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文官制度,簡言之就是對於文職官員的管理制度。歷朝歷代的文官制度都是與相應的封建集權統治相契合的,是在皇權至高無上體系下層層相應,進行國家活動組織管理的制度設計,在國家管理中發揮著獨特的功能。
中國古代的文官制度發端於戰國時期,歷經數朝的奠基與推動,至宋朝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關於文官的選拔、任用、考核、俸祿、懲戒、休假等一系列的制度與規範,使中國古代的文官制度臻於完美,承前代之成果,開後代之先河,居於中國古代文官制度史上最高峰的地位。下面,本文就將對宋朝文官制度治理的得失及原因進行剖析。
奠定兩宋基調——以文治國的基本國策1、淵源——看重文人,“以文制武”
宋朝統治階級對文人墨客看重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宋代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本是武將出身,在經歷五代動亂後,他深知武將專權跋扈之弊,因而預防藩鎮割據的動盪局面,以免淪得五代一般的落寞下場。
為了維護和鞏固趙宋政權,宋太祖在開國之初便制定了“重武輕文”的國策,將軍權、政權、財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並且還將文尊武卑的政治格局基本固化,其後繼者繼續將以文馭武的主張奉為“祖宗家法”,進一步培植文臣勢力。
在統治者的極力推動下,官場生態徹底改變,衍生出盛極一時的文官風潮,文官成為維繫國家穩定與發展的中堅力量,文官受尊崇的程度也大幅提高,文官制度的發展亦由此開始走向全盛時期。
2、福利待遇——高官厚祿,收買人心
⑴取之於民,用之於官
光是貫徹以文治國的政策還不夠,宋一朝對文人的禮遇與重視也是前所未有的。自立國之初,太祖就立下不殺文臣與言官的規矩,在此影響下,罕有被刀斧處刑的文官,更多罷黜之法是被降職流放。
此外,宋朝文官的俸祿也相當的高,《二十二史札記》中的一句“恩逮於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財取於萬民者不留其有餘”便是宋朝文官豐厚俸祿的最佳佐證,且這種以物質籠絡官員的做法在整個宋代都沒有改變。
⑵拓展精神境界,豐富思想文化
給予文官優厚賞賜所帶來的益處遠不止籠絡人心那麼片面。正是因為有了一份優厚的待遇作為生活保障,文臣們每日不必再為了養家餬口而擔憂奔波。
從而有了大量閒暇時間投身文學藝術,專注於做精微入玄的思考,客觀上有利於宋朝文人階層閒適情趣的培養與思想格局的提高,推動了整個社會文學水平與精神境界的提升。
3、士大夫文化與文人政治的發展
宋朝“右文”政策的優勢還不止於此。柳詒徽先生在《中國文化史》中說,“蓋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純出於士大夫之手者,惟宋為然”。
宋朝鑑於前朝滅亡的歷史經驗,建立起一個龐大計程車大夫階級幫助皇帝起到制約與監督可能會影響君權的後宮、外戚、宦官以及宗室集團的作用。
因此,終兩宋之世,我們都幾乎沒有看到出現過外戚、宦官、宗室干政的現象。宋朝在排除其他權力干政或其他政權聯合竊取國家政權的可能後,選擇了一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路線。
士大夫們承蒙天子的賞識,不由得感激涕零,誓將輔佐天子、安邦治國作為自己從政的標準。
這種社會風氣下計程車大夫文化給宋代官僚成員帶來了明確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士大夫們大多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進取精神與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抱負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
這種士大夫文化充當著整個的道德判斷與價值標準,也成為支撐文官制度執行的精神力量,發揮著維繫統治秩序的重要作用。
相互影響——走向完備的科舉制度宋代官僚體系隊伍的重要組成人員大多出身於科舉,科舉取士自隋朝興起後逐步發展成為選拔文官的主要途徑,但由於科舉制度自身受制於諸多因素所帶來的不可避免的侷限性,其選拔過程並非是絕對的公平,選拔出的官員治理能力也參差不齊。
種種弊端下,鑑於對國家治理的隱憂與高素質人才的渴求,統治者對科舉制度進行了重大變革,竭力革除其中弊病。
1、考試內容變革,適應社會現實的需要
為了提高文官素質,培養更多經世致用的人才,宋朝科舉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在考試內容上更加強調活學活用。在以往的考試中,由於科目內容的呆板與固化,即使文人心中不明所以,空無一物,也能憑藉著浮華豔麗的辭藻在科考中被錄用。
由此選出的文官雖然稱得上是滿腹經綸,也必然會是優秀的文學家,但往往只會紙上談兵,缺乏實務精神和個人主見,難以在實際操作中擔當起治理國家的重任,因而在神宗皇帝時期便以經義、策論取士,重視對人才靈活思辨能力的考察。
2、官僚團隊人才輩出,培養大批治國能臣
⑴錄取人數大大增加,刺激參政熱情
隋唐時期科舉考試錄取的人數相對較少,到了宋代,由於統治者重文的策略考取人數大大增加,廣開科舉取士之門,在建國第二年就招錄了第一批進士。宋太宗在位時,錄取人數更是翻了幾十倍“乃詔進士盡第二等及九經凡一百三人”(《續資治通鑑長編》)。
科舉錄取人數的增加,極大地鼓舞了士子們參政入仕的熱情與信心,大量優秀人才湧入官僚體制,成為了忠實的“天子門生”。
⑵招錄渠道——完善公平機制
宋朝還新創了彌封(將考卷上考生姓名、籍貫、家世等資訊封貼起來)、謄錄(由專人負責抄錄考生答卷,而後達到“認識字畫之弊始絕”)等評卷方式,不準朝廷考官推薦官員,極大地降低了考生徇私舞弊的可能性,最大限度上確保了科舉取士的公平性。
同時也保證了入仕文官的學識素養,將沒有真才實學的貴族子弟排除在外,有利於人才脫穎而出,從而為國家官僚團隊篩選出真正的政治精英,提高國家治理能力。
可以說,科舉制是宋朝文官制度發展的堅實保障與最大的助力器,科舉制的實行,不僅摒棄了先前的門第偏見,實現了平等競爭,為一大批中下層人士提供了一條僅憑個人努力就可以改變階級、改寫命運、進入仕途的捷徑。此外,也提高了官員的整體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
弊端——矯枉過正,亂象頻發1、文人政治的變質:朋黨之爭現象突出
從宋仁宗時期起,官僚集團中的朋黨之爭日益盛行,它先是表現為新進士大夫為爭取自身利益和抱負的實現而與權臣之間展開對權力的角逐,繼而演變為新進士大夫內部的分裂與相互攻訐。
熙寧以後,朋黨之爭愈演愈烈,新黨打著維護新法的旗號乾的卻是排除異己的勾當,舊黨內部亦是如此。
從實際結果來看,這場官場上的惡鬥給政壇和社會風氣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士大夫所讀之書皆場屋之書,所習之術皆求官場之術,失去進取心和正義感計程車大夫們讀書只是為了做官,而做官只是為了獲利,失去往日銳氣,陷入無休止的義利之爭當中,最終釀成吏治腐敗、貪汙橫行的局面。
2、科舉制度僵化——冗官之弊
對任何制度的評判都不能一概而論,宋朝文官制度的改革完善在催生出一批才能斐然、忠君愛國文臣的同時,對官吏的過分優待也導致了一些弊端。
例如文官招錄過多,淘汰機制不健全使得官僚機構過分龐大臃腫,腐敗無能,造成嚴重的“冗官”之弊,《宋史》對此認為“居其官不知其職者,十常八九、員既濫冗,名且紊雜”。
3、走向衰敗的前奏——文人獨裁
在宋太宗、宋真宗時期,宋朝對外作戰的短板已經顯露,但囿於“重文輕武”理念的根深蒂固,當權者仍舊依照祖宗家法將文臣安置在軍事機要的職位上。
俗話講,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擔任軍隊要職的文臣在舞文弄墨之事上固然是擅長的,但這些文官絕大部分都欠缺軍事才能,實戰經驗不足,過度強調以文代武,加之兵將疏離政策的影響,必然會導致軍事力量不振。
事實也證明,被強行安插進軍事部門的文臣,在太宗皇帝開疆拓土嘗試失敗後仍奉行“守外虛內”的政策,使得軍備發展一直處於被動地位,最終引火燒身、國土不保。
中國古代文官制度是契合封建統治的需要應運而生的,與一定的社會背景、經濟狀況和政治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絡。
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幾千年的更迭中,宋朝因“文人治國”帶來的種種弊端給後人留下了國家孱弱、文人亂權的印象,在後世史學評鑑中不乏將文官制度視為宋朝社會積貧積弱的根源而加以貶斥。
但是,不能因為宋朝國勢積弱不振就全盤否定這一時期文官制度存在的歷史價值,而應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其在社會治理中取得的成效,肯定其在加強皇權、鞏固封建統治方面的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1.《二十二史札記》
2.《中國文化史》
3.《宋史》
4.《續資治通鑑長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