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燦爛文明中,先秦時期是中華文明最初的源頭,在這段塵封的歲月中,既有原始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晶、夏商周三代的燦爛文明、也有春秋上古謙謙君子的溫潤如玉,更有戰國七雄爭霸天下的鐵血刀鋒。金戈鐵馬、素手撫琴、縱橫捭闔,先秦時期的文明如同一朵綻放的鮮花,每一片花瓣都手有餘香,讓人回味無窮,而飲食文化的源頭,也從這裡開始。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飲食文化更是歷史悠久,《禮記.禮運》中記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從先秦到兩漢時期,中國的飲食文化是如何發展起來的?飲食文化中存在著怎樣的禮儀和區域差別?讓我們走進那段塵封千年的歷史,拂去塵埃,看看祖先們是如何創造了中國飲食文化的雛形。

一、先秦時代:原始社會、夏商周(春秋戰國),飲食“大揭祕”

1.飲食“初級版本”:瘋狂原始人

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王朝之前的時代,統稱為先秦時代,在最古老的原始社會,人們沒有鍋和炒菜的工具,沒有調味的調料,也沒有完全掌握種植的技術,那麼他們的飲食主要是什麼呢?我們來一起看一下祖先們的智慧。

由於早期的人類並沒有文字記載,人們只能從史書記載和考古發現來佐證原始人的飲食文化。原始人很早就掌握了種植粟米和水稻的技術,在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等遺址中,專家們發現在黃河流域生存的原始社會的人類已經擁有了農耕文明,他們種植粟米,並懂得培育粟米,以供來年食用,考古發現中出土了很多碳化的粟米種子。

此外,自然生長的野菜也是他們的美味佳餚,他們將粟米和野菜混合在一起熬粥喝,還有大豆和大麥等農作物也經常用來熬粥喝,不禁讓人佩服他們的創造力。原來從原始社會開始,我們的祖先就喝上了“養生粥”,今天的人們想要喝到純正的野菜粥,恐怕還要破費一番,原始人的智慧由此可見一斑。而在長江流域發現的河姆渡遺址中,人們則發現了很多稻穀種子,可以證明原始社會的南方人是吃水稻的,以大米為主食,在原始社會,人們就已經奠定了“南稻北粟”的基本飲食格局。

除了吃粟和稻米等農作物,原始人也經常吃肉,其中就包括動物的肉和各種水產品。早期的人類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整天追著活的獵物啃,因此經常會引發腸胃感染,死亡率極高。後來相傳燧人氏鑽木取火,讓人們能夠吃上熟食,於是原始人類的飲食開始多元化,他們把各種捕捉來的獵物進行燒烤,還有水中的魚類也是他們的美味,曾經出土的鯉魚、鯰魚、青魚、鯇魚、鱨魚等五種魚,從原始社會開始就是“舌尖上的美食”。

把這些食物放在他們發明的陶製鼎、釜、罐、鬲等炊具中用火或水蒸氣煮熟,用粗製的盤、缽等食用器具盛出,再加上他們用粗鹽、梅子、苦果、香草等食材製成的“特殊調料”,應該也別有一番風味。此外,原始人還培育了白菜、芥菜、油菜、蠶豆等蔬菜,還有甜瓜、桃、杏、李、橄欖、松子等很多水果,看來原始人的菜譜是非常豐富多彩的,選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般單一。

原始社會的人類出於對自然的敬畏,對食物當然也充滿了敬畏,他們有自己吃飯的禮儀:在吃飯之前,他們會圍城一個圈來歡呼跳舞,還會在重大的“聚餐”之前進行祭祀,以表達他們對食神的尊重和對食物的尊重,當原始社會開始區分等級的時候,人們還有意識的按照等級入座,為後世的筳宴制度提供了最初的藍本。

2、飲食“升級版”:夏商周的飲食改良

夏商周時代,飲食文化又進一步發展。由於夏商周三個王朝都是奴隸制政體,所以除了朝代之間的更替會產生較大的變動之外,其它時期相對穩定,這三個王朝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存在時間很長,所以飲食文化在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得以發展。

夏商周時代農業進一步發展,所以農作物的種類也開始更加繁多,尤其是在黃河流域,不僅水草豐茂,更有沃野千里,商代曾流傳“宅殷土芒芒”這樣的佳句來讚美黃河流域的富饒。這一時期的糧食作物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很多,如小米、大米、秈米、粳米、糯米,同時還培育出了青稞和蕎麥,是人們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主食。商代的私人園囿很普遍,很多人在園囿內種蔬菜和水果,蔬菜如韭菜、蘿蔔、枸杞、竹筍、豌豆,還有水芹、茨菇、蓴菜、荸薺、交筍等水生蔬菜,水果如山楂、柿子、橘子、柚子、櫻桃等,甚至還有板栗和榛子等堅果,這也應該是“三隻松鼠”的最早品牌了。

夏商周有發達的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王室的苑囿中飼養了牛、羊、兔、鵝等家禽,可以用來觀賞,也可以隨時用來烹飪。在水邊養殖業方面,陶朱公范蠡也是這方面的創始人,他陪伴越王勾踐度過了十幾年的奴隸生活,卻深知越王可以同患難,不能同享福的性格,於是急流勇退,周遊四海做生意,最終靠做水產生意發家致富,留下了著名的《養魚經》,這本書應該是“吃貨”們的最愛了吧。

和原始社會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夏商周時期出現了很多的調味品,甚至還產生了發酵工藝。我們都知道鹽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如果炒菜不放鹽,這道菜就會變得索然無味。從原始社會人們就學會了用海水煮鹽,由於那時的鹽比較粗,不容易被人體吸收,所以春秋時期,人們除了用海水製鹽,還學會了開採井鹽,開採出來的鹽品質更高,更容易被人體吸收,逐漸成了必不可少的調味品。

夏商周時期還發明了糖:人們發現棗、慄、飴、蜜中都帶有甜味,就用這些材料來做調味品,增加甜度,同時又飼養蜜蜂,採取蜂蜜,製成麥芽糖來調味,把麥芽糖加熱,沉澱發酵,則又製成了飴糖,用這種糖衝兌飲料和做甜品吃,都是口感極佳的。

我們的祖先還是最早的“生物學家”,他們在無意中發現一些發黴的良性細菌可以用來釀酒,從而發明了酒麴、醪糟;早在西周時期,人們還發現釀酒時另一種細菌的侵入,可以使酒變酸,從而製造了醋,有了醋之後,人們的餐桌就更加豐富了,根據這一細菌發酵原理,聰明的祖先相繼發明了醬油、豆醬和豆豉,正是因為有了這些調味品的雛形,後人才能在此基礎上不斷改良,擁有了我們今天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調味品。

春秋春秋戰國時期還誕生了很多“吃貨”,就連至聖先師孔子都說:“三月不食肉味。”吳王僚喜歡吃烤魚,一見到烤魚必流口水,於是公子光就讓刺客專諸把到藏進魚肚子裡,利用吳王僚愛吃魚這一愛好,讓專諸刺死了吳王僚,坐上了越王之位。可見由於各種“吃貨”的“作死”吃法,也能引發國家的動亂。

二、漢代:飲食文化“大爆炸”

美食多元化,好吃到停不下來

漢代社會穩定、經濟發達,農作物的品種也開始不斷增多。漢代已經有了“五穀”,即今天的黃米、小米、小麥、大豆、水稻,人們又根據糧食的粗細程度進行研磨,分別製造出了御米、稗米、粲米、糲米,用這些米來熬粥、烙餅、蒸成米飯等。漢代人尤其愛吃餅,蒸餅、油餅、麻花餅、餈粑等都是他們的最愛,甚至今天的麵條,也被酷愛餅的還帶人稱為“湯餅”。

相傳漢高祖劉邦建立大漢後,把自己的父親劉太公接到長安居住,頤養天年,可是劉太公來到長安不久就急著要走,劉邦詢問原因後哭笑不得:原來劉太公是因為愛吃燒餅,而宮中並沒有專門做燒餅的地方,因此才想要離開,可見漢代人對餅的鐘愛還真是像極了愛情。由於漢代人沒有掌握麵粉發酵技術,所以一般通過舂米把糧食磨成粉末,然後再蒸餅,那位“傾國傾城”的戚夫人,在劉邦死後被呂后罰去舂米,還發明了著名的《舂米歌》。而張騫“鑿空西域”後,帶回了胡人的“胡餅”,相當於今天的芝麻餅,深受社會各界追捧,漢代有南北不同的飲食格局,黃河流域的百姓吃小麥和黃米,長江流域的百姓吃水稻和糯米飯。

漢代的肉製品行業很發達,以“屠豬賣酒”為業的人也不在少數,如跟隨劉邦打天下的樊噲是賣狗肉的、東漢末年與劉備、關羽桃園結義的張飛是殺豬的,可見漢代的肉製品行業也是藏龍臥虎,所以俗話說:“仗義每多屠狗輩。”人們除了愛吃豬肉、狗肉之外,鹿肉、兔肉、鴿子肉也是他們鍾愛的美食。

說起漢代的飲食文化,就不得不提起兩個人:出使西域的張騫和“美食發明家”淮南王劉安。

張騫數次出使西域,九死一生,不僅為漢朝帶來了西域各國的情況和地理位置,更帶回了西域的各種美食,蔬菜方面如土豆、南瓜、四季豆、辣椒、菜花、番茄等等;水果方面如枇杷、核桃、荔枝、還有最著名的葡萄,這些外來的品種,大多數來自今天的西北地區和嶺南地區,傳入中國後非常受歡迎,“吃貨們”的餐桌上從此更加豐富多彩了。

淮南王劉安本來是一個沉迷於休仙的閒散王爺,但是在一次修煉中,劉安和他的“鐵桿粉絲”們端著豆醬,鼓搗石膏,無意中把豆漿灑在了石膏上,於是見證奇蹟的時刻到了:他發現灑出去的豆漿居然凝固成了塊狀,於是吃了一口,味道還不錯,豆腐就這樣正式誕生了。經過幾次“科學研究”,亂點科技樹的劉安又把豆腐改良了一番,於是就有了今天餐桌上的豆腐,在漢代一經發明也受到了瘋狂的“福斯點評”,人們認為豆腐是非常高階的美味佳餚。

漢代的飲食方式有煎炒烹炸、還有乾肉和生食,飲食文化多樣化,加上油鹽醬醋、辣椒香料等調料的加入,更加完善了夏商周三代以來的飲食文化,使得飲食在漢代變成了一種高階的享受,創造了“飲食大爆炸”的時代。

三、飲食文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先驅者”

不同時代的飲食文化,也代表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原始時期生產力低下,人們憑藉著自己不斷的努力種植了各種糧食,還學會了用火烤制食物、培育各種蔬菜種子,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夏商周時期,人們逐漸形成了“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模式,生產力進一步提高,先秦時期已經有了“五穀”的概念,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征伐、交融間的飲食文化碰撞,使得飲食文化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各種蔬菜、水果、調味品的發明,也體現了各種文明之間的不斷融合,這一時期飲食文化的發展,既得益於早期社會的穩定、又得益與於後期社會的變革,在穩定與變革之間,飲食文化的不斷更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進入漢朝時期,初有“文景之治”,政治清明、海晏河清,後有漢武帝打擊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不僅掃清了來自沙漠地區的威脅,使國家安定,更打通了西域,帶來了豐富的飲食文化,在各民族的交融中,西域的飲食文化傳入中原,中原的飲食文化也傳入西域,不斷兼收幷蓄、海納百川的飲食文化,更快的推動了漢代生產力的進步。

先秦時期和漢代形成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源頭,關於這一時期飲食的內容,在浩如煙海的是書中都有著極為詳細的記載,是說不盡、寫不完的。飲食文化的不斷交融碰撞,豐富了古人的餐桌,也豐富了現代人的餐桌,是中華文明燦爛文化的代表。其中的烹調手段、食材的用料、調味品的發明、烹飪的器具,都對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1974年彭德懷對侄女談後事:我不能和烈士埋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