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是著名王朝,更是一個喜歡任用蕃將的王朝。所謂蕃將就是以突厥、高句麗為代表的“外族”將領。這些蕃將的代表人物安祿山還曾經爆發過安史之亂,給唐朝造成極大傷害。然而唐廷在這之後仍舊信任沙陀將領李克用等蕃將,這是為什麼呢?難道唐朝真就不長記性?其實有三點重要原因。
一、蕃將的戰鬥力極強
唐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重用蕃將的朝代,新、舊《唐書》亦專門為突厥蕃將立傳。不難發現,唐朝的突厥蕃將大多曉勇善戰,戰功赫赫,這應該也是唐朝統治者重用突厥蕃將的一個重要原因。
馬馳在《唐代蕃將》中提到:“太宗時的武力主要依靠蕃將,太宗以後乃至晚唐,帝國武力之主要部分仍為蕃將,‘更確切的說是蕃將及所統蕃兵。這是因為蕃將“勇決習戰”,蕃兵更無府兵及唐後期募兵種種弊端”。
突厥為北方遊牧民族,擅長騎射,戰鬥能力較強,唐高祖李淵就曾說過:“突厥所長,惟恃騎射。見利即前,知難便走,風馳電卷。不恆其陣,以弓矢為爪牙,以甲胃為常服。”
突厥蕃將一向以曉勇善戰著稱,唐朝統治者也十分重視突厥蕃將的作戰能力,給予入唐突厥蕃將較高的官職、地位,使得越來越多的突厥將領願意入唐,成為唐朝得力的武將。
二、府兵戰鬥力崩潰
唐朝初期是使用府兵制的,所謂府兵制就是和花木蘭一樣,人民自己購買刀劍盔甲去作戰,算是義務兵役制的一種,不過這個制度在北魏時期還算不錯,然而到了唐朝時期已經崩潰。
唐朝府兵戰鬥力低下,府兵制度早在唐朝初期就顯露出了弊端,到了唐中後期府兵逃亡事件更是屢見不鮮。唐朝的府兵負擔過重,不僅要自備行裝、輪番“宿衛”,而且府兵地位低下,戰時要脫離土地、背井離鄉,這就造成了府兵的反抗、厭戰情緒,從而影響府兵的戰鬥力,形成府兵“人無鬥心”、“不堪攻戰”的局面。而蕃將蕃兵則不同,他們久經戰陣喜歡作戰,正好可以彌補府兵的不足。
三.唐朝需要蕃將管理龐大的羈縻領土
眾所周知唐朝在北方擁有龐大的羈縻領土,這些土地都需要蕃將的管理,唐太宗貞觀四年,東突厥汗國滅亡後,唐朝統治者設定羈糜府州以管理突厥降部,為安撫突厥降戶,唐朝統治者任命大批突厥貴族為羈糜府州長官。
劉統在《唐代羈糜府州研究》一書中提到:“羈糜州是唐朝在邊疆和邊遠地區為少數民族設定的一種特殊行政機構”。
唐朝最初建立的羈糜府州就是為了安置被降服的突厥部落,解決歸降突厥的善後問題。李大亮在唐朝平定東突厥後,首次提出以羈糜政策安置突厥,經過唐廷內部的激烈討論,唐太宗最終採納了中書令溫彥博的建議,設定羈糜府州以管理突厥降戶。
總之,唐朝通過設定羈糜府州、委任突厥貴族任羈糜府州長官,使得突厥貴族成為唐朝官員,突厥聚集區成了唐朝的羈糜府州,納入唐朝管轄。由此不僅解決了唐朝北邊邊患問題,而且恰好可以利用突厥人為將。
正是因為以上三點原因,唐廷最終選擇了任用蕃將的路線,不過事實證明這是一把雙刃劍,貞觀時期的蕃將帶來了唐朝的輝煌,玄宗朝的安祿山等人則帶來了開元盛世的毀滅,應該說這都是難以避免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