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長城

秦始皇統一六國稱帝后,為使自己打下的江山,萬世流傳,把心思都花在了怎樣長生不老上,所以不斷的派方士尋仙問藥,他認為,只要自己不死,大秦帝國就可以萬世永傳!

然而,就算他成為了千古一帝,也逃不開生老病死的迴圈。在那個時代,人們若想延長壽命,只有求得不老仙丹這一條路。秦始皇想起了一件傳說:西周穆王曾經在巡視國土時到了崑崙山,拜見了西王母,並在那裡得到了長生不老藥。藥效如何後人無從知曉,因為周穆王並非善終。不過秦始皇卻堅信藥有奇效,因為穆王繼位時已經50歲了,在位55年,也就是說他活了105歲。這在古代可以說是極其的長壽了,若不是他死於非常事件,那現在還可以一起飲酒對弈,交流不死的經驗5呢。還有一個不死之人彭祖,相傳彭祖是黃帝的後裔,顓頊帝的重孫,本名籛鏗,以其880歲的壽命而流芳至今。堯帝將他封到大彭國之後,世人便以“彭祖”而稱之。彭祖善於導引氣功養生,也善於烹調,故被民間奉為烹飪鼻祖。屈原在《楚辭·天問》裡提到:“籛鏗斟雉,帝何饗?受壽永多,夫何久長?”就是說彭祖做了一碗野雞湯,將它進獻給天帝。天帝喝得挺舒心,便賜給了他長生不老之身。

《楚辭·天問》書影截圖

秦始皇想,這兩個人和自己比起來根本不值一提,只不過是機緣湊巧罷了。但自己身為帝王,政務繁多,根本不可能跑到在傳說中存在、在現實中找不到的崑崙去;更不可能以帝王之尊去做一碗野雞湯,然後端著湯到處尋找天帝。

好在他手下能人眾多,三教九流無所不有,讓他們去為自己尋仙,可謂是一舉兩得。三十二年(前215),秦始皇在第三次巡海時派遣燕人方士盧生出海,讓他去那實為海市蜃樓的仙山上為自己尋仙求藥,同時也希望得到仙人的指點,以瞭解他個人和國家的未來。

盧生雖然對航海技術瞭如指掌,對神仙、仙島、天堂也講得頭頭是道,但任憑他說得天花亂墜,還是離不開一個“錢”字,畢竟那才是他最終的目的。要是一點好處都沒有就讓他心甘情願地跳進大海,那隻能說明盧生不聰明。

盧生出海後自然是一無所獲,他也沒膽量像徐福那樣跑到日本去開拓殖民地,只是在近海處釣了幾個月的魚便回來覆命。

見到秦始皇后,盧生一通胡說八道,將冠冕堂皇的頌揚和安慰的言辭巧妙的融到了所謂的仙家乩語裡。秦始皇聽得不過癮,但盧生也沒辦法再瞎編了,否則容易漏出破綻,便以天機不可洩漏為由搪塞了過去。

等秦始皇伸手向他要不死藥時,盧生傻了眼:這段日子淨釣魚來著,上哪弄不死藥去?總不能把釣上來的魚當不死藥給皇上吧,皇上又不是白痴,連魚和藥都分不清。情急之下,盧生想到了自己的老本行——煉丹,便將平時煉丹的配方當作仙人的不死藥配方交給了秦始皇。然後又胡扯一通,讓始皇帝信以為真,將“仙丹”配方珍而貴之地交付宮內方士,令他們按方製藥。

盧生雖然“完成”了出海的任務,但秦始皇仍舊不安心,對“仙人”交代的那幾句模稜兩可的話總覺得琢磨不透,便要求盧生再入海求神仙指示,並下了死命令,讓他務必帶回關於大秦命運的預言。盧生被逼無奈,只得再次出海。

盧生又在海上釣了幾天魚,終於想出了一個主意:皇上不是要命運的預言嗎?光說好聽得他肯定不信,只能用些危言聳聽來嚇唬他一下。不過依照當時的常理,秦王朝已經統一天下,並且掌管了全國的軍隊,收繳了全國的武器,國內任何勢力自然不可能有所威脅了,因此只有另找替罪羊了。

回朝之後,盧生向秦始皇彙報“釣魚”的結果:“仙人讓我轉告陛下:‘亡秦者胡!’”很巧妙地把可能的危機推給北方的異族胡人。

自春秋時代以來,戎人和狄人長期威脅著華夏文明。他們的力量雖然在中原地區不斷的打擊下逐漸衰竭,但不久北方又有一個遊牧民族興起。這個民族擅長騎射,機動性極強,更收編了戎狄的殘餘部落,組成了一個北方遊牧民族的聯合陣線。這便是所謂的胡人,也是日後大漢帝國的宿敵——匈奴。

早從戰國初期起,北方的燕、趙兩國便常受到胡人的侵擾。由於遊牧民族神出鬼沒,駐軍防守根本沒有用,為了不必分出太多兵力影響中原爭霸,兩國便採用築城牆防守的方式。到了秦昭襄王時,胡人也多次威脅秦國北方,為了不分散東戰線的兵力,秦國也開始沿山建築防守用的長城牆。

秦帝國統一中國後,胡人也經常內侵,但規模都不大,忙於推動統一政務的秦始皇,自然沒有興趣關注這件事,因此雙方大致還能相安無事。

但盧生這句搪塞責任的“亡秦者胡”的鬼話,使得已對自己統治喪失信心及耐心的秦始皇立刻情緒化地想撲滅北方的敵人,他馬上派遣大將蒙恬率領30萬大軍北征匈奴!

蒙恬的北伐軍事行動歷時兩年,第一年攻略了河南地,第二年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34縣城”。

30萬大軍在人數上雖有絕對優勢,但胡人機動性極高,長征軍補給困難,蒙恬不敢打持久戰,只好也選擇險要的地方修建長城以防守。他一口氣完成34個城池,可見防守線拉得相當長。因此秦始皇乾脆下令重修趙、秦、燕、魏等國的舊有城牆,將它們完全連在一起,以應付胡人的擾亂戰術,這便是所謂的萬里長城了。

秦長城西起今甘肅東部,經今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內蒙古、河北和遼寧等省、自治區、直抵鴨綠江,長達5000多千米,比我們今天所看見的萬里長城(明長城)還要長。

蒙恬所築的秦長城,雖然全系新建,但是很明顯,他是在參照戰國秦、趙、燕長城建築的基礎上設計的,同時進行了取長補短。例如,他利用山川地形,因其險阻建城築障。他把長城建於高山之上,儘量利用山脊、峰巒為城,使匈奴騎兵無法越過;儘量利用河流作屏障,儘量把長城建於河流之北,使敵人得不到水源。在丘陵、平原,則築成高大城牆,或用土石夾築,或用土夯築,而把各段長城聯結成一條氣勢雄偉、隔斷南北的巨龍,截斷匈奴、東胡騎兵進出之路。

除了長城之外,內外製高點還建有烽火臺,進行偵察敵情和傳遞訊息,讓長城上的駐軍做好準備。秦長城的烽火臺,較三國長城有了改進,都建於長城外開闊的山上,而且根據地形,每隔10裡、20裡、30裡就有一座。障城也有改進,在交通路口或谷口,都修建南北兩座障城,派軍駐守,以加強長城的防禦能力。兩城都建在長城之南,並與長城緊緊相連,並設有迅速傳遞訊息的通訊網,以便統一指揮和互相支援。

長城的修建雖然有效地抵擋了胡人的內侵,但為了“亡秦者胡”這四個字,秦始皇也付出了重大的代價。據歷史文獻記載:秦代修長城除動用了30至50萬軍隊外,還徵用民夫四五十萬人,多時達到150萬人。整個秦朝人口只有2000萬,除去婦孺老幼,也就只剩800萬左右。而且,驪山那邊的秦始皇陵也在熱火朝天的修建過程之中,所動用的人力也要以數十萬計,最多時曾達到72萬,咸陽城內的阿房宮更是動用了無數人力來修築,再除去必不可少的軍隊人數,那全國剩下的青壯年勞動力恐怕不足百萬了。這樣的形勢無疑會使得人民怨聲載道,秦始皇的統治威望進一步跌落!

從另一個角度看,長城的修建也意味著大秦帝國開始走向了衰落。秦國傳統的“企業文化”本是勇猛而積極的,從建國始祖的秦仲、莊公、武公時,便常以極少的兵力和戎人周旋到底,並不斷採取主動突擊的戰術,這也才是嬴氏一族的立國精神。但統一後的內外不利局勢,使秦國的作戰力軟化了,他們無法面對機動式的戰法,只好修築靜態的防禦城牆,充分顯示秦國傳統文化的衰退。表面上長城固然可以防止敵人的隨時入侵,但也限制了自己的北上發展。秦始皇修築長城雖然也有他不得已的苦衷,但他對胡人的過度恐懼以及對自己作戰能力的喪失信心,都象徵著秦國賴以統一中國的活潑文化,已經蕩然無存了。

為了盧生的一句鬼話,秦始皇一口氣動用30萬大軍北征,並以70餘萬的勞力來修築長城,雖然此舉為後世中國留下了令普天下炎黃子孫所為之驕傲和自豪的偉大建築和中華文明的瑰寶,但對於秦帝國的統治來說,卻無異於自掘墳墓!

2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海州舊事|滿清倒臺亂局之中海州出演持假印上任滑稽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