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作者 王繼鵬

北京天橋是一處江湖曲藝雜技藝人聚集地,在清朝末年和民國時期聞名全國。在清末民初的營口,也有這樣一處所在,名叫窪坑甸(也有稱坑窪甸、窪坎甸、清坑甸)。它與北京天橋、天津三不管、瀋陽小河沿等地齊名,被譽為“關外天橋”。

江湖碼頭窪坑甸

營口窪坑甸位於今遼南育才中學和紫文苑小區附近,清末民初曾是地勢低窪水塘之處,人煙稀少的荒郊野嶺。每年夏天雨季積存些雨水,時間長了臭氣難聞。1924年,營口縣行政公署將那裡開闢為“窪坑甸商場”,逐漸出現了各種露天雜耍兒、打把式賣藝、撂地賭錢兒等民間絕活。營口窪坑甸吸引了許多關內藝人,成為東北地區江湖人最集中、賣藝花式品種最多的熱鬧場所。

1929年至1934年間,窪坑甸建起了群英軒、文雅軒、鳴祥、鄔家、夏家等書館。老一輩書曲藝人福坪安、顧桐成、張春山、趙玉峰、王香桂等都來營在上列書館作過演出。聽眾到書館入座,可以邊喝茶,邊聽書,因此書館又被稱為茶社。著名評書藝術家連闊如先生在其遺作《江湖叢談》中也提到:“在營口(市)有個窪坑甸,算是營口最繁華熱鬧的市場,較比天津三不管、北平的天橋不在以下。”

窪坑甸的興起和一個叫劉鳳岐的人密不可分。劉鳳岐為河北河間縣人,剛開始在營口以抽籤賭錢為生,不過只能混個飽飯而已。時間長了,劉鳳岐發現江湖藝人能以絕活吸引遊客。於是,他看準時機自任經理,拉上財東開始經營窪坑甸。他開荒平地,廣交朋友,築棚搭臺,經過多年經營,窪坑甸變成了一個繁華熱鬧的地方,到上世紀20年代初,這方天地成為遠近聞名的大世界、生意場、遊樂場。劉鳳岐本人也從一文不名的窮光蛋,成為一個有頭有臉的人物。

窪坑甸內百業興

窪坑甸佔地百多畝,分南北中三個大院,由“二本町”向東南沿伸到通惠門,橫跨現在的凱旋、利群、新生和立新四條街。這裡集中了許多雜貨鋪、古玩店、小醫院和民居,人口密度非常大。

當時非常流行的一句話叫“窪坑甸撂地”,指的是外地“闖江湖”的民間藝人,紛紛雲集在營口擺跤攤、耍把式,憑手藝養家餬口。據相關史料記載,當時的窪坑甸分外熱鬧,馬戲棚、走獸棚、魔術棚、大鼓書場、評書場、相聲場、唱太平歌詞、舞刀練劍、賣大粒丸、賣刀口藥、賣梳篦、賣剪刀、賣估衣、拉洋片、算卦、看相面、摸大點、摔跤、練扛子、舉石盾,品種應有盡有。

《營口史話》中描述:(窪坑甸)南院空場上集中了十幾樣雜耍。“花槍劉”領著兩閨女——大胖、二胖在耍貧嘴,觀眾戲謔:花槍劉的把式光說不練。“趙二楞”的刀口藥現場表演,用刀在自己大腿上劃個口子,鮮血外流,敷上刀口藥後用茶水澆在刀口上,以顯示刀口藥真好。賣大力丸的師徒倆在說相聲,用白砂子在場地上寫“招財進寶”“黃金萬兩”以招徠觀眾。

由於人口密集,窪坑甸裡出現了各種檔次的飯店。據史料記載,這裡有包辦酒席的德盛樓,專營水餃的杜家館、連發順和開一天等。金家館專營回族風味小吃,於家飯鋪專營百姓口味的家常便

飯,如鍋餅、窩頭、高糧米水飯、鹹魚、小菜、豆腐湯等。由於店鋪林立,風味眾多,營口人風趣地稱這裡為“六國飯店”。

窪坑甸裡藏名流

營口是一處文藝薈萃之地。當時,相聲、評書、東北大鼓、太平歌詞、戲法等藝術門類,在營口窪坑甸都非常活躍。

老一輩書曲藝人馬三立、劉寶瑞、張慶森、顧海泉、崇壽峰、於春明、福坪安、顧桐成、張春山、趙玉峰、王香桂、王福義等,都曾到營口的書館演出,很多人是在營口窪坑甸一炮而紅,得到觀眾的認可而聲名鵲起。

當時,營口曲藝氣氛濃厚,評書看戲的觀眾特別多,懂書懂戲的行家也多,每天都有諸多各界名角在營口登臺獻藝,也有很多曲藝藝人留戀營口氛圍,長期定居在營口演出。崇壽峰、於春明師徒搭檔合說相聲在窪坑甸名噪一時。師傅叫崇壽峰(1889—1937)藝名徐狗子,1928年沿水路從天津到達營口,在窪坑甸市場說單口相聲。他的單口相聲獨樹一幟,在藝人中名望很高。1929年在營口收徒於春明,從此,師徒二人便開始說對口相聲。師徒倆雖在窪坑甸市場演出,但不進茶館,都是“畫鍋”(即露天演出),吸引觀眾後,先唱幾段太平歌詞,然後開始說相聲。演出的段子有《賣布頭》《打燈謎》《切糕架子》等,很受觀眾歡迎。當時的觀眾大部分是碼頭工人和住燒鍋、住油坊的工人,也有一些跑買賣的。九一八事變後,於春明回到天津,師徒搭檔解散。

1932年,17歲的劉寶瑞與18歲的馬三立搭檔,在營口、煙臺、青島等地“跑碼頭”,演出相聲。1938年,馬三立又和張慶森、顧海泉等人搭檔在營口演出。來營口“跑碼頭”演出的相聲藝人還有胡蘭亭、範笑林、楊壽山、朱相臣、黃鶴來等。

滿族評書藝術家福坪安,1885年生於北京,後定居營口。他以《明英烈》享譽津門,1920年左右在評書界獨佔鰲頭,後到營口、瀋陽、安東等地演出。當時,福坪安每天出入夏家茶館等處,為營口觀眾獻藝,收 “鶴”字輩的徒弟李鶴謙、吳鶴齡、董鶴良、郭鶴鳴、馬鶴逸等。1951年,福坪安歿於營口。

西河大鼓女演員王香桂是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的母親,人稱“白丫頭”。王香桂9歲隨父王福義(闖關東最早的竹板書老藝人)在營口群英茶社學唱西河大鼓《韓湘子討封》《戰長沙》《草船借箭》等十幾個小段。10歲起為父親作墊場演出,博得聽眾好評,從此開始她演唱西河大鼓的藝術生涯。12歲時與父兄流動在營口、奉天(瀋陽)之間,以演長篇書目名噪曲壇。她演唱技巧高超,板眼鮮明,嗓音洪亮,道白尤佳。說書語言巧,情節細,人物活,是東北書曲界公認的女藝人中的第一名角。九一八事變後,她隨父轉去天津,前德莊榮社老闆以高價請王香桂挑頭演出,使她連演三年不衰,成為關內外書曲界較為著名的“巾幗”名將。1934年,她重返東北,在長春、吉林、齊齊哈爾、營口一帶演出,備受歡迎,被譽為西河大鼓“鼓王”。常年在營口演出的西河大鼓藝人還有趙玉峰、國桂榮、樑福吉、宋修仁等人,他們演出的曲目有《三國演義》《隋唐》《包公案》《華容道》《草船借箭》《戰潼關》等。

此外,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河北梆子名藝人小香水、相聲演員師勝傑的父親師世元(演唱太平歌詞)、魔術演員趙士魁等曲藝藝人都在窪坑甸獻藝演出。很多名家大腕慕名而來,雲集於此,使窪坑甸名揚四海,被譽為關外的“天橋”和“三不管”,通過營口窪坑甸使得各種曲藝門類不斷向東北內陸地區傳播和發展,極大地繁榮了東北地區的曲藝文化。

許多年後,在城市的發展變遷中,當年的窪坑甸舊地早已消失,可那些塵封已久的往事,並沒有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被人們遺忘,它將成為這個城市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長存於每個營口人的記憶中。

(作者單位:營口市歷史學會)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齊齊哈爾史話」茫茫白洋澱裡的地下尖兵——訪抗戰時期河北省白洋澱三臺鎮山西村地下聯絡員韓曉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