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百年戰爭:歐洲海權陸權之戰

英法兩國的統治階級由共享的價值觀、行為準則、和語言而緊密地聯合在一起,相互聯姻長達三百年之久,然而,十四世紀中葉,此般親密蕩然無存,一場歷時逾百年的戰爭就此打響。

百年戰爭發生在1337年至1453年之間,起因是法國王權之爭,蔓延到整個法國領土的爭奪,歷經五代統治者,最後由法國勝出。這場漫長的領土保衛戰給兩國埋下民族獨立意識的種子,是中世紀結束的標誌之一。百年間新裝備和新武器層出不窮,尤其是火炮的使用第一次登上歷史舞臺,預示著冷兵器時代終結。

1

戰爭的背景:14世紀西歐最強的法蘭西與附屬貧窮小國英格蘭

14世紀初,法國在西歐初露崢嶸。經濟上農耕和手工業發達,軍事上有 “中世紀坦克”之稱的西歐最強大的重灌騎士團。史學家馬修·帕里斯曾寫道“法蘭西國王是所有塵世國王之王”,法蘭西國王也無疑是西歐的第一統治者,其光輝蓋過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並或多或少控制著從1309年起就住在阿維農的教宗——國王既是教宗的保護人,也是獄卒。1330年前後法國擁有2100萬人,約為英格蘭人口的5倍。

與之相比,中世紀的英格蘭是一片人煙稀少的土地,和現代挪威有些類似,森林和沼澤的面積比耕地更大。此外,英國只是法國的一個附庸小國,唯一的經濟來源就是羊毛。英國王室是來自法蘭西的諾曼人,所以英國統治者歷來不僅僅只繼承著英格蘭的王位,同時也繼承著諾曼底公國的公爵頭銜和相應的土地,但對法國土地的擁有讓他們成了法蘭西的附庸。

2

戰爭的直接起因:法國國王查理四世的繼承權問題

法國立儲分歧直接引發了英法兩國百年大戰。公元1328年,法國國王查理四世死後無子嗣,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是唯一與查理四世有血緣關係的男性,但是法國更青睞傳位給法國人,而非外國人,最後推選腓力六世成為法國國王。

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雖然於1329年曾向腓力六世宣誓效忠,但雙方分歧並未因此一笑泯去。1336年,腓力六世率領艦隊直逼英吉利海峽,宣佈收回英國國王在法國的封地,英國王愛德華三世索性釜底抽薪,再次宣稱自己才是法國王位合法繼承人,雙方正式宣戰。

百年戰爭中,如何判定英國國王位於法國的封地也是雙方衝突的核心。英格蘭土地貧瘠,英法兩國王室之間千絲萬縷的聯姻關係,成為英國國王索要法國封地,甚至染指法國王權的重要籌碼。法國戰敗後兩次休戰和約也是圍繞封地簽訂。

3

戰爭經過:持續116年的戰爭

整個英法百年戰爭共持續116年,但中間有三次休戰,實際上真正對峙的年份只有68年,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337年-1360年之間,英法爭奪弗蘭德地區。期間爆發“黑死病”,雙方休戰9年,但該階段以法國割讓南部領土給英國而告終。

第二階段:1369年-1400年之間,法國國王查理五世展開報仇,奪回部分被侵佔的領土。

第三階段:1415年-1429年之間,法國貴族發生內亂,英國重啟戰端,法國再度戰敗,英國國王亨利五世娶法國國王查理六世之女,並規定查理六世死後,王位由亨利五世繼承,為英法國王。

第四階段:1429年-1453年之間,查理七世與亨利六世爭奪法國王位,最終查理七世在聖女貞德的幫助下得以加冕,法軍憑藉火炮取得節節勝利。

3.1 第一階段:愛德華時期

戰爭一開戰,英國便在1340年斯魯伊斯海戰中獲得英吉利海峽的制海權。勝利的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卻因戰費造成國債高築,後方怨氣沖天、前方軍餉無以為繼,不得不暫時簽訂停戰條約。

5年後,愛德華三世捲土重來,率領1.2-1.5萬英軍登陸諾曼底,英方的長弓手全面剋制法國重騎兵,一路勢如破竹,連續取得加斯科涅戰役、普瓦捷戰役等戰爭的勝利。尤其是1356年普瓦捷戰役中法國國王約翰二世被俘。

法國國王約翰二世是腓力六世之子,於1350年登基時,正值法國史上最災難的年代,黑死病肆虐法國,奪去了法國近一半的人口,他本人也在普瓦捷戰役中被俘,至此法國政府威信蕩然無存,流離失所的地方貴族與兵痞組織非法武裝,他們霸佔城堡、四出搶掠、勒索城鎮、魚肉鄉民,加上農民起義,法國社會秩序呈現瓦解狀態。在此內憂外患的困境下,1360年法國太子(未來的查理五世)不得不與英國簽訂布勒丁尼條約。根據條約,愛德華三世以放棄法蘭西王位為條件,獲得法蘭西西南部和北部的領土。此外,為了贖回約翰二世,法國又付出三百萬金幣的鉅額贖金。

3.2 第二階段:查理時期

英國王儲黑王子在英法休戰的1367年入侵西班牙,這次遠途征伐拖垮了英國財政。1368年,黑王子不得不向法國屬地徵收重稅,彌補財政虧空。當地貴族不堪重負,向新上任的法國國王查理五世申訴。1368年法國國王因黑王子拒絕前來巴黎答辯其屬地的臣民指控,撕毀布勒丁尼和約,對英宣戰。

此時期最重要的一場戰鬥是1372年的拉羅歇爾海戰。長達兩天的戰鬥中,法國拉羅歇爾港的居民因為英國加重稅負而拒絕協助英軍,英軍在戰鬥中頻頻失利,最後大量生還的貴族被捕,也失去了軍資金。這場海戰終結了英軍長達三十年的海上優勢,也讓貝法國順利收復西南方的領土。

之後的戰爭中,英國名將約翰·前多斯、讓·德·格萊利,英國王儲黑王子相繼隕落,百年戰爭的始作俑者,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也於1377年去世,黑王子年僅11歲的兒子查理二世繼位,引發貴族奪權、英格蘭農民叛亂。為穩定國內局勢,英法雙方再次休戰。

3.3 第三、四階段:蘭卡斯特時期

1392年,法王查理六世精神病發,失去意識,法蘭西貴族之間爆發權力爭奪,最終演化為王室兩個派系的內戰。這場內戰癱瘓了法蘭西宮廷十數年,也導致了英格蘭再次入侵。

1399年英國亨利四世廢黜查理二世,篡位成為英國國王。其子亨利五世待國內局勢穩定後,趁法國內亂1415年突襲法國,同年在法國阿金庫爾再次以步兵弓箭手作為主力戰勝法國重灌騎士。三年後,法國與英國簽訂更屈辱的特魯瓦條約,英國國王亨利五世獲得法國國王繼承權,同時掌握英國和法國王權。

至1420年代末,英國在法國的佔領區達到極致,包括巴黎在內的法國北部和西南部。其盟友勃艮第(Burgundy)則佔據東部以及海峽地帶。

1429年春,法國王權旁落正值危急存亡之際,法國東北勃艮第境內的一位村姑貞德,她宣稱收到天使的召喚來拯救法國。貞德成功說服王子道芬,領兵歷時7月的解奧爾良之圍成為英法百年戰爭的轉折點。道芬也在蘭斯加冕成為法國國王,也就是查理七世。

也許是天使的任務已經完成,1429年9月,貞德因為準備不充分,攻打巴黎被俘,一年半後被處以火刑。但貞德的死亡在未來數年鼓舞了法蘭西的人民反抗英格蘭,至1434年法國已經收復巴黎北部。

1439年後,百年戰爭結束的號角正式吹響。1439年,法國王室召開了三級會議,給予國王不經議會徵稅與建立常備軍的權力,王權大幅集中。1445年,查理六世實施軍事改革吸收自由傭兵,大幅解決兵源問題。同時也招募弓箭手組建法蘭克弓兵團。最重大改革在於大幅配備讓·布洛兄弟改進的火炮,使法蘭西建立當時歐洲最強大的火炮部隊。1453年法軍收復除加萊港的全部領土,百年戰爭劃上句號。

4

法國先敗後勝的原因:自由僱傭兵制度和武器改良

4.1 主戰場在法國內陸,休戰期恢復較慢

同樣是海洋貿易國,百年戰爭前期英國沒有重蹈雅典和迦太基的覆轍,很大程度上因為戰爭一開始英國便掌握制海權。英吉利海峽是英國的經濟命脈。英國對法國的羊毛出口是其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必須經過英吉利海峽。1340年6月24日,英王親率海軍在斯魯伊斯海戰(Battle of Sluys)全殲法海軍。法海軍大將兩名全陣亡。整個百年戰爭英倫海峽的制海權落在英國手上,戰爭都在歐陸進行。這一方面保證了英國出口貿易,對財政貢獻穩定,另一方面保護英國本土,戰後重建成本降到最低,也是幾次休戰期間英國快速恢復的重要原因。

直到1372年拉羅歇爾海戰後,法國成功奪回英國長達三十年的制海權,戰爭的天平才開始向法國傾斜。

4.2 武器進化:英國長弓到法國火炮

英國和法國戰爭主導權的變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自由僱傭兵和武器的改良。

戰爭後期,英國“奇兵”長弓手部隊,打破法國重灌騎兵不敗神話。百年戰爭前,法國的重灌騎士是當時歐洲最強大的部隊之一,而且英法兩國軍隊主要來自地方貴族的私人武裝,服役期非常短,這對跨海遠征的英格蘭更是不利。於是英國轉而招募更多來自下層人民的僱傭兵,解決兵源問題,並配合長弓兵戰術[1]的射程優勢,全面壓制騎兵的快速突擊,取得幾場壓倒性的勝利,比如克雷西會戰、普瓦捷戰役、阿金庫爾戰役。

戰爭後期,法國啟用自由僱傭兵和火炮武器,進而決定百年戰爭走向。1445年,法國法國實施軍事改革,吸收自由傭兵成為王法軍團,大幅解決兵源問題,同時也招募弓箭手組建法蘭西弓兵團。最重大改革在於大幅配備讓·布洛兄弟改進的火炮,使法蘭西建立當時歐洲最強大的火炮部隊。

5

戰爭的影響:中世紀結束的標誌之一

5.1 英法兩國王權與議會力量的強化

英法百年戰爭時期,岌岌可危的王權和民族意識的覺醒使得議會的權力得到加強。百年戰爭時期,英國和法國均誕生了現代議會制度的雛形。英國議會發展出上院與下院,上院議員由神職人員和貴族構成,下院議員主要由選舉產生,資格由法律所確定;法國則建立三級會議制度,第一級為神職人員、第二級為貴族、第三級為除前兩個級別以外的其他所有人,即平民。

初期議會制度只是國王用於增加新稅和擴張王權的工具,百年戰爭後,英法兩國都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但兩國的議會制度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中世紀王權,為英法兩國現代議會制度提供範本的同時,開啟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的先河,因此誕生議會制度的百年戰爭也被認為是矇昧中世紀結束的標誌之一。

5.2 英法民族獨立意識的覺醒

英國在百年戰爭中的失敗,使其失去了在法國的幾乎所有土地,僅僅留下加萊港,最終還是撤離了法國。從這個角度說,英國在百年戰爭中“退出了歐洲”,法國則在百年戰爭中走向了統一。長期的戰爭哺育了兩國強烈的民族意識,戰爭的結果使英國人和法國人更深刻地意識到了他們之間的民族差異。同時,百年戰爭後,法國和英國陸續進入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時代,進一步促進了英吉利、法蘭西民族國家最終形成。

[1] 英國長弓能夠刺穿重灌步兵或騎兵的堅固裝甲,是重灌騎兵的剋星。當時英國的自由農有義務兵役制,因此造就許多素質良好的長弓兵,而使用長弓必須要訓練很長一段時間,所以就算其他國家想要裝備長弓,短時間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10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二戰德軍首位取得20次勝利的飛行員,不到十天卻成了法軍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