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今天南和縣東三召村文化館內,有一塊石質墓誌銘,它的主人白太始夫婦在公元1638年抗擊清軍,保衛家鄉南和的戰鬥中被俘犧牲。今天,我們就以這篇文章帶您來了解下這段歷史。

白太始其人

白太始,字象先,出生於官宦之家。他的父親白鯤曾任東昌府知府、戶部郎中。白太始入仕後,曾在鴻臚寺、光祿寺任職,後升為戶部山西司員外郎。當時,明廷資財緊張,白太始在主管祭祀禮儀的光祿寺任上,為國家省下不少錢,得到了皇帝賞識。他也因此升任為太僕寺卿,秩從三品。

今天的東三召村文化館和白公素紀念館

崇禎五年(1632年),白鯤去世,白太始丁憂在家。三年後,已處在半退休狀態的白太始在南和城造廣莫園。志在林泉的他打算終老於家。沒想到,1638年的一場戰爭讓他的夢想徹底破碎。

戊寅之變

公元1638年9月底到來年2月間,清軍以睿親王多爾袞為大將,統領大軍,破青山關而入華北。清軍一路沿太行山,一路沿大運河南下,攻陷河北、山東境內的七十多個州縣,殺總兵守備以上文武官員百餘,俘虜德王朱由樞以下士民46萬,搶掠金銀百萬兩,史稱“戊寅之變”。

南和縣自然也沒逃過這場災禍。當時在家悠遊度日的白太始被臨時任命為南和提調,他親自參與城防,無奈敵人勢大,城破後,白太始被俘犧牲。

白太始抗敵犧牲

關於白太始的犧牲,在他的墓誌銘中有這樣一段記錄:提調堅為守禦計,因勢重莫支,城破不屈膝於虜,與夫人張氏罵賊而死,闔家投井投繯者數十口。

關於這次南和縣抗擊清軍的戰鬥,我們可以從一些史料細節來推演一下當時的內外情境。

先來說當年冬天,清軍南下對今天邢臺一帶的侵擾。平鄉縣,知縣杜前城破後不屈而死,城內年少之婦死節者甚多。廣宗縣,知縣陳尚信,拒降殉職。南宮縣(當時稱縣),知縣林起元,城破自殺。任縣,城破,知縣李庚被殺。

最慘烈的還是鉅鹿城,當時明朝大將盧象升在此駐守,最後戰至矢盡糧絕力戰而死。

可以想見,當時在邢臺地域,各個縣都是自顧不暇的局面。南和縣要想外部援助來幫忙?沒門!

再來說,當時南和縣的內部情況。

根據乾隆十四年版的《南和縣誌》記錄,自崇禎七年到崇禎十七年,這十一年時間,南和換了八任知縣。官員更換頻繁的直接結果就是內外工作難以持久有效進行,一旦遭遇兵火,就只能聽天由命。

當年南和縣的城防力量如何?

南和的城池建設,今天能見到的確切年代記載為元朝至正年間(1341-1368年),城牆周長只有區區四里,而且是高三丈的夯土城牆。到了明朝中期,當時的南和縣令才重修四座城門,並開始營建護城河(寬三到五丈),增加角樓。

《南和縣誌》中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那就是白太始犧牲後的第二年,時任知縣謝繼遷才對南和城的土城包以磚石。足見在清軍攻陷南和的那年,南和只不過是座有三丈高土城牆、周長四里的小城而已。

而南和縣當時的作戰兵力,更是少得可憐。

明朝在各個縣設定鄉兵,寓兵於農,當時南和駐守的民壯只有區區二百名,即便加上維持地方治安的可用於作戰的武裝,也不會多於五百人。以這種只能保境安民,實戰經驗極為單薄的隊伍,對敵驍勇善戰的清軍騎兵,不是以卵擊石又是什麼?

東三召村在南和縣的大致位置

綜合分析,當年的南和兵寡,城小又無外部援兵,清軍兵臨城下,南和麵臨的必然是一場災禍。

文字記錄單薄,我們不妨來想象、還原一下,白太始犧牲時的情景。

趾高氣揚的清軍將領衣甲鮮亮,他傲慢問到:所押何人?白太始答:大明南和縣提調。將領問:汝戰敗被俘,還不屈膝下跪,吾或可饒你一死!白太始罵到:汝胡虜禽獸之徒耳,吾世受國恩,唯有以死報國,焉有屈膝投降之理?

清將一聲令下,白太始和夫人張氏壯烈而死。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白太始家族投井、上吊殉死者有數十口,一些還是天真爛漫的孩童。

今天東三召村的石像生殘跡

宋末名臣文天祥在《正氣歌》詩中寫到: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沒錯,在家國危難,生死存亡之際,高談闊論、位極人臣者未必不會變節,而寓居鄉里,志在林泉的士民未必不會捐軀國難,視死如歸。

當時,年事已高,打算在家頤養天年的白太始承擔起了守衛南和,保家衛國的重任。明知敵軍強大, 守城沒有勝算,可他依然竭盡全力,毫不鬆懈。城池被破,白太始不屈而死。其氣勢之磅礴,死難之壯烈,足以與山河同在,與日月同輝。

東三召白氏

南和縣東三召白氏,自明初從山西遷徙定居至此,繁衍綿延數十代,其中忠義孝悌,為國捐軀者不乏其人。除了犧牲在南和保衛戰中的白太始外,東三召白氏還湧現出了不少名臣、愛國志士。

昔日東三召村白氏石牌坊的柱頭殘跡

比白太始稍早的白儲玿,天資聰穎,讀書過目成誦。出仕後,白儲玿在地方任上愛惜民力, 做了不少好事。在登州,他活躍經濟,賑濟災民。西北邊境不寧,他主動捐錢,支援邊防。居家南和期間,白儲玿還幫助知縣疏浚河道,建設學校,得到家鄉百姓的稱頌。

白儲玿剛直不阿,不肯依附於權閹魏忠賢。晚年,白儲玿以太常寺少卿致仕。1627年,白儲玿在家鄉病逝,安葬時,鄉里百姓慟哭,表達對這位好官的哀思。

金士傑版魏忠賢

1830年(清道光十年),東三召村白正顏,主動捐納土地五十畝,在本村創立義學。他以“白氏祠堂”為校舍,招收貧苦子弟入學學習。這也是南和縣第一所自辦學校。

近代的白公素,1909年出生,1927年加入共產黨開始從事革命工作。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他在家鄉組織農民抗日武裝,並曾擔任本縣抗日遊擊大隊副大隊長。1941年5月,在與敵人遭遇,掩護其他同志突圍過程中,不幸負傷犧牲,年僅32歲。

今天的東三召

東三召白氏綿延數百年,今天的東三召村內,白姓村民佔據了本村人口的近60%。村子的西南角位置,曾是白氏家族的墓區。當年,雕刻精美的石像生、石牌坊林立其間,蔚為壯觀。

不過,可惜的是,因為後世的戰亂和人為破壞,白氏家族墓區被夷為平地,石像生、石牌坊也被推倒砸毀。後來,東三召村建設了白公素紀念館,並將近代出土的白鯤、白太始、白儲玿石質墓誌儲存在村子文化館中。這些墓誌,為後人研究東三召白氏家族提供了珍貴的文字資料。

今天去東三召村尋訪,我們尚能看到一點石像生、石牌坊的殘跡。年代久遠,風華猶在,只是當年兵火戰亂的歲月早已一去不返,化為歷史的塵埃。

本文相關參考及引用資料:《南和縣誌》《任縣縣誌》《南宮市志》《內丘縣誌》《廣宗縣誌》《平鄉縣誌》《明史·本紀第二十四·莊烈帝(二)》《白象先夫婦合葬墓誌銘》。

最新評論
  • 1 #

    我是河南的白氏,從南宮遷出的

  • 2 #

    1638年清軍還沒有入關吧

  • 3 #

    地方誌記載的歷史人物很接地氣,又是一大文化寶庫!

  • 4 #

    國家不強大,人民哀號死,一去不復返,耀我大中華。

  • 5 #

    謝謝編者,使我知道盧相聲戰清兵而死,光榮。

  • 6 #

    好歹這球是兵敗被俘,吳三桂大漢奸可是主動投靠的

  • 7 #

    天不佑大明,可憐大明文武忠烈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耶穌的這一生,歷史上的耶穌是一個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