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趙抃,字閱道,號知非子,衢州西安人,北宋時期名臣,諡號“清獻”。在朝時剛直敢言不避權勢著稱,時稱“鐵面御史”。
可是就是這位趙清獻公,在元代盛如梓撰寫的《庶齋老學叢談》中,卻記載了一個他徇私枉法的故事。
趙抃少年時便父母雙亡,家境貧寒,由哥哥撫養成人。在沒高中進士時,被當地的一個陳姓大戶聘請去家裡教授他年幼的兒子。
也許是覺得趙抃將來一定會有一番大作為,陳家對待趙抃非常好,陳員外的妻子每年都會做新鞋送給趙抃。
後來趙抃被地方推薦進京科考,陳家資助了他一大筆錢,做他赴京應試之用。
因為進京科考費用實在太大,趙抃家裡又實在太窮,錢很快就花的差不多了,陳員外便又送了他一筆錢,並派人送他到京城應試。
趙抃不負眾望,一舉高中,此後仕途順風順水,官也越做越大了。
多年之後,陳家的兒子因牽涉人命大案被下了牢獄,眼看著就要命喪律法之下。
此時有人提醒陳員外道:“之前在你家做教師的趙秀才,如今在朝廷已經是高官顯貴。當時他進京應試多虧你的大力資助,此時去求他,他定有法子幫你兒子脫出牢獄。”
陳員外覺得這也許是個辦法,便找妻子商量,妻子對他道:“如果是這樣,那你應該親自去求他,我再做一雙新鞋給他,看他是否還記得往日情分。”
陳員外到了汴京找到趙抃的府邸,趙抃家的守門人卻不願意為他一個平民百姓通報。當然,也可能是趙抃已經知道了他家兒子的事,又不好為其徇私,所以才用這種法子避而不見。
可是陳員外為了兒子,哪能輕易放棄,便守在趙抃家門外,在他上朝回家時,衝到他馬前向他行禮。
趙抃見到往日恩人就在眼前,立即下馬將陳員外請進家門。
趙抃拉著陳員外訴說舊日友情,陳員外則送上妻子親自做的新鞋。
趙抃看到新鞋後,捧著新鞋進了內室,特意洗了腳,很久之後才又穿著新鞋出來。
趙抃詢問陳員外此次來京所為何事,陳員外便把兒子的事原原本本的對趙抃訴說了一遍,求他一定要救救兒子。
趙抃聽了來意,面色變得凝重起來。他思考了很久,才說道:“恩公遠道而來,先在書院裡住下,此事我會好好考慮。”
過了十多天,陳員外始終沒有機會找趙抃求情,每次他剛要張口,趙抃或是連連應承,或者是顧左右而言他。
陳員外在汴京住了一個多月,見趙抃始終沒有明確的答覆,覺得他大概是不願意幫忙,便要離開。
趙抃聽陳員外說要回去了,也沒多做挽留,只是對他言道:“恩公姑且放寬心,這事一定有法子解決。”
兩個月之後,陳員外的兒子得以赦免一死,陳員外特意寫信告知了趙抃,謝他搭救之恩。
趙抃並沒有答應陳員外的請求,那麼陳員外的兒子究竟是為何會得到赦免了呢?
原來,趙抃雖然沒有當面答應陳員外,但他卻暗中派遣自己的貼心親信趕到衢州,每天到獄中給陳員外的兒子送飯。
衢州的官吏聽說了此事,得知陳員外身後有這麼大的後臺撐腰,便心領神會,從輕發落了陳氏的兒子。
衢州計程車人百姓至今都把這事記得清清楚楚。
你瞧,當一個人做了官,他都不必親自吩咐,只需要一個看似無關的動作,手下的那些阿諛奉承之輩自然就會心領神會,主動幫您解決問題。
這就是當官的好處,任你清廉如水鐵面無私,也畢竟是個人,誰都不是活在真空裡,是人就得有人情往來,是人就會有弱點。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