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淮北報業文化傳媒集團公司

作為淮北人,

提到酒你肯定不陌生!

淮北為啥有好酒,

傳統,是傳統!

史料記載,淮北的口子酒已有兩千多年曆史,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宋侯血盟會諸侯,所飲之酒就是口子酒,元代、明末清初,濉溪釀酒更加繁榮,酒坊已增加到三十餘家,明末隱士任柔節曾以“隔壁千家醉,開壇十里香”的詩句讚美口子酒。

不信你看

歷史證據是:

濉溪明清時期釀酒作坊遺址

考古發掘有大發現!

連日來,在濉溪北苑風景棚戶區改造專案南側,考古人員正在發掘一處明清時期釀酒作坊遺址。濉溪長豐街釀酒作坊遺址面積達37萬平方米,發掘面積達到3000平方米。目前的發掘區域在龍脊山路與武家巷之間,共分佈四個釀酒糟坊,自西向東分別是信源、魁源、大同聚和祥源,該區域遺址面積測量達到18000平方米。武家巷以西仍是釀酒遺址區域,東西長80米,沱河路以北長150米,小計12000平方米。

目前遺址多數被現代的廠房、民居等建築佔壓。北苑風景棚戶區改造專案所在區域正好是明代至民國時期北城牆,即信源、魁源、大同聚和祥源釀酒糟坊所在區域。

濉溪起源居然是因為酒!

考古人員在挖掘中發現眾多反映釀酒工業流程的遺存,還清理出比較完備反映釀酒流程的生產設施系統,如魁源槽坊,很多生產設施被一個大廠房所容納。在廠房內及周邊有1個蒸餾灶、1個冷凝池、1口水井、18個發酵池、2個曲房、2處晾堂、2條排水溝等。

遺址發掘現場領隊陳超說,這是中國北方地區首次經過科學大規模發掘的釀酒作坊遺址,發現釀酒製作工藝流程的各生產要素裝置比較齊全,並且儲存比較完好,較全面地反映了皖北乃至北方蒸餾酒製作工藝發展的生態模式,這麼完備的蒸餾酒製作生產體在國內算比較稀有的。

城市發展起源,大多從文獻中得到印證。但在這次發掘工作中,考古人員根據考古證據找到了濉溪縣城市發展的脈絡和起源。陳超說,結合釀酒作坊群考古遺址等多種證據,綜合論證推測濉溪縣為釀酒而興起的地方城市。

考古人員還表示,濉溪作為皖北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縣城,在明代晚期至民國時期聚集了幾十家釀酒作坊,面積覆蓋大約37萬平方米。這說明了當時釀酒工業發達,對研究明代晚期至民國時期北方輕工業發展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意義。

當時生活水平很富足

考古人員介紹,南宋開禧二年,官方在淮北渠溝設酒稅官。元統一中國後,至正三年在渠溝設立“酒監”以課酒稅。明代任文石之子淮北相山隱士任柔節曾以“隔壁千家醉,開壇十里香”的詩句讚美濉溪酒美飄香,說明濉溪的酒源遠流長。清光緒三十年,津浦鐵路通車,為濉溪酒外銷創造了有利條件,濉溪釀酒業得到迅速發展,很快出現了72家酒坊爭雄的局面。

濉溪釀酒作坊遺址時代是明代晚期至民國時期,其工藝延續到近現代,時代脈絡比較清晰,傳承有序,沒有斷層。

有意思的是,在挖掘過程中,考古人員還在遺址中首次發現了“前店後坊”的釀酒佈局。這一佈局主要集中在四川地區,在北方釀酒遺址中尚屬首次發現,反映了當時手工業生產和銷售的模式,在體現地方酒業釀造、銷售特色的同時,也趨於全國統一化。

記者了解到,此次出土遺物比較豐富,既有反映生活用具的,也有反映釀酒、盛酒、品酒與飲酒相關的,增加了釀酒遺址的文化內涵,豐富了明清時期酒文化面貌。據介紹,出土遺物有600餘件,按質地分為陶器、缸胎瓷、瓷器、玻璃器、銅器、骨器、鐵器等,按器型分有酒罈、酒杯、酒瓶、酒盞、骨簪、牌九、菸嘴、鼻菸壺、筆筒等。“從這些出土遺物中,我們看到明代晚期到民國早期製陶瓷器大師珠山八友的作品,以及清代早期宜興制紫砂器大師的紫砂器等流入到這裡。”陳超說,由此可以看出,釀酒作坊生活狀況比較富有,生活品質較高。

看到沒,幾百年前

咱們的濉溪老鄉

可能就是用這個來

“炸雷子”的……

文字校對:夕玉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孟良崮的幕後功臣,炸燬國民黨華東最大軍火庫,讓50萬大軍彈盡糧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