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一、 沙皇時期的底子仍在

雖然在沙皇時期,沙俄確實做出了一些改革自身的努力,比如廢除農奴制,但是留下了大量封建殘餘。最終改革不徹底,也成為沙俄覆滅的一個原因。即使這樣,沙俄在當時也擁有廣闊的領土,但總給人一種“大而不強”的感覺,還是一個封建落後的農業國,國內工業少的可憐,甚至靠舉債度日。正因如此,沙俄才會在一戰中崩潰,迅速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共產主義政權。但就是這樣一個千瘡百孔的國家,國際影響力和綜合國力仍排在世界前列。

二、 制度優勢無可比擬

眾所周知,當時蘇俄實行的是戰時共產主義,這種經濟模式的好處就在於能集中力量辦大事。同時,能夠在當時那種國家弱小、資源短缺的情況下,儘可能的節約資源,用來抵抗列強入侵和白軍勢力的反撲。在之後實行新經濟政策,這種經濟模式是正確過渡到共產主義的模式。但是1924年列寧去世之後,新經濟政策也就不了了之。列寧去世後,斯大林開始掌權,從1927年開始,蘇聯僅僅用了兩個五年計劃,就使國家快速完成了工業化,並且這些計劃的指標常常提前完成。

為了發展重工業,進行原始的資本積累,只能從農業下手,斯大林推行農業集體化,出口糧食用來換取外匯從而購買機器。在蘇聯一代農民的艱難奮鬥下,蘇聯的綜合國力與日俱增。

三、 對外擴張後迅速膨脹

蘇聯在斯大林的“大俄羅斯”主義的指導下,在蘇德戰爭爆發前擴張了大片領土。二戰爆發後,為增強西部國土防禦,斯大林於1939年9月17日出兵波蘭東部奪回西白羅斯和西烏克蘭;1939年11月透過蘇芬戰爭奪走芬蘭的貝柴摩、薩拉和卡累利阿地峽地區;1940年3月強行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併入蘇聯;1940年6月強行從羅馬尼亞手中奪走比薩拉比亞。

在吞併了這麼多土地和國家之後,蘇聯的綜合國力呈指數性上升,這些被吞併的領土,幫助蘇聯迅速成長起來。

四、歷史機遇

1929年的經濟危機,使西方各國遭受重大打擊,經濟萎靡,人民食不果腹。蘇聯因為計劃經濟,沒有遭受多大的打擊,反而瘋狂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生存,各國紛紛開放對蘇聯物資出口的禁令,蘇聯得以大量進口先進的工業裝置。同時蘇聯也開始大量引進西方技術人才,總人數高達15萬之多。

所以說,蘇聯能夠在短時間之內能夠從一個農業國蛻變成一個工業國,是有很多因素。但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制度優勢和蘇聯人民的努力。如今我們中國也是一不靠偷,二不靠搶,完成了西方國家幾百年才走完的工業化之路。必須得說社會主義制度偉大,中國人民偉大!

2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為何說清軍是明朝養大的?當你看完明朝的這些操作,你還能淡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