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傳:黃帝和他的子嗣們
說起黃帝,中國人沒有不知道的,不過實際上黃帝不是特定的某一個人,而是軒轅氏部族的首領,所以會有第一任黃帝,第二任黃帝......為了化繁為簡,咱們就以黃帝稱之,不去追究到底是哪一任了。話說黃帝和正妻嫘祖生了兩個兒子,老大叫姬摯,也被世人稱為玄囂,他就是五帝之一的少昊。老二被世人稱為昌意,具體叫姬什麼已經無考,雖然昌意沒有他大哥厲害,但是他兒子厲害,他兒子叫顓頊,也是五帝之一。
先說少昊這一支脈,少昊的孫子帝嚳,名字叫姬俊,他有三個有名的兒子:
契,這位是商朝的老祖先,商湯就是他的後裔;堯,五帝之一,堯帝是也后稷,這位是中華農耕始祖,也是周朝的老祖先,姬昌是他的後裔再來說說昌意這一支脈,相比起來一點都不比他大哥遜色,昌意之子顓頊之下,有以下幾個重要分支:
季連支脈:楚人的始祖,也就是羋姓的始祖,楚國建國國君鬻熊就是他的後裔鯀,也就是大禹的父親,這一支脈創立了夏朝贏姓始祖伯益支脈,他的後裔最有名的是蜚廉,蜚廉的兩個兒子一個是季勝,趙國的祖宗,一個是惡來,秦國的祖宗知識點總結:夏朝、楚人、趙人、秦人都是昌意的後代,而商朝、周朝則是少昊的後代,他們統統是黃帝的後裔。
那麼炎帝的後代呢?這裡只提一個,就是呂尚,也就是封神榜中的姜子牙,他是齊國的始祖,齊桓公小白就是他的子孫啦。
西伯侯姬昌和他的兒子們單說這個西伯侯姬昌,伐紂王滅商朝,創立了大周,新政權建立後就要瓜分革命果實了,於是開始論功行賞,分封諸侯,而他的兒子們當然也不能落下,於是有個下圖
雖然沒有文王有百子那麼誇張,至少除了早亡的長子伯邑考,一共分封了18個兒子,這也為春秋諸侯爭霸奠定了基礎。
大概的總結下,這十七個兒子也就是十七個諸侯國:
老二:晉國。姬發本人是繼承大周國君的,所以他並沒有封諸侯,而是給了他的兒子。老三:管國。聯合老五和老八叛亂,被老四滅了。管仲為其後裔。老四:魯國。老三就是鼎鼎有名的周公,“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周公,周公解夢的周公,由於他留在朝廷輔政,所以和老二一樣,把分封的機會給了長子伯禽。老五:蔡國。聯合老三、老八叛亂,被老四滅了。國滅後族人以蔡為姓。老六:曹國。也是曹姓的始祖。老七:郕國。老八:霍國。聯合老三、老五叛亂,被老四滅了。國滅後族人以曹為姓。老九:衛國。老十:聃國。老十一:郜國。郜林的郜。老十二:雍國。老十三:毛國。毛姓的鼻祖,後裔有毛爺爺。老十四:滕國。滕姓的鼻祖老十五:畢國,魏國。畢姓的鼻祖,畢國沒落後,後裔畢萬建立了魏國,所以老十五也是魏姓的祖宗。老十六:原國。這個原就是中原的原,也是原姓的鼻祖。老十七:酆國。酆叔無道,後來被周王絕封。老十八:郇國。除了姬昌的兒子,功臣們分封的重要國家一個是姜子牙的齊國,一個是紂王的哥哥微子的宋國,微子的微就是山東微山的微,也算是留下了商朝的血脈。
諸王爭霸分封初期四家滅絕:老三、老五、老八被老四滅,老十七自絕。戰爭剛剛結束,人們還向往和平,所以這時還沒有諸侯國互相攻伐的現象。
春秋戰國時期老四亡於楚,老七亡於齊,老六、十一、十四亡於宋,十二、十六、十八亡於晉,老九、十三亡於秦,老十滅於誰手史料無記載,老十五比較委屈被西戎滅國,但是他的後裔後來參與了瓜分老二的晉國併成立了魏國,史稱“韓趙魏三家分晉”。
之後呢?之後都是浮雲,最後都被秦國幹掉了,昌意笑到了最後。
歷史有意思囉裡囉唆這麼一大堆,該用簡單明瞭的話總結一下了:
看歷史風雲變幻,諸侯國們打來打去都是黃帝家裡的內政,炎帝家的姜小白也曾經稱霸諸候。不過終究還是黃帝家當主角。
昌意家創立了第一個朝代夏朝,不過好景不長,被少昊家奪權。
少昊家的姬昌奪了同宗的商朝的政權,卻也給對方留了一個支脈,所謂養虎為患,這宋國後來也曾經稱霸諸候,後來還是靠姜子牙的齊國滅了他,也算是為老六、十一、十四報仇了。
昌意家裡沒有放棄,後代的楚國生來不服周,早早自稱為王,秦趙兩國更是實力非凡。秦國最後統一諸候,開啟了我大中華歷史的新篇章。
總感覺上古傳說中的那些戰爭,可能就是兩個村子打群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