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乾清門見證的鞠躬盡瘁--例行督察

晚年的康熙帝曾引用諸葛亮的話,對自己的一生做個評價: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句話一點兒也不為過,康熙皇帝在位61年一直勤懇自勉,其中在乾清門,御門聽政的50多年中,他嚴肅認真,以及知行,表率百官。

對於那些在御門時面奏不實或者回答含糊的官員,康熙皇帝時常當場嚴厲訓斥,而對於那些不專心聽他人面奏的官員,更是要求在一旁記錄會議的記住關記一下他們的劣跡。比如在康熙18年,也就是1679年11月初二日工部尚書馬喇,面奏完,皇帝先問馬喇,再問侍郎黨古裡,工部進來辦事繁簡若何,何時出署等問題。因為馬喇的回答含糊其辭,言多虛妄與黨古裡的回答很不一樣,康熙皇帝一怒之下將他攆出了乾清門,對於官員是否真正踐行了自己的職責。

名不見經傳的巡撫被康熙慧眼識珠

康熙皇帝有著自己的標準,並且往往能夠做到獎罰分明,令眾人信服。在對官員進行處分的時候,透過御門聽政的召見奏閱,對他經常會把事實情況調查的更清楚。有的時候甚至會改變眾人對這位官員前後的看法,比如康熙54年,也就是公元1715年,陳璸剛剛任職偏遠地方的巡撫就上奏要求規範地方稅務的徵收,提高稅款來減少有些地方官員對百姓的盤剝。康熙皇帝對於這條請求加稅的奏摺大為不滿,再加上其他大臣對皇帝穿鑿附會。使得康熙皇帝為此一連數天聽政都大發雷霆,他先是說:陳璸口出大言,也就是誇大事實,對於稅收這件事,思之太易,致以年逼桑榆,在任無幾,藉此搏身後虛名而已。就是說覺得他把這件事想的太簡單了,因為自己年老,過不了幾年就退休了,就想要憑藉這件事來搏自己一個名聲。

幾天之後,皇帝又下令陳璸立即回京,然後另行調部別處。等到十二月初八日,皇帝召見被調遣回京的陳彬後,他對陳彬的看法卻變得截然不同了。次日也就是初九,是皇帝與前清門時,竟然當眾誇獎起陳璸。他說:朕召見陳璸入見,細查其舉動言語,實系清官,就現在觀之,能為人所不能為,與苦行僧不異。且陳彬系濱海務農之人,非世家大族,朝中士大夫又無門生故舊,而天下之人,莫不知其清,苟非真清,豈能至此?這段話的大意思:我昨天召見陳璸並仔細觀察了他的言行舉止,他的的確確是個清官,就現在來看,他真的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情,就像一個吃苦耐勞的苦行僧,而且陳璸是海邊務農出身,不是什麼名門貴族,也和朝中的大臣不沾親帶故。既然這樣,沒有什麼背景還能如清廉,那就是真正的清官。

康熙為陳璸解釋了一番之後,康熙皇帝有苦口婆心的對陳璸說:爾為巡撫,若貪財好利,厚載而歸,成為非道。但應得之物,亦以賞軍之需,身為封疆大吏,而室中蕭然無一物,可以與人,亦非大臣所宜。這段話的意思是:你既然是輔軍安民的巡撫,就不應該接受賄賂,中飽私囊,這樣肯定不是為官之道。但是你應該得到的東西就要好好收下,然後用來賞賜軍人。你身為邊疆的大臣,家裡卻沒有一樣能夠送得出手的東西,也不是官員該有的樣子。陳璸被皇帝的這段話深深打動,心服口服,於是,皇帝當眾宣佈陳璸之學問雖平常而奇才,上能辦事。凡為地方官者但能持己以正,不為非法之事,即應嘉獎如陳璸者,豈可多得?國家得此等人實為祥瑞。

像這樣透過御門時,君臣之間的奏對,使康熙改變原定主張的事例,在《起居注》中是屢見不鮮的。其次,康熙皇帝在程朱理學思想理論的指導下,在聽政中本著與其多一事不如省一事的原則,平時很少注意任用與培養新的年輕官員,像年僅30歲而被任命為侍讀學士的年輕官員是比較少的,而皇帝總是強調要選用老城交友不生,慎為善之人,他曾說:真能辦事的也難多得,其輕浮利益之人,切不可用,年少不安,舉止輕率之人,生傳也是十分困難的。

康熙皇帝用人的理念是:穩準狠

當然,也有破格用人的時候和例項,那是在平定三藩,統一臺灣等用兵之時,綠營將領張勇,趙良棟,孫思克,王進寶以及浙江的李志方,福建的姚啟聖,廣西的傅宏烈,都因作戰有功而被破格重用。

康熙皇帝對於官員的德才標準基本上是貫徹了封建的實用主義的哲學。有關這方面的言論,皇帝在御門時說過很多,其中有一次對上說達哈塔的談論是很典型的,他說的道:所謂忠厚,指的是那些切實可靠,足智多謀,但是中興君主的臣子。他在聽政諄諄告誡官吏天下好事,都是適合該做的,康熙的才德觀於此表露無遺。除了在任用官員的時候,康熙皇帝總是能夠做出正確的決策,他在與前清門聽政時,還積極採取各種措施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增加國庫收入,從而鞏固封建統治,那麼,康熙皇帝在農業方面都實行了哪些有效的措施,在賑災方面,他又做了哪些努力呢?敬請繼續關注

15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女人的力量究竟有多強?原來古希臘就有了婚外情,不過代價有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