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從戰功彪炳到將星隕落

長平之戰中,白起採用誘敵深入、分割包圍、切斷糧草的戰術,射殺趙軍主將趙括,迫使四十多萬趙軍投降。堪稱軍旅生涯的巔峰之作。

但四十萬趙軍投降後,新的問題出現了。這四十萬人怎麼安頓?光吃飯,一天就得消耗百萬斤糧食,實在伺候不起;不給飯吃吧,這幫人可都是餓急了才投降的,要是照樣沒飯吃遲早要造反;放了吧,這長平之戰白打了。

經過一番思想鬥爭,白起做了一件極不厚道的事——挾詐而盡坑殺之。此舉雖出於防止降軍兵變的考慮,也符合秦國消滅敵國有生力量、儘可能削弱對手的一貫作風,但四十萬生命一夜坑殺,未免太過殘忍,這也是白起為後世所詬病的一大槽點。

直到白起被秦王賜死那一刻,白起也為自己殺戮太重,尤其是坑殺四十萬趙軍而悔恨: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

一代戰神的一生以自裁告終,可惜可嘆。

白起於秦國而言功勞大大滴,又因何被秦王賜死?還是與長平之戰的後續有關。

話說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後,趙國已無力阻擋秦軍進攻。白起本想趁著士氣正盛一鼓作氣滅了趙國,成不世之功(十月,武安君分軍為三,王齕攻趙武安、皮牢,拔之。司馬梗北定太原,盡有上黨地。)

長平之戰後戰國局勢圖

趙國為了自救,四處向諸侯求救,而山東諸國也害怕秦國滅了趙國之後下一個完蛋的就是自己,紛紛出手相助,於是說客們又登場了。

韓、魏恐,使蘇代厚幣說應侯曰:“武安君即圍邯鄲乎?”曰:“然。”蘇代曰:“趙亡則秦王王矣。武安君為三公,君能為之下乎?雖無慾為之下,固不得已矣。秦嘗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之民皆反為趙,天下樂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趙,北地入燕,東地入齊,南地入韓、魏,則君之所得民無幾何人矣。不如因而割之,無以為武安君功也。”應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聽之,割韓垣雍、趙六城以和。正月,皆罷兵。武安君由是與應侯有隙。

蘇代不愧為蘇秦的兄弟,口才也是槓槓的,吹了一通牛,算了幾本賬,居然把比猴還精的應侯範睢說服了。

秦軍這一撤就錯過了滅掉趙國的最佳時機,這讓白起頗為惱火。等到再次發起伐趙戰爭,白起不幹了:你丫當初有千載難逢的機會時不聽我的,現在趙國緩過來了老子還怎麼打。索性撂挑子,不去。

武安君病癒,王欲使代之。武安君曰:“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之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秦雖勝於長平,士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王自命不行,乃使應侯請之。武安君終辭疾,不肯行;乃以王齕代王陵。

無論是王陵還是王齕,都不具備白起的指揮水準,況且趙國已有所準備,又得到其他諸侯國的增援,而秦軍此時尚未從長平之戰的損耗中完全恢復,這一戰自然做了無用功。

王齕久圍邯鄲不拔,諸侯來救,戰數不利。武安君聞之曰:“王不聽吾計,今何如矣?”王聞之,怒,強起武安君。武安君稱病篤,不肯起。

戰局不利,秦王希望白起上戰場指揮作戰,但白起始終告病拒絕,君臣矛盾激化。秦王也惱了:寡人即使錯了也畢竟是老大,現在怎麼都得聽我的,你小子不給面子,那還是見先王去吧。

秦國二打邯鄲失利後的戰國局勢圖

公元前二五七年十月,免武安君為士伍,遷之陰密。十二月,益發卒軍汾城旁。武安君病,未行,諸侯攻王齕,齕數卻,使者日至,王乃使人遣武安君,不得留咸陽中。武安君出咸陽西門十里,至杜郵。王與應侯群臣謀曰:“白起之遷,意尚怏怏有餘言。”王乃使使者賜之劍,武安君遂自殺。

白起的死,表面上是因其與應侯範睢之間的權力鬥爭,但仍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首先是白起自身的性格因素。在那個時代,無論你多麼權威,即使你一代名將,即使你戰功赫赫,仍必須服從國君的命令,否則一如數千年曆史長河中那些功高蓋主的將相一樣,身死族滅。而白起難免自恃功高,除了對秦昭襄王的決策毫不客氣地予以駁斥外,還拒絕執行秦王下達的命令,這在專制社會是為臣的大忌。

其次是秦國國內局勢使然。從昭襄王廢宣太后、逐穰侯到長平之戰不過六年時間,期間秦國並未在軍事上取得太大成就,長平之戰可謂昭襄王掌權以來的最大一次對外戰爭,成敗關乎國君權威的樹立。但白起作為宣太后時代的舊臣卻一再對昭襄王的決策嗤之以鼻,必然引起昭襄王的不滿,這種不滿的積累導致昭襄王認為白起終難成為自己人,果斷棄子賜死。

古人習慣於在一個人死後為其蓋棺定論,我們也不妨總結一下白起的一生。

作為一名職業軍人,江湖上名號“人屠”,白起的一生用殺敵數來總結再合適不過了。那麼,白起的軍隊一共殺了多少人?來看下《資治通鑑》中的資料統計。

公元前二八九年,秦大良造白起、客卿錯伐魏,至軹,取城大小六十一。(此時的白起已經榮升大良造,秦國崛起的頭號功臣商鞅的爵位不過大良造)。

公元前二八零年,秦白起敗趙軍,斬首二萬,取代光狼城。

公元前二七九年,秦白起伐楚,取鄢、鄧、西陵。

公元前二七八年,秦大良造白起伐楚,拔郢,燒夷陵。楚襄王兵散,遂不復戰,東北徙都於陳。秦以郢為南郡,封白起為武安君。

秦楚鄢郢之戰

公元前二七七年,秦武安君定巫、黔中,初置黔中郡。

(連續三年伐楚,打得南方強鄰楚國丟了都城“郢”,西邊大片國土全部落入秦國之手,對於楚國這個世代聯姻的親家真是往死裡揍啊)。

公元前二七六年,秦武安君伐魏,拔兩城。

公元前二七三年,趙人、魏人伐韓華陽…乃與武安君及客卿胡陽救韓,八日而至,敗魏軍於華陽之下,走芒卯,虜三將,斬首十三萬。武安君又與趙將賈偃戰,沈其卒二萬人於河。

公元前二六四年,秦武安君伐韓,拔九城,斬首五萬。

公元前二六三年,秦武安君伐韓,取南陽;攻太行道,絕之。

公元前二六二年,武安君伐韓,拔野王。(這一仗相當於長平之戰前傳,從秦國打仗的物件看,其征伐很有針對性,都是連續幾年打一個國家,而不是東打一槍,西放一炮,目的很明確,持續性的打擊可以最大限度削弱一個敵國,不給人以喘息之機。這不,十五年前對著楚國一頓組合拳之後又對韓國一通連環掌)。此役過後,戰國期間最著名的一臺好戲長平之戰才正式登場。

《資治通鑑》記載了白起指揮的部分戰役,從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至白起軍事生涯巔峰的長平之戰,白起指揮的軍隊斬首達到九十一萬人,且尚有七場戰役未記載殲敵人數,其中包括了規模較大和持續時間較長的對楚戰爭。此外未能載於史冊的戰役中對手又有多少人喪生,不得而知。

當是時,列國聞白起領軍,無不喪膽,白起實是對手噩夢般的存在。也就是白起南征北戰期間,韓、魏、趙、楚四個鄰國的軍力、國力被秦國大幅度削弱,再無力阻止秦國東進。

資料是一個方面,僅能體現戰果。而從伊闕之戰、長平之戰兩場重要戰役的細節看,白起的戰場指揮能力和謀略是真正值得稱道的。

然而一代戰神就這樣死了,或許戰死沙場有辱戰神的光環,而抗命而死反倒能夠體現戰神的個性:我說打不贏的仗肯定打不贏,老子從不打無把握之仗,誰都命令不了我(臣寧伏受重誅而死,不忍為辱軍之將。願大王察之)。這不正應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一至理嗎?

畢竟戰神在戰場上沒有輸過。

23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秦朝滅亡之後 嬴這個姓氏為什麼就消聲滅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