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以其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成為世界頭號強國。一時間,星條旗到處飄揚,美國兵橫衝直撞;美元幾乎成了財富的象徵,而美國則似乎成為強大的代名詞。

隨著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的興起,美國日漸受到衝擊。但在最近的海灣戰爭中,美國仍以其強大的經濟、科技、軍事實力令世界側目。

但是,在歷史上美國也有過受人欺辱的痛苦經歷—當然這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了。

喬治·華盛頓領導的獨立戰爭,使美國擺脫了大英帝國的殖民統治,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雖然英國殖民者被迫承認美國的獨立,但它並不甘心失敗,朝思暮想要捲土重來,恢復在北美的殖民統治。

因此,英國採取各種手段,從經濟上封鎖破壞、軍事上屯兵威脅、內政上插手干涉多管齊下,妄圖將新生的合眾國扼殺在搖籃裡。所以儘管美英之間的戰爭由於美國的獨立而停止,但兩國根本的矛盾並未得到解決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英國出於反法戰爭的需要出動海軍四處強徵美國的商船和水手為英軍服役,使美國的海外貿易受到嚴重影響。因而引起美國工商界和廣大人民的強烈不滿,從而加深了美英間早已存在的矛盾。

一方面,廣大人民要求美國政府採取切實措施保障“自由貿易和海員權利”;同時美國政府也對英國破壞美國海外貿易的“海盜行為”深惡痛絕;加之美國一部分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出於自己利益的考慮,要求擴大美國的版圖,在國會內結成“戰爭集團”,鼓吹從英國手中奪取加拿大。

諸多因素促使美國麥迪遜總統的政府決心對英開戰,當時的力量對比是;

美國有陸軍7千餘人,裝備陳舊,缺乏訓練,而且分佈在邊境各地;英國有陸軍10萬以上,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美國有海軍5千人,只有6艘戰艦、3艘單桅炮艦和7艘巡邏艇;英國有海軍15萬人,800多艘戰艦。

力量對比相當懸殊。

麥迪遜總統和國會“戰爭集團”不是不知道這種情況,但他們認為英國主要在歐洲同法國作戰,無力顧及北美戰場。這個判斷不無道理,但美國政府過高估計了自已的力量,低估了英軍的實力,麥迪遜總統很自信地說:“這是第二次獨立戰爭!”勝負盡在不言中。

1812年6月18日,美國正式對英宣佈戰爭開始後,美國按預定計劃,趁英軍重心不在北美之際,向加拿大發動進攻,但屢遭慘敗,而在海戰中,美軍更非英軍對手,節節敗退。究其原因,乃是缺兵員、缺武器、缺訓練,而且還缺乏好的統帥。

戰爭初期,麥迪遜總統下令將常備軍擴大到25000人,但在戰爭中從未達到該數的一半。為了彌補兵員之不足,麥迪遜總統又下令招募服役一年的志願兵50000名,但實際只招募到10000。

因為大多數美國人不贊成這場戰爭,美國輿論普遍認為“這是一場麥迪遜總統的戰爭”。軍隊的訓練極差,紀律鬆懈,往往與英軍一交火,甚至一聽到英儀仗隊的風笛音樂便四散逃命。以至於英軍在後來的作戰中大吹風笛,美軍就聞風而逃。

1814年4月,法國戰敗,英軍便集中主力進攻美國。其中一路英軍沿切薩皮克灣向首都華盛頓推進。

此時的美國首都保衛相當薄弱,只有一支200多軍事部長阿姆斯特朗根本不相信英軍會進攻華盛頓,國會也多次否決要求增強首都防務的計劃。直到這年7月,英軍攻擊華盛頓的意圖已非常清楚了,國會這才手忙腳亂制訂出防衛計劃,建議總統從各州抽調志願兵95000保衛首都。

但直到開戰,總共才調到7000人,而且裝備極差,許多士兵赤手空拳,甚至還有人光著腳丫。臨危受命的溫德爾將軍對這支部隊深感失望,但又無法提供足夠的武器裝備,連修建工事所必需的斧子和鐵鍬都沒有。出於無奈,溫德爾將軍只得命令士兵們回家穿鞋子,拿刀和斧子。

這支部隊沒有受過軍事訓練,紀律很差,溫德爾將軍不得不從“立正、稍息”開始訓練。但英國人卻不給溫德爾將軍以時間,同年8月,英軍精銳部隊4000人乘軍艦在伯尼狄克特登陸,留下一半人馬防守橋頭堡及艦隊,其餘部隊由羅斯將軍和科怕恩將軍指揮,向華盛頓推進。

頭兩天,英軍還保持著戰鬥列行軍,未遭到美軍抵抗。之後,英軍即將以風笛手組成儀仗隊為先導,以受閱隊型向華盛頓進軍。幾天中仍未遭遇美軍,英軍一彈未發。

當英軍向華盛頓推進時,美國政府已接到情報德爾將軍只好將他的七拼八湊的軍隊開赴迎敵,但表迪遜總統卻對這支部隊充滿信心,為表示美軍必勝的信心和決心,同時為鼓舞士氣,總統決定親上戰場。

8月24日,美軍部隊與英軍在距華盛頓六英里的勃蘭登堡村相遇,兩方即準備交戰。此役美軍有正規軍1500人,志願軍5000人,外加個炮兵連;英軍則不到2000人。美軍在溫德爾軍指揮下列陣迎敵,但部隊亂哄哄總整頓不好。

麥遜總統便親率門羅國務卿和阿姆斯特朗軍事部長前往指揮。總統揹著步槍、騎著戰馬來往賓士,實際上代替溫德爾成了指揮官。

英軍指揮官羅斯將軍和科伯恩將軍對美國總統的親征深感震驚,但一見美軍的隊伍就相視而笑,決心給“美國總統一個下馬威。”隨即下令進攻。英軍炮兵一開炮,美軍就陣腳大亂,指揮官們止喝不住。

麥迪遜總統下令炮兵還擊,炮手們只放了幾炮就四散奔逃。門羅國務卿和阿姆斯特朗見勢不妙,撥馬便走,美軍隨之競相逃命。英軍在第二輪炮火後,即以風笛儀仗隊打頭陣向美軍殺來。

美軍僅傷亡66人,就全線潰退。溫德爾將軍只好命令撤退。麥迪遜總統早已逃得不知去向,近兩天不知下落。

戰鬥很快就結束了,300多英軍以勝利者姿態進入美國首都,竟無人抵抗。有意思的是,當英軍攻佔白宮時,正好享用白宮廚務為總統和第一夫人準備的晚餐。羅斯將軍和科伯恩將軍下令英軍“不準搶劫和破壞私人財產”,但“要給美國一個教訓”,乃命令英軍放火燒燬華盛頓屬於政府的建築物。

羅斯將軍親自指揮焚燒白宮,科伯恩則負責燒政府各部大樓及其他公共建築。英軍士兵一個個手執火把縱火,興高采烈,一時間美國首都狼煙四起,烈焰沖天,白宮、國會大廈、國會圖書館及各部大樓在火海中化為一片灰燼。到傍晚,英軍安然撤離華盛頓。

在此後,無論是歷史學家還是普通的美國人,都無一例外地認為:1814年8月24日,是美國的恥辱,星條旗的恥辱。

—完—

感謝

8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讀《史記》:“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