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1927年的6月2日,是民國時期再尋常不過的一天。

北京頤和園的門口,有輛破舊的黃包車停下了,隨後是一位身著長袍、留著長辮的老人緩緩走下,付完車伕費用後,便步履匆匆地走向園內的昆明湖畔。

來到排雲殿西冊的魚藻軒前,老人停住了,緩緩地點燃一支紙菸,而後圍著湖面徘徊許久。

煙盡時,老人卻從容躍入水中。

這天,昆明湖泛起的漣漪漾碎了頤和園的平靜,也漾碎了民國文壇的平靜!

因為這位沉湖自盡的老人,就是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王國維!

【王國維: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峰】

在晚清與民國的學術界,王國維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峰,也是一座遙不可及的山峰。

準確來講,很少有學者能獲得那樣如王國維般令人矚目的學術成就,也極少有一個思想家抵達他那如《人間詞話》的精神境界。

出生於1877年的王國維,正好處在中國從傳統帝制向共和憲政轉型的動盪時代。

那時的中國社會如同一輛轟鳴而過的列車,從歷史的封建教條中呼嘯著奔向充滿新希望的前方,而王國維正好搭上了這班駛向新社會的列車。

1898年,22歲的王國維前往上海求學,在接觸了更多新思想文化後,便選擇前往日本留學;回國後主要從事傳統文化的編撰工作;而後經過多羅特氏·升允的舉薦,來到北京城擔任遜帝溥儀的老師。

雖然此時的大清王朝早就滅亡,所謂的朝廷不過是廢帝溥儀和少數遺老苦苦支撐的“小朝廷”,

但對出生在封建帝制下的王國維來講,他從小接受的是時文繩墨的教育,信仰的是忠君愛國的理想,所以入朝為官這件事,對王國維來講也是光宗耀祖的象徵。

可動盪時代中,許多事情難以預料!

1924年的10月,就在王國維盡心教導遜帝時,馮玉祥突然發動了“北京政變”,將溥儀等滿清皇族趕出了紫禁城。

親眼看到小皇帝的狼狽出逃,身在宮中的王國維引為奇恥大辱,痛苦不堪的他,曾約定與羅振玉等前清遺老投金水河殉清,但被家人及時發現並制止。

在友人的多番勸解下,王國維才終於決定擔任國學研究所的導師,將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也是因此,他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李濟四人,在當時被稱為“清華五大導師”。

【動盪年代,留下的選擇還有多少?】

隨著“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後,北京局勢也日趨緊張起來;曾經擁護復辟的清代遺老紛紛逃難,親家羅振玉也躲到了東交民巷大使館,個個猶如大禍臨頭!

在這風雲變幻之際,任聘清華大學的王國維,竟接到長子王潛明病危離世的訊息;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鉅變,給了王國維沉重打擊;就在他沉浸在痛失愛子的悲慟中難以自拔時,好友兼親家的羅振玉卻帶著女兒返津了。

為了安排長媳未來的生活,忍著喪子劇痛的王國維,在喪事後立即辦了兩件事:

首先是將次子的孩子過繼,讓長媳膝下有子;其次是辦理王潛明的海關卹金以及遺款,委託朋友透過銀行將款項全數匯到兒媳名下。

但沒想到,親家羅振玉因誤會王國維向遜帝溥儀彈劾自己,斷然拒絕了這番好意;不僅如此,羅振玉還不顧兩人30年亦師亦友的深厚交情,直接給王國維發來“絕交書”。

在這封“絕交書”裡,羅振玉一味地“惡意相向”,全然不顧王國維的感受,最終導致兩人近三十年的深厚友情和學術情誼徹底走向決裂。

後來王國維的女兒王東明讀到“絕交書”後感慨萬分:

“任何一句,無不傷人自尊,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也由此,使我想到被父親焚去的信件,當有更甚於此者。再從父親給羅氏的信來看,無不婉轉謙抑,委曲求全,未發現有惡言相向的。我常常痴想,如果二人不失和,父親傷心時得到摯友的勸解慰藉,迷惘時獲得勸解宣洩,或可打消死志,拉一把與推一把,其結果就不可以道里計了。”

可這世上,太多的如果都是建立在無可挽回的事實上的。

喪子、摯友絕交,國難當頭……悲涼的心境遇上這變幻莫測的時局,王國維感到的只有絕望!

【大師的隕落:最是人間留不住】

後來隨著革命風暴的來襲,清華大學不得已停課!

摯友梁啟超勸他前往日本暫避,但幾度東赴日本、最後都不滿而歸的王國維,堅定地拒絕了對方的好意;後來往昔同僚馬衡也前來探望王國維,考慮到他不肯外出避難,就勸說他先剪去辮子,以免帶來麻煩。

早前的“剪辮”運動中,鑑於王國維早前做過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又有“學前侍從”的身份,所以躲過了一劫;但隨著國內局勢的劇變,眾多新文化潮人開始將王國維的辮子視為封建社會的標誌,逐漸生出事端。

對於馬衡的勸解,他卻無奈感嘆;“我總不想再受辱,我受不得一點辱!”

這番表態足以說明:王國維寧願“留辮取禍”,也不願“自剪免辱”;就是這番超然的人格尊嚴,才讓梁啟超輓聯“一死明行已有恥之義”、陳寅恪輓詩“一死從容殉大倫”等語。

可是這個動盪的時代,也讓王國維開始面臨新的問題;試問:一個大半生浸潤在封建時代裡,且以研究古典文學為志業的舊學問人,該如何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中安身立足?

對於這種沉重的轉變,王國維找不到答案!

“4.12政變”後的兩個月,恰逢王國維的生日!

有些清華大學的同事和熱情的學生,專門趕來為他祝壽。

席間,王國維和平時一樣沉默寡言;當天吃完晚飯,王國維又迎來了學生謝國楨和劉節的拜訪,談到當前時局問題後,王國維神色黯然地說了一句話:

“聞馮玉祥將入京,張作霖欲率兵總退卻,保山海關以東地,北京日內有大變。”

看著恩師悲傷的臉色,學生們沒敢再接話!

1927年6月2日上午,王國維處理好日常事物之後,提出想去頤和園走走!

由於身上沒錢,便向同事侯厚培借了5元錢當做車費和門票,僱了輛黃包車往頤和園奔去。

到了頤和園,他讓車伕在園外等候,自己則一個人漫步向園內走去。

初夏的頤和園,碧波盪漾,清風徐徐。

站在湖邊的王國維,點了支菸,面色凝重的沉思著。

將近11點時,王國維突然掐滅了菸頭,縱身投入湖中,義無反顧……

王國維投湖自盡的訊息於晚上7點傳到了清華園內;得知這一訊息,大家悲慟不已,學生、老師們在校長的帶領下匆匆趕到頤和園;打撈起來的王國維此時已經變了模樣,僵硬地躺在地板上,被一張破舊蔑席蓋著,極其淒涼,令人不忍直視。

忍著悲痛的眾人整理王國維衣物時,意外發現了一封百字遺書,至今讀來讓人揪心: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事變,義無再辱。我死後,當草草棺殮,即行槁葬於清華園塋地。汝等不能南歸,亦可暫於城內居住。汝兄亦不必奔喪,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門故也。書籍可託陳、吳二先生處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歸。我雖無財產分文遺汝等,然苟謹慎勤儉,亦不至餓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

一代大師就這樣走了,巨星隕落,舉世皆驚!

【王國維沉湖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關於王國維的死因,世間眾說紛紜。

有人說,他是因為與羅振玉合做生意賠本,欠下鉅額債務,才被逼無奈;有人說,他是考慮自己前清遺老的身份,擔心日後會落入北伐軍手中,蒙受恥辱;還有人說是王老以“尸諫”的方式勸阻皇帝溥儀東渡日本避難……

但事實也許並沒有人們說的那麼複雜,也許就正如王國維自己在遺書中寫的那樣:

經此事變,義無再辱……如此而已!

義無再辱,不再受辱,這便是尊嚴,一位讀書人的尊嚴。

廣博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養育了他,也成就了他,更塑造了他的名士風骨,在劇烈動盪的大時代中,精神家園坍塌的他不願意苟活,所以生命成為尊嚴的沉重點綴。

也許他的自絕消極而無奈,但卻濃縮著一個過渡時代的彷徨與迷茫。

所以,當王國維投湖自盡的訊息傳入天津時,親家羅振玉更是當場痛哭流涕:“靜安!你是以一死報知己。是我負君,君不負我!”

為了彌補他對王國維的遺憾,羅振玉於1927年秋到1928年春,僅用半年多的時間就彙編了王國維生前的著作,並編印出版了第一部王國維全集《海寧王忠愨公遺書》。

直到晚年,羅振玉還在懷念與王國維的“三十年金石之交”,還對兒孫輩講了諸如“我負靜安,靜安不負我”之類的話語,來表明自己深深的悔意。

【倔強的王國維,時代的驚歎號】

有人評價王國維:他的辮子,是一個時代的驚歎號。

也有人惋惜:舊政權已然覆滅,他卻用生命發起了一場荒誕的震顫,打撈那個轉眼化為煙雲的坍塌王朝。

但讀王國維的一生,卻讓我無比動容!

即便艱難困苦的早年,他仍舊選擇在遠渡重洋時攜帶幾十萬卷書;在毫無秩序的亂世,他秉承為國為民的學士夢,應召進入南書房;在生活相對穩定的時代,他能夠為了捍衛自己的人格和尊嚴,寧願自沉於頤和園,留下“義無再辱”的響亮宣言。

他是晚清到民國中的文化大師,更是中國近代最後一個美學家,他筆下的《人間詞話》至今影響力不減,其中古典浪漫的“意境”言語,成功搭建起時空的文化傳遞。

憑藉王國維的才學與其進精不已的治學精神,若是沒有晚年的變故,將會是學術界多大的幸運,然而,這世間並無如果。

歷史已經翻頁,可王國維的文化與思想價值卻跨越時空,特別是他的《人間詞話》,所提到的“三境界”,更是歷久彌新,成為了中華文化中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所以,也由衷推薦大家讀讀王國維的這部作品,在品讀名家經典的過程中,更加系統的瞭解國學的深厚底蘊。

無論你是詩詞愛好者,還是想用閱讀打發時間,這部充滿文化底蘊的《人間詞話》都值得擁有,更值得細細品味。

也願2021年的我們,在王國維傳世的國學文化陪伴中,活得通透豁達!

1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如果還在大清,誰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