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周的始祖,自為了躲避戎狄的侵犯而西遷至西岐這個地方時,力量慢慢地就積累壯大起來,並且周的傳統中,仁德仁政是他們的一個特點。

因為施行仁德仁政,鄰國的很多人都來歸附於周,這時的周還是殷商的一個諸侯,領導人叫做古公,古公就是後來的周文王的爺爺。周這個家族,不僅僅有仁德,還懂得讓賢,兒子對父親還特別孝順,本來古公的長子太伯是王位繼承人,但因為父親古公認為小兒子季歷所生的兒子昌,具有聖賢的氣象,於是就產生了讓季歷繼位,以便之後在傳位於昌的想法,長子與次子非常識大體,也非常理解父親的安排,竟一起跑去南方荊蠻之地,以此方式,讓父親安心地把王位傳給小兒子。

到了周文王的時候,周的名望進一步擴大,周文王昌,也就是西伯,他的主要特點就是繼承祖先的優良傳統,施行仁義,尊老愛幼,特別是尊敬老人這一點,非常突出。又有很多人因為西伯的口碑慕名而來,投奔於他 。

一面是西伯的廣施仁政,一面是紂王的暴虐成性,民心開始向西伯的這一面傾斜。據說當時諸侯間有了糾紛,都願意找西伯為他們裁判,這說明第一西伯有了權威性,第二西伯辦事很公平。這是武王伐紂的一個大背景。接下來我們看看武王為伐紂做了哪些準備,又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呢?

01,鞏固自己的周邊和後方,增強自己的力量,為伐紂作充分的準備

在武王伐紂之前,西伯依然繼續著自己的努力,他先後征伐了犬戎、密須、耆國等政權,這些都是處在今甘肅、山西一帶的小國。這些舉措,為武王的攻伐鋪平了道路。

萬事俱備,開始伐紂。武王在給部下的宣告中,主要表達兩層意思:第一,我繼承文王及先祖之命,前來討伐紂,並非我擅自主張;第二,唯有嚴格制定賞罰之法,才能鞏固先祖的功業。這兩條動員令的含義在於:伐紂,施行仁政,是先祖的遺命,是一以貫之的使命,並不是一時興起;一旦開始攻伐,就要嚴格執行軍令,賞罰分明,令行禁止。

02,找尋最佳的作戰時機,機會有時候是等出來的

當800個諸侯不約而同、在毫無事先組織的情況下,都自發匯聚於盟津(今河南省內)這個地方時,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伐紂,足見民心之統一,眾望之所歸,另外也能看出當時的諸侯國數量很多,規模不大。

然而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武王卻做出了一個令眾人詫異的決定:現在還不是時候,現在還不是伐紂的最佳時機。我們試著分析一下武王為何得出這樣的結論?首先民心與力量方面,都足以伐紂了,可以說己方的準備上,已經非常充分,那麼說此時不是時候,就只能從對方找原因了。原因是什麼?就是此時的紂,還有相當的實力,並且他的腐化和頹勢,正在一個加速發展的階段,所以再等等,會出現一個更好的時機。

果不出所料,兩年之後,紂的昏庸更為嚴重,眾叛親離的情況也更為突出,內部開始土崩瓦解,很明顯這便是武王所等待的最佳的機會。當比干被殺、箕子被囚禁、太師、少師迫不得已逃至周國時,機會已經赤裸裸地擺在面前了。

03,武王親自指揮,一鼓作氣,一舉成功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準備了多年的攻伐之戰,終於等來了最好的時機,總要要開打了。我們常講一句俗語叫做瓜熟蒂落,現在就是這樣的時候。武王親自指揮,帶近五萬士兵,與諸侯軍匯合,東討紂王。為了激勵將士們計程車氣,武王作《太誓》,闡釋了紂破壞天、地、人的正道,毀壞祖制、危害天下的罪行,鼓舞將士們一定要一鼓作氣,一舉成功,不要拖到第二仗第三仗,要一次性就徹底解決問題。

4000輛戰車是什麼概念?諸侯軍與武王匯合,共有4000輛戰車列陣於牧野之郊,當武王帶領其中的三萬士兵和三百餘戰車衝擊紂的軍隊的時候,號稱70萬人的紂的軍隊,戰鬥力和士氣竟是如此的低落,士兵無作戰的信心,甚至出現了倒戈的情況,他們與周的軍隊一起,開始攻擊紂,也就是說,紂的軍隊譁變了。武王長驅直入,很快就取得了決定性勝利。紂王兵敗,自殺身亡。

我們分析一下紂的軍隊為何譁變?為何背叛了紂?原因第一當然就是紂的暴虐與不得人心,第二也在於武王對於時機的把握,假如早兩年伐紂,紂的軍隊也許有怨氣,但還不至於到了倒戈的程度,由此可見機會的重要性,也足見武王對於時機的敏銳的洞察力和感知力、把控力。

04,一點總結

透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武王伐紂之所以能一舉成功,原因在於在大的方面,經過長期的積累,自身實力已經具備,民心已經歸附,與諸侯的關係也很緊密;第二,在具體的時機的把控上,拿捏的非常精準,恰到好處;第三,紂的不得人心,導致軍隊失去戰鬥力,一擊即潰;第四,將士作戰勇猛,一鼓作氣,一舉成功。

30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日本真的曾經有過女天皇,卑彌呼還被魏明帝冊封為親魏倭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