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希特勒被公認最蠢的決策,是在1941年的夏天入侵蘇聯。

當時英國尚未投降,與蘇開戰即表示德國必須兼顧兩道戰線,在西邊要繼續對抗英格蘭這個世界第一的殖民帝國與海上霸權,在東邊則要與人類史上最大的軍隊之一——蘇聯紅軍廝殺至死,重回一戰時疲於奔命的老套路(即便法國已經被打倒)。

即使德國再強,也頂不住兩面作戰

不過在此之前,其實納粹德國已經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也就是發動了倫敦大轟炸。

轟炸的前曲:英倫空戰

1940年6月25日法國投降後,希特勒本以為英國不久亦將談和,未料其首相邱吉爾卻堅持抵抗。

這屆首相不一樣

此時英國在Continental已無兵力,然其空海軍仍對德國造成威脅,希特勒欲除此患,便需直接攻擊甚至入侵英國本土。但德軍如要跨海攻英,首先得拿下英吉利海峽的制空權,以滿天的德國軍機張開一把保護傘,迫使英國皇家海軍撤出該水域,相對貧弱的德國海軍方有機會運兵登陸英格蘭。

於是自1940年7月,所謂的英倫空戰(Battle of Britain)便展開了。德國空軍的目的,是要借其接近二比一的數量優勢,壓制英國皇家空軍的戰鬥機軍團(RAF Fighter Command),使其無力攔截德國軍機。

為此德軍針對英國南部的空軍設施進行攻擊,如戰鬥機機場、雷達站、戰機制造廠、兵工廠和補給軍需物資的大型港口等等。至於轟炸機軍團(Bomber Command)和海軍艦艇之類,因與制空權的搶奪沒有直接關係,故未受太多攻擊,而一般平民的住宅區,則更未納入空襲範圍。

德國人以為英國人什麼都不知道

其實英國人什麼都知道……

但即使如此,德軍的數量優勢

仍然壓得英國軍工系統喘不過氣來

此時可謂英國二戰期間的至暗時刻。關於這段歷史的電影、劇集或紀錄片,總是強調德空軍的強大,好似只差一步就可將英國戰鬥機群悉數殲滅。

最後希特勒卻意氣用事地開始轟炸倫敦,愚蠢地給與了英方喘息的餘地:當戰火的蹂躪從軍事設施移至首都,英國軍民並未放棄希望,反利用此機會重整空中戰力,逐步扭轉戰局,最後終於獲得勝利。

凡是看起來像是故事的勝利

那大概率,這就是個故事

這番論述十分激勵人心,也難怪會成為現在的主流意見,但真實的歷史恐怕不是如此單純。

意外的攻擊和蓄意的報復

根據主流見解,倫敦大轟炸的導火索常被歸咎於1940年8月24日的一場意外。

此時英倫空戰開打近兩個月,德軍仍以皇家戰鬥機軍團及軍工設施為主要目標。但一架德國轟炸機貌似在空襲倫敦港的途中偏離航道,誤飛至市區上空,其機長便索性將炸彈丟入倫敦市中心,炸死9位市民。

在此之前,德軍並非沒有攻擊過倫敦,只是投彈點皆瞄準市內的軍事或工業目標,未曾直擊平民區。若真要殺害尋常百姓,那麼死者不可能只有區區9人。邱吉爾卻找到了好機會大做文章,於次日夜晚以40架轟炸機空襲柏林。

打算讓德國人也嘗一嘗被炸的滋味

此舉激怒了希特勒,誓言要將每顆落在柏林的炸彈以一化百,丟回倫敦。

於是9月7日起,倫敦大轟炸正式展開,德軍對整個首都圈發動大規模的無差別轟炸,一面打擊敵方空軍和軍工業,一面儘量擴大平民死傷,促使英國人厭戰求和。往後57天內,倫敦共有56天都遭受空襲,其中又屬9月15日最為嚴重,光這天德軍便出動500架轟炸機及620架護航戰鬥機。

然而倫敦市民的苦難,則遠不只這驚恐的57天,因為轟炸行動足足持續了8個月零5天之久。

直到1941年5月11日,希特勒開始準備入侵蘇聯,才將空軍主力調離英國戰區。這8個月內德軍共投下4萬1千多噸炸藥,造成4萬多人喪生,10萬多人負傷,各類遭摧毀的物資、建築更是難計其數。

元首下令把倫敦炸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即便遭受如此破壞,英國人也全然不願屈服。他們把航空相關的工廠從首都周邊轉移至全國各處,不斷增加戰鬥機的產量,在天空中與敵人打起消耗戰。

但事實上,早在1940年10月初,也就是大轟炸開始後僅一個月,曾耀武揚威的德國空軍即已暴露疲態,逐漸放棄日間轟炸,改於夜晚出擊為主,以求降低轟炸機的被擊墜率。

英國飛機被擊落

飛行員還能被百姓救起來

德國飛行員則只能當戰俘

掉一架飛機就少一個飛行員

夜間空襲代表兩件事:其一是德軍已放棄藉由空戰來殲滅英國的戰鬥機群,因為當年的戰機仍無法在黑暗中纏鬥。其二,夜襲也意味著必須放棄轟炸精準度,飛行員只能依據儀表大致飛至倫敦上空,地面上又因燈火管制而漆黑一片,命中特定軍事設施的可能性微乎極微,絕大多數的炸彈便都扔進市民的住家。

反制夜間空襲的盟軍夜戰士N1671

換言之,此時德軍的作戰目的已本末倒置,首要任務變成專門殺害平民的恐怖轟炸(terror bombing),本來要擊潰皇家空軍、奪取制空權的計劃,反而淪為次要,登陸英國南部的作戰更是已經無限期延後。

這樣前後不一的戰略,對英軍來說實乃好訊息。

雖然夜空中的敵機更難發現,但也給了軍方組織防禦的時間。英方逐步引進更精密的雷達、更強力的探照燈、更大口徑的高射炮以及更加適合夜戰的攔截機,終於慢慢展現成效,讓納粹轟炸機的損失又漸回升。

當8個多月的倫敦轟炸結束時,德方原本的數量優勢已不明顯,戰機陣容慢慢被致力增產的英軍追上。後來美國參戰,英美聯合空軍的戰力更是大幅超越德國,便輪到德國民眾遭受無情轟炸。

屆時德國多數主要城市都被夷為平地,甚至包括一些德意志民族文化遺產,所受傷害比倫敦大上數倍。

到底是誰能力不足?

事情到這裡就很明顯了,希特勒對英國的空中戰略始終都是錯的。他倘若不拘泥於轟炸倫敦市民,而是堅持攻擊軍工目標,那麼德國空軍或許還能維持其強勢,改寫歷史。

但這也只是毫無根據的紙上談兵的又一體現。德國空軍自一開始就無太大勝算,即使在倫敦大轟炸開始之前,當德軍仍在猛攻機場、工廠時,皇家空軍也未嘗陷入絕境,一直都有足夠實力反擊。

這是因為德國在30年代建立空軍時,其假想敵皆為波蘭、法國等鄰國,開戰時預計以陸戰為主,故此二戰德國的空軍只是支“戰術”空軍,主要功能是與陸軍協同作戰。在此前提下,德軍轟炸機通常部署在離前線不遠處,不需太長的續航距離,載彈量也不需太大,重點是要能迅速整備起飛,根據前線戰情隨時支援陸上友軍。

而在英倫空戰初期搶奪制空權時,德軍所進行的卻是“戰略”轟炸,需要長程深入敵國領空,破壞其大後方的重要設施,從長遠角度削弱敵國的軍事能力。這需要大量高航程、高載彈量的轟炸機,而戈林的小夥子們卻沒有這種機體。

其實在轟炸倫敦之前,希特勒已發現德軍轟炸軍工設施的成果不佳。他在訓斥部屬時,曾說許多被列為目標的工廠或機場都沒被炸彈擊中,且就算命中也不能有效地影響這些設施的營運。

此外,英國南部亦已接近德軍戰鬥機的航程極限,抵達後只可活動十幾分鐘左右即需返航。如果僅是為轟炸機護航,那還尚可勝任,但若還要與英國戰機周旋纏鬥,就很容易誤耗過多燃料。

從機型細節上看,德國的主力戰機梅塞施密特系列始終沒有解決油箱活塞的問題,每到爬升俯衝的時候就會堵塞進油口,導致失速,無法與皇家空軍爭奪制高點。

飛行員的耗損也是一個大問題。德軍雖擁有更多軍機,但一個老練的機師是比機體更而貴重的資產。在英倫空戰中,英國駕駛員如跳傘逃生,次日即可配得新機再戰,但德國機師跳傘的話就勢必會被地上英軍俘虜。戰事一旦陷入拉鋸,德軍飛行員素質會以更快速度惡化,戰績自然越來越差。

德國在英倫空戰的初期沒有能夠完全消滅皇家空軍的有生力量,這才被迫轉入無差別轟炸,也許有它的無奈。但執拗地繼續轟炸了7個月而不見效,這點就是決策者的無能之處了。

這或許與希特勒自身經歷有關,畢竟納粹黨就是靠著挑撥人民情緒而崛起的,掌權後也非常關注民意的操控,對民眾的恐懼深有了解,也形成了營造恐怖氛圍而有利於己的路徑依賴。最終沒有成功,只能說他低估了老對手的韌性。

但有件事請卻很諷刺,那就是飽受空襲的英國似乎也並未體會到恐怖轟炸的無能,反而成為其信徒。後來戰局逆轉,換德國屈居下風時,英美聯軍也對德國百姓進行了更大規模的無差別轟炸,然其結果亦和倫敦那時一樣,並未促使德國投降,反而刺激其人民全力抵抗,不過這又是另一段歷史了。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終於找到朱元璋後代,守著金絲楠木龍椅,偏居在小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