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底,盟軍在西歐戰場取得了驕人的戰績。在過去幾個月的作戰中,德軍損失40多萬人,僅剩餘49個師,而且士氣低落、厭戰情緒高。反觀盟軍,一路追擊,士氣高昂,官兵們對攻克德國充滿了信心。
然而,700多公里的戰線,使得後勤補給不及時,兵力也明顯不足。艾森豪威爾不得不停止了進攻,為冬季戰役,突破“齊格菲防線”做著戰前準備。意想不到的是,德軍在阿登地區突然發動了大規模反攻。奇怪的是,盟軍為什麼沒有事先發現呢?
德國醞釀反攻,保密是第一位。盟軍的接連勝利,讓德軍的一些高階將領們認為大勢已去,但“小鬍子”卻仍然叫囂著戰爭。尤其是“7.20”事件後,他已不相信任何人,他要親自策劃一次反攻,在西線消滅盟軍的有生力量後,再移師東線對付蘇聯。行動保密是關鍵。
首先,控制知悉反擊計劃的範圍。只有幾名高階將領知道計劃,凡是涉及反擊計劃的檔案和命令,一律不得使用電報、電話,而是由可靠的軍官進行下達;各級作戰單位的通訊聯絡密碼,要兩星期變更一次,確保不洩密。
其次,挑選可靠的作戰部隊。對所屬國的部隊,一律從前線撤換下來,由德國人的軍隊代替。甚至在德國國內擴大徵集範圍,組建新的部隊,由優秀的士官和軍官負責訓練。他們都知道要打仗,但不知道去哪裡打仗,直到開到阿登地區。
更有甚者,各進攻部隊利用夜幕抵達出發地;為了掩蓋坦克、大炮前進的聲音,派飛機在上空周旋。當然,天氣不好也是很好的掩護,盟軍的飛機很少光顧該地區;天寒地凍,盟軍的前哨偵察活動也減少了許多。
最讓“小鬍子”得意的是,在最不適宜大兵團作戰的阿登山區,他要在這個地區進行第3次襲擊。前兩次德軍成功突破,甚至將英、法聯軍趕過英吉利海峽,在他看來,盟軍一定不會認為德軍再一次從阿登山區出擊。
這種“賭博式”的做法,確實保證了襲擊的突然性。讓人感到意外的是,不按常理出牌的“小鬍子”又一次賭對了。因為,在該地區的盟軍兵力並不多,是防線上最薄弱的一個點,以至於進攻的第二天,盟軍飛機才發現大批的德軍。
當然,盟軍高層也不願相信德軍會從阿登地區反擊。艾森豪威爾剛剛晉升為五星上將,又親自接管了盟軍地面部隊,尤其是將以蒙哥馬利為首的英國人“收拾”了一番,盟軍上下十分團結、士氣高漲。所有的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在他內心自然有些“飄飄然”,完全忽略了致命的錯誤。
一是,兵力不足是最大問題。由於美軍的全面參戰,美國的戰爭潛能也發揮到了極致,再加上,歐洲戰場推演的進度過快,人員傷亡越來越大,而兵員的補充也變得困難起來。要麼加強阿登地區防守,要麼準備冬季進攻,成為盟軍最難的抉擇。
二是,憑空臆斷德軍不會進攻。在組織防線的過程中,由於阿登山區的特殊地理位置,盟軍以此作為美軍第1集團軍和第3集團軍的分界點,也就容易形成人們常說的“兩不管”地區。在西線部署的87個師的兵力中,該地區只有4個師。
更重要的是,德軍在阿登地區已經有過兩次成功的襲擊,就是“弱智”也不會再進行第3次了,更何況是在強大的盟軍面前,無疑是自取滅亡。在艾森豪威爾看來,與其說是德軍不敢進行第3次襲擊,倒不如說是,他不願相信德軍會這麼做。
正是有了這些主觀臆斷,盟軍上下都不太相信德軍反攻的地方會是阿登山區。當然,盟軍將領中也有明白人,巴頓就推測出德軍很有可能從這裡進攻,但沒有引起其他人的重視,他們都在期盼著即將到來的冬季攻勢,盟軍將一如既往地獲得勝利。
德軍進攻前,有情報人員在阿登山區聽到了坦克前進的轟鳴聲和履帶聲;而且對面的德軍更換頻繁,新上來的德軍明顯素質很高;甚至進攻前一天,兩個當地人透露了在山區有大量的德軍在集結等等,都未能引起盟軍高層的重視。
德軍更有效的手段,讓盟軍徹底亂了套。按照布萊德雷的看法,即使德軍選擇阿登山區反攻,盟軍只需撤退到默茲河一線防守,再從兩翼包抄,是完全能夠粉碎德軍的反撲。當然,他這麼分析還是十分正確的,但那是在部隊便於調動的情況下進行,而德軍並沒有給他這樣的機會。
原來,德軍組建了一支特種部隊,他們穿著美、英軍隊的服裝,以突然襲擊的方式迅速奪取德軍進攻路線上的橋樑。同時,9支能講流利英語的小分隊,裝扮成為美軍的樣子,佩戴美式裝備,駕駛美軍吉普在美軍後方進行破壞活動。
他們掐斷電話線,改變路標,在路口指揮交通,甚至混在美軍中散佈謠言和恐怖情緒。一時間,美軍上下人心惶惶,部隊一片混亂。在德軍的衝擊下,喪失戰鬥力的美軍只是一味地向後逃命,布萊德雷的第二道防線也被甩在了後面。
這股德軍的破壞力驚人,導致第1集團軍面臨癱瘓。為了儘快清除這群假扮美軍的德軍,盟軍頗費了一番周折,除了嚴加盤查外,戰前制定的口令、證件、軍銜都不能作為放行的條件,往往會追問一句只有美國當地人才知道的資訊。
就連布萊德雷也被憲兵喝令3次證明自己的身份。一次被問到伊利州的首府在哪裡?儘管布萊德雷正確回答了問題,但憲兵卻堅稱不是那裡,差一點被關了起來。50萬的美軍亂作一團,損失慘重,德軍達到了他們的預期目的。
艾森豪威爾剛剛晉升為五星上將,就遇到這麼倒黴的事情,輿論對他的指責十分尖銳,撤換他的聲音十分高漲。關鍵時刻,是好朋友巴頓將軍勇挑重任,從百里之外急行軍至被圍困中的巴斯托涅,穩點陣腳,盟軍才逐漸從亂局中反應過來。
對德軍的反突擊開始了,這時天空轉晴,轟炸機頻頻出動,盟軍各部積極響應,向德軍發起了攻擊。終於扭轉了局勢,並取得了阿登戰役的勝利。艾森豪威爾也從批評中解脫出來,他再一次經受住了考驗。
儘管戰役以勝利告終,但艾森豪威爾卻高興不起來。德軍突如其來的反攻,盟軍損失近8萬人,武器裝備大量丟失。更重要的是,他對德軍的行動竟然沒有一絲的發覺,這讓他感到十分的內疚。
阿登戰役前,儘管巴頓預測出德軍可能的進攻方向,在沒有引起重視的情況下,巴頓也沒有繼續堅持。其實,這也說明了當時美軍將領們的普遍心態,他們都不願相信德軍會從阿登山區反擊。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艾森豪威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