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京報》,1918年10月5日在北京創刊。創辦者邵飄萍宣稱,“必使政府聽命於正當民意之前,是即本報之所為作也。”五四運動期間,《京報》因聲援學生運動,大力抨擊安福系而遭查封。即便有讀者翻開那發了黃的報章,也往往會被撲面而來的口誅筆伐的文章所吸引,卻少有人注意偏居一隅的《京報》館收買自己報紙的啟事。

筆者希望拾起這則鮮為人知的文字,探求收回《京報》背後的故事。

《京報》館以原價甚至高價收回已售出的5月5日報紙。這是《京報》自創刊以來從未發生過的事情。它為什麼要收回這日的報紙?果真如啟事所言由於閱者驟增、不及添印,還是另有隱情?

《京報》“不及添印”是否也是可能的呢?據邵飄萍的夫人湯修慧回憶:起初,《京報》社設在珠巢街,裝置十分簡陋,自己沒有印刷工具,委託別人代印(湯修慧《“因報而生,為報而死”的一代報人邵飄萍》,載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1月《他們是怎樣辦報的》)。至1919年5月5日,《京報》創刊也不過七個月,裝置等條件自然無法與1920年發展壯大後擁有自己的印刷廠和自行發行車隊的《京報》相比。邵飄萍後來總結說,“辦報的必得要辦印刷所。要是不辦印刷所,自己的報叫其他印刷所去印,因為不論哪個印刷所,差不多都包辦幾家報紙,所以報紙出版的時間則不免有誤了。”(邵飄萍《中國新聞學不發達之原因及其事業之要點》,載上海書店1990年1月《新聞學名論集》)委託別人代印,到底不方便,報紙熱賣,應是好事,卻來不及加印,好事難成啊!

從創刊開始,邵飄萍就從各方面下手努力提高《京報》在北京報界的聲譽和地位。那麼,出現“報紙熱賣、閱者驟增、不及添印”的狀況該如何解決呢?《京報》館首先確保了本埠讀者對報紙的需求,將原打算寄往外埠的報紙售給本地驟增的讀者,但另一方面又導致了“外埠尚有未寄出者”。隨後,不知道哪位聰明人想出了再次收買《京報》的好主意。這樣,本埠驟增的讀者和外埠訂戶都可以看到《京報》關於五四運動的報道了,總體上讀者數量增加,只是延遲了外埠訂戶看到報紙的時間。

如此看來,“閱者驟增、不及添印→外埠有未寄出者→報館收買《京報》”的敘述似乎符合事實。但如果從經濟角度來看,這一說法難以讓人信服。說到底,《京報》是一份民辦報紙,作為一個經濟實體,是需要盈利的,至少應該維持報館的正常運營。有記載稱:邵飄萍創辦之初,因個人力薄,常為經費所困。(湯修慧《“因報而生,為報而死”的一代報人邵飄萍》)高價收買《京報》的這筆經濟賬並不划算。當時《京報》本埠售價標準為:“零售一份銅元三枚,每月銀元六角,半年三元三角,全年六元。” 6日、7日稱按原價回收,10日要以“每份價洋一角”收買,價格相當高了。收回的報紙再按照既定售價寄往外埠,無形中增加了報館的成本。當然,《京報》可能十分注重自己的聲譽和信用,為了使外埠訂戶的利益損失最小化,而不吝惜這一銀元多的經濟代價。也許這一銀元多對於《京報》館來說不算什麼,但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京報》館的負責態度,在今天稱得上是誠信企業了。然而,我們的“誠信報紙”會不會存在不誠信的可能呢?——報館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回收《京報》,而“閱者驟增不及添印,致外埠尚有未寄出者”都是冠冕堂皇的鬼話。我們當然不會否定這一種可能的存在。那麼,隱匿在幌子之下的原因究竟是什麼?筆者目力所及,未能發現更多解答問題的材料,這倒給研究者留下了合理的想象空間。

我們還可以作出進一步的假設:《京報》館收買報紙事件完全是子虛烏有,製造這一事件完全是《京報》的自我炒作。五四運動爆發前後,《京報》創刊才七個月,尚屬於起步階段。作為具備豐富從業經驗的資深記者,邵飄萍深諳宣傳的巨大作用,並強調宣傳的得法,可以擴大報紙的發行。他對製作廣告也有獨到的見解和出奇制勝的經驗。比如:“故意弄錯,使看報的人注意,來改正他的錯處,於是大家群注目他的報紙;或者用刺激性強烈的題目或很危險的話引人注意;抑或新的新聞,就是彷彿是新聞,其實是誘人看廣告,不過為是看之前不知是廣告,既及看完後才知是廣告”。(邵飄萍《中國新聞學不發達之原因及其事業之要點》)邵飄萍為了向外界廣泛宣傳《京報》,曾發行過《京報》紀念專刊,並在新報館落成之際,拍照製成紀念明信片分送各方。簡言之,邵飄萍非常清楚如何給《京報》做廣告,如何讓《京報》更具盛名。這樣,只要他動動腦筋,費點心思,就能炮製出“收買《京報》事件”。5月10日《京報》啟事說限定以原定價五倍價格收買十五份報紙。乍一看,頗有欲賣從速的意味。5月6日、7日“閱者驟增、不及添印”的表述暗示一報難求的熱銷局面。因“外埠尚有未寄出者”而不得不收買報紙,打造出《京報》良好的信用形象。更絕的是,《京報》不需要為此支付任何宣傳費用,世界上沒有比這更廉價的廣告了。

《京報》館收買報紙事件不論是因為“閱者驟增、不及添印”,還是迫於政治壓力或自我炒作,我們都能從啟事中透視《京報》社會影響擴大的趨勢。囿於資料所限,筆者目前尚不能確定哪種解釋是京報館收買報紙的真正原因,願就此求教於方家。而多元文字解讀的意義在於為進一步發掘歷史真相提供發散性思考,讓孤寂的文字在歷史中變得鮮活起來。

摘自:《博覽群書》

1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敵人盤查森嚴,連補丁和髮髻都扯開,他用糞車作掩護,成功運送“違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