢再拿徐寶山招搖,立刻處以挖眼、割舌的酷刑。

在辛亥革命前夜,徐寶山由於在維持地方治安中有功,深得地方當局的信任。兩江總督張人駿為了防止革命,要他招兵買馬以編練成軍。不久,徐寶山升為巡防營統領,負責江北的防務,從而成為一支實力相當的地方武裝,稱霸一方。

1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雜談:在敵人眼皮子底下運送炸彈,鄭毓秀的膽識與智慧令人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