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程昱(141年-220年),字仲德,兗州東郡東阿人,三國魏國名臣。本名程立,因夢中於泰山捧日,更名程昱。曾於東阿率領民眾抗擊黃巾。後從曹操於兗州,封壽張令。曹操徵徐州時,程昱與荀彧留守後方,阻呂布、陳宮大軍,保住三城,因功受封為東平相,屯於範縣。倉亭之戰中,程昱向曹操獻“十面埋伏”之計,令袁紹軍隊一敗塗地,元氣大傷,漢獻帝定都許昌後,以程昱為尚書,後又為東中郎將,領濟陰太守,都督兗州事宜。後文帝踐阼,程昱為圲尉,增邑三百戶,並前共有八百戶。分封少子程延及孫程曉為列侯。朝廷正欲以程昱為公,程昱卻在此時去世,壽八十,曹丕亦為之流涕,追贈車騎將軍,諡曰肅侯。
2、王旦(957—1017)北宋大臣。字子明,大名莘縣(今屬山東)人,王祜子。太宗太平興國五年進士。以著作郎預編《文苑英華》。真宗鹹平時累官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景德三年拜丞相,監修《兩朝國史》。善知人,多薦用厚重之士。天禧元年,以疾罷相 。有文集。
3、魯仲連(約公元前305年-約公元前245年),戰國末期齊國人,又叫做魯仲連子、魯連子和魯連。長於闡發奇特巨集偉卓異不凡的謀略,卻不肯作官任職,願意保持高風亮節。在魯仲連的早期活動中,他是以口才超群、談鋒機警的“辯士”形象呈現在世人面前的,尤為難能可貴的是他“位卑未敢忘憂國”,不把愛國掛在嘴上,言必行,行必果,將自己的辯才直接應用到幫助田單收復失地,光復齊國的鬥爭實踐中。
4、左良玉(?—1645年),字崑山,臨清人。官至平賊將軍、太子少保,封南寧侯。初在遼東與清軍作戰,曾受侯恂提拔。後在鎮壓農民軍的戰爭中,不斷擴大部隊,日益驕橫跋扈,擁兵自重。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封寧南伯。南明福王朱由崧即位後,又晉為侯,鎮守武昌。此時,弘光政權中馬士英、阮大鋮用事,排斥東林黨人。他袒護東林黨人,且懷有個人野心,於順治二年(1645年)三月二十三日從武昌起兵,以清君側為名,進軍南京。未幾,病死於九江舟中。子左夢庚率所部降清。
5、謝弼(123-173):字輔宣,東漢東郡武陽(今莘縣朝城鎮)人。以中正方直著稱,為當地所推重。靈帝建寧二年(169),朝廷頒詔舉有道之士議政,謝弼應詔對策,與東海陳敦、玄菟公孫度,同被授為郎中。
6、張鎬(?-764年),字從周,博州(今山東聊城)人,唐朝宰相。
張鎬出身於汲郡張氏,早年遊學長安,初授左拾遺。安史之亂時隨玄宗入蜀,後輔佐肅宗,拜諫議大夫。至德二年(757年),張鎬被授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兼任河南節度使,討伐安史叛軍,後進封南陽郡公。因密奏肅宗,勸其不要接受史思明投降,並提防滑州防禦使許叔冀,被罷為荊州長史。
此後歷任太子賓客、左散騎常侍、辰州司戶、撫州刺史、洪州觀察使、江南西道觀察使。廣德二年(764年),張鎬病逝。
7、馬周(601~648年2月7日),男,唐初宰相。字賓王,博州茌平(今山東省茌平縣茌平鎮馬莊)人。少孤貧,勤讀博學,精《詩》、《書》,善《春秋》。後到長安,為中郎將常何家客,公元631年,代常何上疏20餘事,深得太宗賞識,授監察御史,後累官至中書令。曾直諫太宗以隋為鑑,少興謠賦,提倡節儉,反對實行世封制。
8、張自忠(1891.8.11-1940.5.16),字藎忱,漢族,山東聊城臨清唐園村人。以中華民國上將銜陸軍中將之職殉國,犧牲後追授為陸軍二級上將軍銜,著名抗日將領,民族英雄。同時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犧牲的最高將領。從1917年開始,入馮玉祥部,先後擔任營長、團長、旅長、師長、軍長、軍團長、集團軍總司令等職。1940年,張自忠戰死,享年49歲。
9、傅以漸(1609~1665) 字於磐,號星巖。今山東聊城東昌府區人,祖籍江西永豐縣。清第一位狀元。知名學者、史學家。出身貧苦,幼年家境清貧,天資聰慧,勤奮苦學,博覽群書,經史熟記不忘,終成大器。傅以漸一生為官,兢兢業業,鞠躬盡瘁,以清勤著稱於世。他學識廣博,精通經史,工於詩文,學者稱星巖先生。傅以漸以狀元而居相位,他鞠躬盡瘁,任勞任怨,以勤政清廉著稱於世。
1657年(順治十四年)冬,因皇太后生病,兩月內積壓奏疏800餘件,傅以漸奉旨代擬批閱,於三日之內處理完畢,受到順治皇帝獎譽。他曾扈從順治出行,在騎驢歸帳時被順治看見,因作為畫幅,題“狀元歸去驢如飛”句。此畫為傅氏後人藏於其聊城故居“御畫樓”,畫苑傳為佳話。
10、方元煥,作行草,自矜以為雄偉有力,而疎野粗放,署書稍勝。《藝苑巵言、列朝詩集小傳》。字子文,號兩江,歙縣信行人,山東臨清籍,天性穎慧,明嘉靖十六年舉人。草書挑達橫放,有狂旭顛素之態,齊魯人極重之,而江左不重也。州守成憲延作《臨清志》,頗清勑有法,亦獨斷特筆故也。有“家無兩江字,不是大人家”之譽。見明萬曆《歙志》。
魯政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