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公認的只有三大名樓,依其成名的時間順序,先後為:滕王閣(因王勃的《滕王閣序》而聞名),黃鶴樓(因崔顥的《黃鶴樓》而聞名),岳陽樓(因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而聞名。
而四大名樓之說,就是在這三大名樓之上再加上自己所以為可以與之匹配的古樓。所以各地都有不同第四大名樓之說,這是沒有定論的。
下面是常見的幾種說法: 1、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鸛雀樓 2、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蓬萊閣 3、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越王樓
一、滕王閣:
據傳,滕王閣因李元嬰始建而得名。李元嬰,唐高祖李淵的第22子,李世民之弟,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被封為滕王,後遷到洪州(南昌)任都督,在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於城西贛江之濱建起一座樓臺為別居,此樓即滕王閣。
滕王閣歷經1300多年來,興廢28次,明代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巡撫都御使韓雍重修,其規模為三層,高27米,寬約14米,1926年軍閥混戰,被北洋軍閥鄧如琢部縱火燒燬。建國後,江西省政府重建滕王閣。
現在滕王閣,高57.5米,建築面積13000平方米,明三層暗七層,加上底下兩層一共九層,琉璃綠瓦,鎏金重簷,雕花屏閣,朱漆廊柱,古樸高雅,蔚為壯觀。主閣南北側配以“壓江”、“挹翠”二樓,與主閣相接連,還有庭院、假山、亭臺、荷池等建築相配。無論其高度還是面積,均遠勝於歷代四閣,同時也大大超過了現在的黃鶴樓和岳陽樓,仍然居於江南三大名樓之首。
滕王閣之所以聲名遐邇,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閣序》。傳說當時詩人王勃探親路過南昌,正趕上閻都督重修滕王閣後,在閣上大宴賓客,王勃一氣寫下這篇令在座賓客贊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即《滕王閣序》)。此後又有王仲舒作記,王緒作賦,史稱“三王文章”,從此序以閣而聞名,閣以序而著稱。
滕王閣依城傍水,風光旖旎,歷代騷人墨客多會於此,像韓愈、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軾等都不止一次地到此遊覽,且都留下珍貴的麗詞華章。
二、黃鶴樓:
黃鶴樓位於湖北武昌蛇山的黃鶴磯頭,始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屢建屢毀30餘次之多,最後一次是清末光緒十年(1884年8月),因漢陽門外董家坡居民 房屋起火,殃及黃鶴樓,僅存千斤寶蓋接鼎一架。
1981年黃鶴樓重建破土,1984年建成新樓五層,高51.4米,底層各寬30米,(古樓底層各寬15米,高9,2丈,加上7尺寶頂,為9.9丈)鋼筋混凝土、仿古結構。
關於黃鶴樓以“黃鶴”為名的傳說,現有兩種廣為流傳的說法。
一說黃鶴樓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鵠磯頭,後人念“鵠”為“鶴”,長此以往,口口相傳,遂傳成事實。
第二種說法則是帶點神祕色彩的“仙人黃鶴”說。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神仙之說,有關跨鶴之仙的傳說,最早出現在南朝科學家祖沖之的筆下。他的《述異記》中的“駕鶴之賓”就是關於黃鶴樓得名的故事:黃鶴樓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鵠磯頭,據傳說,此地原為辛氏開設的酒店,一道士為了感謝她贈酒之恩,臨行前在壁上畫了一隻鶴,告之它能下來起舞助興。
從此酒店賓客盈門,生意興隆。過了 10 年,道士復來,取笛吹奏,便跨上黃鶴直上雲天。辛氏為紀念這位幫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樓,取名“黃鶴樓”過了十年,道士復來,曲笛吹奏,道士跨鶴直上雲天。辛氏為了紀念幫他致富的仙翁,在其地起樓,名曰黃鶴樓。
三國時在臨江的山巔建樓,首先出于軍事上的需要,但後來成為文人薈萃,吟詩、會友、宴客、賞景的遊覽勝地。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陸游等都登臨吟哦,唐代詩人崔顥登樓留下一首千古流傳的名作:《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情景交融,膾炙人口。後來李白登樓,放眼楚天,胸襟開闊,詩興大發,正要提筆寫詩時,卻見崔顥的詩,自愧不如,只好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崔顥題詩,李白擱筆,從此名聲大盛。
1957年建大橋的武昌引橋時,佔用了黃鶴樓舊址,今樓距舊址約一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嶺上。
三、岳陽樓:
岳陽樓位於岳陽市(古巴陵)洞庭湖畔
岳陽市山、水、樓具備,以水景來言,有匆匆南來的湘江,有浩浩蕩蕩的東洞庭湖,還有明淨如鏡的南湖。以山景來言,金鶚山、君山、龍山、龜山、螺山,彷彿是天公有意給岳陽樓製作的一道道雕屏。以氣象而言,有著“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的洞庭風光,有“瀟湘八景”之列的“洞庭秋月”、漁村夕照“。風景如畫,名勝古蹟眾多。以“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 而享譽天下。
岳陽樓始建於公元220年前後,其前身相傳為三國東吳大將魯肅的“閱兵樓”。西晉、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初唐稱“南樓”,中唐李白賦詩之後,始稱“岳陽樓”。
岳陽樓同樣也是屢毀屢修,今樓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修的,四柱、三層、飛簷、純木結構,主樓高三層,15米,中間以四根大楠木撐起,再以12根柱作內圍,周圍繞以三十根木柱,結構整體沒有一顆鐵釘,沒有一道巨樑。樓頂覆蓋黃色琉璃瓦,造型奇偉。歷史上,杜甫、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李商隱等均前來登臨覽勝,公元1045年,慶曆四年春,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范仲淹作《岳陽樓記》,從此岳陽樓更加聞名遐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