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都鐸王朝對英國從中世紀邁入近代,邁向大英帝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都鐸王朝經歷五代君主,直到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無嗣而終,都鐸王朝才最終結束統治,在這百餘年的歷史中,都鐸王朝的君主們透過宗教改革驅逐羅馬教廷對英國宗教事務的干涉,透過內政改革,收攏地方貴族的權力,將中央的法治和憲政滲透進地方統治中,又依靠武力粘合了英格蘭、愛爾蘭和威爾士,這些改革激發了國民的民族主義和民族意識。

都鐸王朝的變革,比如宗教改革、內政改革等一方面直接促進了英國民族意識的發展,另一方面,君主們的各項改革所取得成就的創造的環境也同樣促進了英國民族國家的產生,尤其是軍事改革後,英國軍事力量大幅提升,最終在1588年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這就提升了英國人的民族自豪感。

因此,都鐸王朝的君主們為了加強君權而進行的宗教改革和保障民族經濟發展等無意舉措對英國民族國家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宗教改革:奠定民族文化基礎

1、民族教會取代羅馬教廷的控制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是為了實現王權凌駕於教權至上的目的。1529年,亨利八世藉著與王后凱瑟琳的離婚案久拖不決免除了深得教皇恩寵的沃爾西的職務,以列舉的四十四條罪狀將其投進監獄,英國宗教改革由此展開。

亨利八世明目張膽的召開宗教改革會議,要求斷絕英國教會與羅馬教廷的關係。1533年,英國頒佈《禁止上訴法案》,完全斷絕了英國教會與羅馬教廷的關係,亨利八世此舉在歐洲實在是“敢為人先”的舉動。

1533年,英國頒佈了《至尊法案》,規定英王是英國教會最高首腦,能夠任命教職和決定教義等,亨利八世以法律的形式將英王是教會最高領袖的地位落實下來,由此,英國民族教會建立起來,正式以民族教會取代羅馬教廷。

英王的改革在當時得到了很多人支援,威廉·法利在《宗教改革的新星》中指出:“英國宗教改革先驅威克里夫認為‘英國應從本國利益出發,而不是為教皇利益考慮。’”

都鐸王朝的宗教改革內容因君主信仰的不同而究竟變化,最終在最後一位君主伊麗莎白一世期間最終確定下來,1559年,伊麗莎白一世重新頒佈新的《至尊法案》,這一法案明確了王權至高無上,否定了羅馬教皇的權威,而且法案還著重區分了本國和外國君主、個人、主教等身份,表明都鐸王朝末期的英國人已經具有了鮮明的民族意識。民族教會的形成對於英國民族國家的確立來說,是邁出了重要而大膽的一步。

2、民族語言英語的形成:民族國家的載體

民族語言是民族國家最終形成的載體,共同的語言往往會為統一國家不同地區的交往提供條件,所以英語的形成對英國民族國家的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也是宗教改革的副產品。

然而,都鐸王朝的宗教改革卻改變了這一語言使用現狀,早在1381年,威克里夫就將拉丁文版的《聖經》翻譯成英語,而喬叟用倫敦方言書寫了風靡一時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此後,英語的使用越來越廣泛,直到宗教改革開始以後,英語書寫成為官方提倡的書寫方式,並且出現了第二本英語《聖經》

正如漢斯·科恩在《民族主義思想的起源與背景研究》說:“英語版《聖經》已成為民族國家的精神象徵,它不帶有教皇的任何一點想法,把國王和英國民眾透過上帝聯絡起來。”

英語的使用能促進英國民族國家確立主要有兩點:一方面,全國範圍內使用英語有利於營造共有的文化氛圍,增強民族凝聚力;另一方面,英語的使用能夠打破拉丁語的壟斷地位,統一國家的語言,掃除同一國家內不同地區的溝通障礙,有助於集體意識的形成。

二、內政改革:凝聚民族意識

1、加強王權,收攏地方特權

都鐸王朝的內政改革中關鍵是加強王權,收攏地方貴族權力,削弱貴族勢力。亨利七世即位後,英國各地都有勢力不一的舊貴族擁兵自重,這些舊貴族是玫瑰戰爭倖存下來的勢力,亨利七世為了鞏固王權,防止新的戰爭爆發,就必須改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機構,消除地方割據勢力。

為此,亨利七世及其後的君主們積極削弱地方實力,凝聚民眾共識。

亨利八世時期將英格蘭和威爾士的合併以法律的方式固定下來,王國疆域的擴充套件有利於共同文化基礎的形成,民眾開始意識到國家獨立的重要性。

狄更斯在《英國宗教改革》中指出:“在英國,幾乎所有市民都把國家秩序與其生活密切聯絡,時刻準備把自己獻給國家,把為國家而戰作為一種英勇且高尚的事業。”由此可知,削弱地方權力的改革,不僅能夠防止地方離心勢力的壯大,還能夠整合民眾的集體意識。

2、保護民族經濟,統一民族市場

都鐸王朝時期,英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獲得了大幅發展。為了扶植本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英國經常頒佈一些法令,排擠其他國家的商人,《航海條例》就是其中之一。

由於英國海洋運輸比較發達,也是英國民眾安身立命的職業,所以為了減少外國船隻的運輸,英國兩次頒佈航海令,嚴格禁止外國商船在英國相關海港的運輸活動,為此不惜與荷蘭爆發了三次英法戰爭,最終迫使荷蘭承認英國頒佈的《航海條例》。

殖民擴張與掠奪給殖民地帶來的是痛苦與難以磨滅的傷痕,但卻促進了英國民族意識的形成。帕姆塞爾的《世界海戰史》指出了海洋的重要性:“沃爾特·羅利爵士高傲地說:‘誰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貿易,誰控制了世界貿易,即控制了世界財富。’”

沃爾特爵士的話在當時引起了英國人極大的興趣,於是海外殖民擴張更加風靡。

英國政府和艦隊常常為海外殖民擴張保駕護航,使一些英國人賺的盆滿缽滿,於是很多英國人對國民身份十分自信和滿意,正如約翰·麥肯齊的《大眾帝國主義與軍隊》指出:“‘我相信帝國,我相信不列顛民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的最偉大的民族’幾乎成為當時英國人的流行口號。”顯然,對外擴張和殖民也成了激發民族意識的一種手段。

3、軍事改革,打敗無敵艦隊

都鐸王朝進行的軍事改革以及軍事改革帶來的軍事勝利毫無疑問增強了民族精神。貝利的《現代世界的誕生》指出:“戰爭催生民族精神形成,而宗教則把民族緊密團結;兩者都是構成現代國家的重要因素……”

亨利七世時期建立了有條不紊的徵兵制度,還建立了海軍,用建立相關防禦體系,用以保障國民安全。

都鐸王朝的軍事改革從亨利七世開始,一直到伊麗莎白一世時期都有相應的改革,尤其是海軍總噸位得到大幅提升,海上作戰人員也不斷增加,這對英國在1588年戰勝西班牙無敵艦隊起到了基礎性作用。

英國在海戰中戰勝西班牙對於英國來說,意義重大,一方面,它代表了新教國家經過改革戰勝了天主教國家;另一方面,英國的勝利激發了英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因為英王的軍隊可以保護民眾,不再需要地方軍隊的保護。

三、總結

都鐸王朝的改革是英國民族國家形成的重要節點,各方面的改革最終都促進了英國民族意識的誕生。宗教改革使英國教會與羅馬教廷徹底決裂,國王成了教會首腦;英語開始成為《聖經》的神學語言;對教會財富的掠奪促進了新貴族的產生,國王身邊又出現了新的效忠者,同樣有利於英國統一民族市場的形成。

內政改革包含了眾多方面,這些改革都以加強王權為起點,最後的效果大多是激發了民眾的民族意識。

都鐸王朝之所以會出現民族意識,主要在於君主們善於利用民族主義維護王位合法性,改變過去由教皇承認王位合法性和塗油禮的傳統。

對外擴張的勝利不僅提高了英國的國際地位,而且刺激了英國人的民族自豪感,英格蘭人、愛爾蘭人和威爾士人都自豪於自己是英國人,主體領土的聚合保證了民族統一和社會穩定的環境。

四、參考文獻

1、《英國通史》

2、《現代世界的誕生》

3、《大眾帝國主義與軍隊》

4、《世界海戰史》

5、《宗教改革的新星》

2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大清的覆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