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正德皇帝雖然留下過“游龍戲鳳”的風流故事,但在史書上留下的記錄非常糟糕。這個皇帝被認為不務正業,不僅耽於女色,而且還沉溺於田獵、射箭、軍事操練,任由劉瑾、江彬等人弄權。正德帝朱厚照據說還曾不斷給自己封官,從總兵到大將軍,差一點就要自己造反篡自己的位了。
影視劇中的朱厚照
朱厚照的風評如此之差,其實主要是因為他大幅偏離了士大夫對他的期待。在文臣士大夫看來,朱厚照在遊獵上的興趣,不但是個人輕佻的表現,而且也是太監透過陰險策略迎合其故而弄權的手段。從朱厚照登基看來,就有文臣上奏,指稱皇家獸苑的供養是道德上很不當的行為,將之與軍隊訓練、百姓生計對立起來。勳貴也加入了這一批評浪潮,指出朱厚照應當做到“凡騎射遊樂之事,一切屏絕”。
儘管如此,朱厚照依然固執己見。他不僅長時間呆在邊境(處理與蒙古部落的戰事,以及狩獵),而且在京期間也經常在京城南郊的南海子打獵。1519年,寧王叛亂,朱厚照親自率兵平叛。儘管叛亂很快被王陽明平定,但正德帝依舊按照計劃巡遊江南,並再度因此惹怒了本就對他存在成見計程車人。人們看到,皇帝經常率領遊騎到城外打獵,還組織居民為他收集獵鷹獵犬。
這種批評是公正的嗎?
王陽明
狩獵其實是帝國傳統,也是“祖宗之法”
美國柯蓋德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講座亞洲研究暨歷史教授、富布萊特學術交流基金會訪問學者魯大維(David M. Robinson),在其所著的《神武軍容耀天威:明代皇室的尚武活動》一書中指出,正德帝的批評者其實悄然無視了長達幾千年的中國政治史中一個顯著的先例,那就是巡狩對於王朝統治非常重要。
甚至而言,無論是同時期的奧斯曼帝國,以及其他時期的中外王朝,武備水平與狩獵往往呈現正相關關係。美國曆史學家托馬斯·愛爾森曾在《歐亞皇家狩獵史》一書中考證指出,
“田獵是國家間關係、軍事裝備、國內治理、通訊網路以及尋求政治合法性的要素”。
所以,從約公元前1300年到19世紀,長達三千年的時間內,從西歐到中東,從中亞到印度、中國、朝鮮和日本,皇家田獵都是保留專案。
中國歷史上,漢朝不僅保留了秦朝的上林苑,而且還有所擴大。透過上林苑來展示武力,已經成為展示漢朝皇帝權力、軍事行動能力,並因此增強對國內政治勢力以及北方遊牧民族震懾的重要方式。中國曆朝歷代,真正不熱衷於田獵的王朝只有趙宋,而這恰恰帶來了非常嚴重的軍事行動能力疲弱的問題。
《神武軍容耀天威:明代皇室的尚武活動》書中指出,明太祖朱元璋雖然並沒有親自頻頻參與狩獵,卻鼓勵自己的兒子透過帶兵作戰和狩獵來保持軍事能力。所以,他的兒子朱棣在奪取侄子的皇位後,多次透過軍事行動和圍獵來展示權力。
有趣的是,永樂帝朱棣在位期間,文人們對於皇帝頻頻啟動征戰與圍獵,給予了幾乎是連篇累牘的褒揚。文人們不僅支援皇帝對蒙古用兵,透過軍事行動來贏取和平;而且還誇耀皇帝圍獵可以有助於體察農戶的疾苦。
1412年,永樂帝也是在南京城外狩獵。隨駕的閣臣楊榮寫道,
“臣竊惟古者天子歲三田,蓋以奉郊廟,御賓客,充庖廚也。故春嵬、夏苗、秋獮、冬狩,各以其時。名雖不同而所以為田除害之義則一。以是而觀,誠非娛耳目心志之樂……實所以順天道,協人心。”
楊榮還寫了一首《甘露詩》,來展現皇帝狩獵是如何包含對百姓關懷等宏大主題:
“聖皇車駕出九重,狩獵屢駐鐘山東。龍旗黃幄照晴空,羽林猛士氣如虹。經丘越壑上巃嵷,是時霜清十月中。木葉脫落鳴天風,黃金羈絡玉花驄。
萬騎雜遝紛紜從,錦袍羽箭控雕弓。戈甲照日晴光融,豪鷹健鶻筋骨雄。勁翮直上摩蒼穹,斮豜殪兕射麋熊。妖狐狡兔無遺蹤,鴐鵝鶖鶬勢蹙窮。
墮羽灑血相橫縱,歡呼得雋意氣濃。乃知聖主致治隆,不以既治忘武功。因時順動習兵戎,為苗驅害慰三農。四郊自此樂年豐,上天降祥福聖躬……”
楊榮的同僚楊士奇進一步強調了狩獵對於穩固國家政治的重要意義:
“臣聞:武備,國家不可一日忽忘者也。自黃帝至於文武,數聖人皆以之安天下。《易》曰:除戎器,戒不虞。《書》曰:克詰爾戎兵。《詩》曰:以作六師。若《春秋禮》所載,講武之法尤備。故武者,所以保民禦侮,安內攘外之大器也。
……於是金狸玉兔,赤豹青兕,麋鹿獐麂,白雁文雉,倉皇怖懾,氣奪魄褫。或跳踉而未已,或蒙茸其猶起。矢不虛發,一發五殪。槊不虛擲,應擲遄斃。巧捷妙,中闢翕,變態殺,獲生縶。蓋不可為數計矣。天子既嘉雄武之士,尤重三驅之義。乃下詔止焉。於是時也,物不窮殺,農不妨耕。將悅騁志,士樂獲盈。群情快適,笑歡沸騰。……”
話說,朱厚照為什麼不把永樂帝時期的這些大臣名篇,原封不動的抄錄用來發還給那些抨擊他狩獵就是尋歡作樂、荒敗政事的文臣?
皇帝狩獵是怎樣被妖魔化的?
《神武軍容耀天威:明代皇室的尚武活動》書中指出,永樂帝很清楚狩獵還有外交價值所在。也就是說,透過保持狩獵,來構建與女真、蒙古等遊牧民族部落、政權的關係,既保持威懾,又尋求日常聯絡,從而更好的落實中原王朝對於遊牧部落和政權的控制。
永樂帝的孫子、之後的宣德帝,在狩獵時,還接受了大臣的知識教育。皇帝以及皇儲成員透過狩獵,能夠很好的建立起與基層將官的關係。
但就在宣德帝登基之初,文臣就已經開始出現了對皇帝狩獵做法的不認同。最初的理由是說皇帝在狩獵中經常與歸降的遊牧貴族、將領同行,存在被挾持的風險。宣德帝對此給出的迴應行動是,將田獵與祭拜皇陵相結合,這樣一來,大臣就不容易找到非議他行為的藉口。
然而,對皇帝田獵的批評,並沒有因此消失。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明英宗朱祁鎮因為幼年即位,仰賴於文臣集團的支援,所以並沒有承繼父輩、祖輩的狩獵習慣。直到土木堡之變,他本人被蒙古瓦剌部俘虜,在被羈押期間,高頻度的觀察了蒙古部落的狩獵。在被送回北京並經歷囚禁重登皇位後,朱祁鎮開始定期的駕幸南海子狩獵,公開宣稱目的是為了天下生靈。由於朱祁鎮本人經歷過被弟弟奪位囚禁以及以後的政變復位經歷,所以文臣集團對於他的這項愛好的非議倒不是那麼多。
再往後的兩任皇帝,也就是成化帝、弘治帝,對於狩獵的興趣都不大,甚至要求藩屬國朝鮮不要進貢獵鷹獵狗。所以,這就極大的強化了之前就存在的對狩獵的批評。等到正德帝朱厚照即位,文人集團已經非常清楚的定義了狩獵就等同於昏君行為,皇帝本人及其親信的辯解更被說成是毫無理據的詭辯。
更關鍵的是,士大夫可以將朱祁鎮當初被蒙古瓦剌部俘虜的經歷,作為“敲打”現任皇帝的理據。就連皇帝本人在京城郊外校閱軍隊都會被大臣群起嘲弄。《神武軍容耀天威:明代皇室的尚武活動》書中指出,大臣們其實希望建立更為清楚的邊界,即皇帝不僅不能隨意到草原、江南這些偏離權力中心的地區行動(無論是狩獵還是其他目的),而且乾脆也不要出紫禁城——紫禁城以外的治理權,以及對治理的解釋權,毫無疑問歸屬於士大夫集團。
當然,朱厚照意外落水發病死後,其堂弟即位為嘉靖帝,明朝一定程度上又復興了尚武運動——嘉靖帝以及之後的隆慶帝,都重新建立了軍事閱兵制度。儘管如此,推動閱兵的權臣張居正,也因此被其他一些士人指責。《神武軍容耀天威:明代皇室的尚武活動》書中認為,這其實表明,文臣集團並不希望皇帝繼續像明初那樣扮演軍事首腦。
所評圖書:
書名:《神武軍容耀天威:明代皇室的尚武活動》
譯者:楊柳青、康海源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