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華夏文明的古老傳說中,三皇五帝廣為流傳,雖說是神話故事,但所指之人也是歷史乃至神話中對人們有著很大貢獻的人或神。三皇五帝中的“五帝”相對來說與人類生活更加接近,他們是部落聯盟鼎盛時期的代表,也是當時的軍事民主制時期的重要人物。五帝在不同的史料當中記載是不同的,其中一種說法是五帝分別指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個人比較認同的這種說法。
黃帝:五帝之首,傳說他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幹,成年後聰明堅毅,人們在他身上集中了古人的各種優點、諸多創造,似乎一切先民從野蠻向文明過渡中的製作都出自其手,從而將他奉為中華“人文始祖”。他透過著名的阪泉之戰、冀州之戰、涿鹿之戰,使中原各部落實現了聯合,從此,華夏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中國人一般都說自己是炎黃子孫,顯示已將黃帝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始祖。
顓頊:黃帝的孫子,是五帝中的第二位天子。顓頊從小性格深沉而有謀略,德行高尚,十五歲就輔佐少昊,治理九黎地區,成績卓著。黃帝死後,因顓頊有聖德,立為帝,時年二十歲。作為守成之主,他傾全力安定社會,他將通鬼神的巫卜之事從民間收回帝室,要求百姓專心從事生產。他在位期間還創制九州,使中國首次有了版圖界線。
帝嚳:傳說中的帝嚳是一位治國有方的仁愛之主。他生活儉樸,以“博愛人”和“博利人”作為國策,採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使社會得到治理,人民安居樂業,互親互愛,生產發展。司馬遷評價他“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他治理下的這種太平盛世,成為儒家仁政主張的根據,併為歷代政治家所頌揚和仿效。
帝堯:堯舜禪讓,是歷史研究的一個永恆的論題。而禪讓制,就是堯開創的,他知道自己的兒子丹朱不行,而傳位給會讓天下人受益的舜。他還設定諫鼓,讓所有普通人都能給自己提意見;設立謗木,鼓勵百姓批評自己的過失;治理水患,頒授農耕時令。堯無微不至地關心百姓,撫卹窮民,輕徭薄賦,為民謀利。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他像天一樣仁慈,智慧玄妙莫測。接近他就像太陽一樣溫暖,遠望他如雲霞一樣燦爛。他富有天下卻不驕橫,貴為天子卻不傲慢。漢武帝更評價他是“千古帝範,萬代民師,初肇文明,世人敬賴”。
帝舜:舜最為後人稱道的,是他的孝道。舜與堯一樣,同是先秦時期儒墨兩家推崇的古昔聖王。而舜對於儒家,又有特別的意義。儒家的學說重視孝道,舜的傳說也是以孝著稱,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為儒家倫理學說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