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歷史珍聞,厡載《南方日報》(記者雷雨實習生江玲玲)

贛粵交界處———梅嶺大梅關,地勢極為險要。唐代丞相張九齡曾在梅山劈開關隘,設立關卡,此後,大梅關就成了贛粵交通孔道,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1934年10月,主力紅軍從江西瑞金中央蘇區轉移,開始長征。項英和陳毅率部在敵人重點圍攻下從中央蘇區突圍,轉移到贛南地區進行遊擊戰爭,堅持了將近三個年頭。1936年9月,蔣介石調集嫡系部隊第四十六師,對贛粵邊游擊隊進行第二次大“清剿”,使出碉堡、隔離、搜剿“三管齊下”的手段,步步進逼游擊隊根據地。陳毅進入革命生涯中最艱苦最困難的時刻。梅嶺山中的深秋季節,寒意襲人。那時,陳毅正住在離大餘縣城約15公里的梅嶺的一個山溝裡。一天下午,原湘鄂贛省委派到敵軍四十六師做兵運工作的陳海(又名陳巨集)送個條子上山來,說中央派人帶來了重要指示,要負責同志到大餘縣城去接頭。沒想到,此行讓陳毅在梅關經歷了一場生死劫。陳毅抵達大餘縣城時,得知陳海已叛變。當他返回梅嶺時,叛徒陳海已經把告密信送出,項英、陳毅等的住地———梅山齋坑迅速被敵人包圍。敵人以5個營的兵力在梅嶺搜尋,為避搜查,陳毅和特委人員果斷地晝伏草叢,夜裡轉移,在梅山範圍內與敵人周旋。一連20多天,游擊隊絲毫不敢動煙火,也沒有糧食可吃,只能嚼野果、野菜充飢。一日,陳毅蟄伏在草莽中,舊傷隱隱作痛,胃病重新復發,心中異常焦慮,不知能否逃過這個劫。思慮中,陳毅突然詩思泉湧,頃刻之間,把十幾天得到的詩句聯接成章,默吟出豪氣沖天的“絕筆”詩《梅嶺三章》:“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後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奇怪的是,陳毅留下“絕筆”的當天,敵人沒有進山搜查,晚上也沒來,第二天山裡也十分平靜。這是怎麼回事?派人下山一打聽,原來發生了西安事變。1936年12月12日,蔣介石在西安被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抓起來了,國民黨四十六師急急忙忙從游擊區周圍撤走。紅軍游擊隊員和群眾滿心歡喜,以為“十年積怨,一朝得償”。可是十幾天之後,國民黨報紙上突然登出,蔣介石在張學良的護送下,飛回南京了。後來,項英、陳毅從香港《工商日報》上看到了有關“西安事變”的詳細報道,才弄清了事情的原委。“西安事變”後,蔣介石採取“北和南剿”的政策,對陝北紅軍主力進行合作抗日談判,對南方八省的紅軍游擊隊則採取不承認主義,密令所屬各地軍政當局:“務必乘中央與共方談判之機,消滅地方之武裝與地方組織。”蔣介石先後調動了40多個正規師和60多個保安團,對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實行“搜剿”、“追剿”、“堵剿”、”駐剿”。陳毅、項英、陳丕顯等領導人多次遇險,九死一生,直到“七七事變”,蔣介石才逐漸停止對南方紅軍游擊隊的“清剿”。1937年9月6日,陳毅出山與贛粵邊國民黨縣、專署、江西省軍政當局談判合作抗日,10月2日南方八省15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開赴抗日前線。

《梅嶺三章》欣賞:

第一首詩的前兩句用倒接法。照理說詩意順序應是先寫革命事業的開創自然是備極艱難,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再談現在自己面臨即將來到的犧牲的心情。但做詩要是順著這個意思去寫,就顯得太平實。詩人把"斷頭今日意如何"一提前,恰似睛空中的一聲驚雷,把一個革命者面對犧牲的情景一下子推到了讀者面前,給整個組詩造成了一種蒼茫悲壯的基調。對讀者來說,則能產生一種凝精聚神,急欲一讀的強烈效果。再說這一組詩主要在於抒寫一個革命者面對犧牲的胸懷,而不在於述說革命創業的艱難,所以這一提前又有側重意義。而更重要的是,這個開頭對整個組詩起到了大氣包舉,籠照全篇的作用。所以這是一個發端突兀,豪氣凌雲的極好的起句。後兩句以"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作結,是對前面自問式起句的呼應,也可以說是自答之詞。但這裡絲毫沒有議論式的敘說,而是以一種奇特的懸想,形象地表明了陳毅對革命事業無限忠誠,至死不渝的心跡,即使化作鬼魂,也要在九泉之下帶領雄兵十萬,將反動的統治者徹底埋葬!這個結句猶如空谷中一聲驚天動地的長鳴,壯懷激烈,使人拍案叫絕,具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一個視死如歸,正氣凜然的共產黨人的光輝形象,昂然挺立在讀者的面前。

第二首"南國烽煙正十年",是抒寫壯志未酬,死難瞑目的情懷,以及對戰友滿懷激情的鼓勵。"此頭須向國門懸"句,化用春秋時期吳越爭霸中伍子胥的故事,使人產生一種強烈的悲壯之感。接下來兩句文氣漸緩。結句"捷報飛來當紙錢"尤為精絕,不僅與上首詩緊密呼應,而且從這一出人意表的想象中,透露著一個共產主義戰士在臨危之際,對革命事業仍然充滿樂觀主義的堅定信念。宋人陸游放翁在臨終之際,給他的子女留下了一首膾炙人口的絕筆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如以此與陳毅的這首詩相比,則陸游雖對國家的統一表示堅信不移,但細味詩意卻悲而不壯。陳詩則於抑揚跌宕中尤顯其悲壯,感人至深。

第三首"投身革命即為家",表達了詩人面對死亡的坦蕩胸懷和共產主義必定勝利的堅定信念。陳毅早年投身革命,從此就成了共產主義事業的馬前卒,在敵人的槍林彈雨中英勇奮進,義無反顧。艱苦的鬥爭生活錘鍊出堅定的革命意志,從戰友們前仆後繼的鬥爭精神中看到了勝利的曙光。"血雨腥風應有涯",反動派對人民的血腥屠殺總有一天要結束,人民終究會得到解放,光明的社會總歸會到來,共產主義的理想必定會實現!為了革命的勝利,個人的生命又算得了什麼!"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就是對第一首自問式起句的最後回答。這是何等博大的胸懷,何等壯烈的氣概!

在陳毅光輝的一生中,有20多年的時間是在鐵馬金戈的槍林彈雨中度過的,而贛南的三年游擊戰,正如陳毅自己說的那樣,"是我在革命鬥爭中所經歷的最艱苦最困難的階段",《梅嶺三章》可以說是反映這一歷史階段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傑作。詩人以其崇高的革命情操,臨危而鬥志彌堅的豪邁胸懷,譜寫成這一不朽的壯烈詩篇。三章比秋月,一字偕華星。它猶如掛在夜空中的皎潔明亮的秋月,它的一字一句猶如黑夜燦爛的明星,將永遠激勵人們奮勇前進。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毛澤東:有些領導同志只要青年工作,不照顧青年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