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美女髮髻,始於先秦,興於漢晉,盛於隋唐,衰於宋明,亡於清朝。
一、先秦
飛天髻
飛天髻
飛天髻這種髮式秦漢兩代及秦以前各代頗為盛行,挽成環形,聳立於頭頂,漢以後各代多崇為仙女髮型。
一、漢朝
飛仙髻
1、飛仙髻:
古代婦女的一種髮式,始見於漢代,其式綰髮於頂,呈飛動狀。
據《炙轂子》記載:“漢武帝時,王母降,諸仙髻皆異人間,帝令宮中效之,號飛仙髻。”多用於仙女與未出室少女。
2、墮馬髻:
是中國魏晉時期婦女的一種髮型,為一種偏垂在一邊的髮髻,亦名“倭墮髻”。墮馬髻據說是東漢權臣樑冀的妻子孫壽發明的。
《後漢書·樑冀傳》:“壽色美而善為妖態,作愁眉、啼粧(妝)、墮馬髻,折腰步,齲齒笑。”
李賢注引《風俗通》曰:墮馬髻者,側在一邊。”壽,孫壽,樑冀妻。
另有一說:發鬂鬆垂,象要墜落的樣子。故又叫“墜馬髻”。
《樂府詩集·梅花落》:“天姬墜馬髻,未插江南璫”。
二、魏晉時期
巾幗
1、巾幗:
指古代婦女的頭巾和髮飾,借指婦女。
《晉書·宣帝紀》:“亮 ( 諸葛亮 )數挑戰,帝( 司馬懿 )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
《新唐書·東夷傳·高麗》:“庶人衣褐,戴弁。女子首巾幗。”後因以為婦女的代稱。
明 沉璟 《義俠記·征途》:“鬚髯輩,巾幗情,人間羞殺丈夫稱。”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二班》:“媼亦以陶椀自酌,談飲俱豪,不類巾幗。”
董必武 《武昌東湖九女墩詩》:“自求解放入天軍,巾幗英雄著義聲。”
靈蛇髻
2、靈蛇髻:
古代婦女髮式,始自魏、晉時期。髻式變化無常態,蓋隨時隨形而梳繞之,據說是由曹魏文帝妻甄后所創。
《採蘭雜誌》:“甄后既入魏宮,宮庭有一綠蛇,口中恆吐赤珠,若梧子大,不傷人,人慾害之。則不見矣。每日後梳妝,則盤結一髻形於後前,後異之,因效而為髻,巧奪天工,故後髻每日不同,號為靈蛇髻,宮人擬之,十不得一二也”。視蛇之盤形而得到啟發,因而仿之為髻。
傾髻
3、傾髻:
傾髻其梳編法是將發分股結椎、傾斜結束置於頭前或頭側,在仕女畫中頗為多見。
據《晉書》記載:“太元中公主婦女必緩鬢,傾髻以為盛飾。
4、元寶髻:
其梳編法是將發攏結於頂,再置木或將假髮籠蔽,呈元寶狀。
據《晉書》記載:“用發既多,不可恆載,乃先木及籠上裝之,曰假髻或假頭。”唐張雄夫婦合葬墓所出土之女俑亦類似這種髮型。
三、南北朝
十字髻
1、十字髻:
因其髮髻呈“十”字形而得名的一種髻式。這種髮式的編盤方法是:先將頭髮盤成一個“十”字行的髮髻,再將餘發在頭的兩側各盤一鬟直垂至肩,上用簪、釵固定即可。
流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最為形象的圖象資料如西安草廠坡出土的北魏彩繪陶俑,梳的就是這種髮髻。魏晉之後各朝均很少見。
迴心髻
2、迴心髻:
迴心髻類似盤擰的形式,其編法是將發分股交擰,盤結迴心於頭頂或頭前。
據《中華古今注》記載:“梁武帝詔宮人梳迴心髻。”清佚名之《胤禎妃行樂圖屏》中亦有這種髮式。
垂掛髻
3、垂掛髻:
垂掛髻其梳編法是將發從頭頂平分兩股。結成髻或鬟,垂掛於兩側,額前飾有垂髮。
據〈丹鉛錄〉記載:“北齊後宮之服,女官八品、偏垂髮。
雙丫髻
4、雙丫髻:
是雙掛式中最常見之髮式,其梳編法是將發平分兩側,再梳結成髻,置於頭頂兩側。前額外負擔多飾有垂髮,俗稱劉海,一般多用於侍婢丫環。雙掛髻其梳編法是將發從頭頂平分兩股。結成髻或鬟,垂掛於兩側,額前飾有垂髮。
據〈丹鉛錄〉記載:“北齊後宮之服,女官八品、偏垂髮。(注云:垂髮,覆目也,蓋夷中少女之飾,其四垂短髮僅覆眉目,而頂心長髮,繞為臥髻,宋人詞所謂鬢垂偏荷葉也。今世猶有之”)。
四、隋唐時期
朝雲近香髻
1、朝雲近香髻:
類似疊擰的形式,其編法是將發分股擰盤,交疊於頂,生動而穩定。
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大業中令宮人梳朝雲近香髻。”這種髮式別具一格,饒有風趣。在八十七神仙圖卷中亦有此種髮式。
2、驚鵠髻:
高髻,陝西省西安市永泰公主墓出土隋代侍女傭,梳驚鴻髻,穿對襟蕃錦袍,小口條紋,尖口履。
凌虛髻
3、凌虛髻:
《中華古今注》記載:“隋有凌虛髻、祥雲髻。”這種髮式如雲盤迴,凌託頂上,搖而不脫落。
圓髻
4、圓髻、燕尾
在隋唐五代時流行。
《髻鬟品》記述“煬帝宮有迎唐八鬟髻、又梳翻荷髻。”
前者指髮髻上有八鬟,翻荷髻則指一種捲曲的髮髻,形如翻開的兩瓣荷葉,唐代還有,西安市郊一件隋代女俑頭上就是這種髻。
五、唐朝時期
雙刀髻
1、雙刀髻
古代婦女髮式,是兩種形狀似刀形的高髻。單刀髻,又稱“刀形半翻髻”;雙刀髻又稱“刀形雙翻髻”。按其製法,可能都屬於假髻。這兩種髮式曾流行於初唐宮中,後傳於貴族婦女中,士庶女子少見,從陝西乾縣永泰公主墓壁畫的侍女和禮泉縣張士貴墓出土的女俑可以得到資證。
2、百合髻:
平髻類,長髮在腦頂分成數股,先前後分梳,髮腳掩藏。流行於中國唐朝。百合髻的梳編法是淨髮分股盤結,併合疊於頭頂。
據《中華古今注》 [ 記載:頭髻自古之有髻,而吉者,系也。.........貞觀中.....又百合髻,作白妝黑眉。
丱發
3、丱發(音“慣”)
丱發為兒童或未婚少女之髮式,其梳編法是將發平分兩股,對稱繫結,大椎,分置於頭頂兩側,並在髻中引出一小綹頭髮。使其自然垂下。其形似“丱”字,故名。其形式是先將發中分,於頭的兩側各盤扎一髻,並於髻中各引出一綹頭髮自然垂下。據傳在秦漢或更早時期已開始流行丱發。
唐康駢《劇談錄》:“忽一日,有女子,年可十七八,衣彩繡衣,垂雙髻,無簪珥之飾,容色婉娩,逈出於眾,從以二女冠三小僕,皆丱發黃衫,端麗無比。”可見發少年男女喜。
垂鬟分梢髻
4、垂鬟分肖髻:
多是未出室少女的髮式,將發分股,結鬟於頂,不用託拄,使其自然垂下,並束結肖尾、垂於肩上,亦稱燕尾。
據《國憲家猷》記載:“漢明帝令宮人梳百花分肖髻。”在唐代常作為處女髮式標誌。
5、凌雲髻:
唐代婦女的一種高聳的髮髻。
唐馮贄 《南部煙花記·桂宮》:“ 麗華被素袿裳,梳凌雲髻。”
拋家髻
6、拋家髻:
古代婦女的一種髮式。唐末京師婦女梳髮,以兩鬢抱面,狀如椎髻,名曰“拋家髻”。亦稱“鬅鬢”,“鳳頭”。這種兩鬢抱面的髻式,是唐代後期較為流行的一種髮式童僕等人所常梳的一種髮式。
六、五代宋朝
1、朝天髻:
五代後蜀時髮髻名。
《宋史·五行志·木》:“建隆初,蜀孟昶末年,婦女競治發為高髻,號朝天髻。”
朝天髻是一種梳高髻於頭當頂的一種髻式,宋代仍沿襲這種高髻。山西太原晉祠泥塑,有的髮式就是梳的朝天髻。
單螺
2、單螺:
將單股集結,盤疊如螺。
清褚人獲 《堅瓠二集·角妓垂螺》:“《晏小山詞》:‘雙螺未學同心綰,已佔歌名。’……又‘紅窗碧玉新名舊,猶綰雙螺。’……垂螺、雙螺,蓋當時角妓未破瓜時額飾。”
雙螺
3、雙螺:
指少女頭上的兩個螺形髮髻。
宋 姜夔 《少年遊·戲張鬥甫》詞:“雙螺未合,雙蛾先斂,家在碧雲西。”
高椎髻
4、高椎髻
“高椎髻”其梳編法是將發攏結於頂,挽成單椎,聳立於頭頂。
《妝臺記》記載:“宋理宗朝宮妃梳高髻於頂,巍峨高聳,號高椎髻。”在宋代山西太原晉祠女塑中亦有這種髮式。
七、明朝
鳳冠
1、鳳冠:
古代皇帝后妃的冠飾,其上飾有鳳凰樣珠寶。明朝鳳冠是皇后受冊、謁廟、朝會時戴用的禮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發展和完善,因之更顯雍容華貴之美。明清時一般女子盛飾所用彩冠也叫鳳冠,多用於婚禮時。
2、蓮花冠、花冠:
盤發的一種。冠小僅束髻,冠上多有花飾,在明代仕女多好用。詩曰:“雲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
牡丹頭
3、牡丹頭:
明代婦女髮式。牡丹頭是一種高髻,蘇州盛行此式,後逐漸流行北方。
《堅瓠集》:“我蘇(蘇州)婦人梳頭有‘牡丹’、‘缽盂’之名,鬢有‘鬧花’、‘如意’之號”。尤侗詩:“
聞說江南高一尺,六宮爭學牡丹頭。”有人說其重者幾至不能舉首,形容其式高大,實際高約七寸左右,鬢蓬鬆而髻光潤,髻後施雙綹髮尾。這種髻當系假髮襯墊,加以黏汁光潤之。
八、清朝
大拉翅
1、大拉翅:
清初,再次健全冠服制度。除大典禮時後妃戴朝冠外,喜慶節日後妃要戴鈿子。戴上鈿子,腦後再垂髮辨就不適應了。
於是,后妃們梳兩個橫長髻,形似小姑娘梳的兩個抓髻,戴上鈿子十分穩固。摘下鈿子,這種抓髻式的髮髻也可作家常打扮。因為這種髮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宮內后妃稱其為“小兩把頭”。梳小兩把頭時,只戴鮮花,不佩首飾。
2、架子頭:
滿族婦女髮型,因在髻中襯有架子取其形似,故稱“架子頭”。
兩把頭
3、兩把頭:
二把頭又稱兩把頭,是滿族婦女最具有代表性的髮式,就是把頭髮束在頭頂上,分成兩綹,結成橫長式的髮髻,高高的髮髻最為流行;再將後面餘髮結成一個“燕尾”式的長扁髻,壓在後脖領上,使脖頸挺直。
以上就是收集的古代女子髮型三十餘種了,你最喜歡哪種呢?
-
1 #
-
2 #
圖配照片,對比著挺好看
比現在女生的髮型好看優雅多了。不得不說古人最智慧。現代人頂多叫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