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引:公元1771年,倭巴錫帶領飽經苦難的蒙古土爾扈特部人民,衝過沙皇俄國的重重封鎖,踏過無數山川大河,行程萬里,付出巨大的犧牲,迴歸到祖國的懷抱。這是驚天動地的遷移,更是血與淚書寫的不滅人類記憶。舉世聞名的倭巴錫率眾東歸壯舉,彰顯了中華文明的巨大向心力,也顯示出了我國曆史上各民族的“家國情懷”。

圖為倭巴錫朝服畫像

土爾扈特部的東歸令人動容,但是其西遷的原因也同樣充滿無奈。

圖為描繪土爾扈特部

土爾扈特部是厄魯特(清代對漠西蒙古諸部的總稱)蒙古四部之一。厄魯特蒙古族原分四部,即遊牧在烏魯木齊一帶的和碩特部,在額爾齊斯河一帶遊牧的杜爾伯特部,在伊犁河一帶的準噶爾部和塔爾巴哈臺(一般指塔城地區)一帶計程車爾扈特部,期初它們結成了鬆散的聯盟。

17世紀初,準噶爾部勢力強大起來,準噶爾野心逐漸膨脹,不僅和清王朝爭奪地盤,更是在精神統治領域,要回復元朝的榮光,在強大的過程中,不免得使其要先控制住蒙古各部落,不斷增加兵力,想要兼併其他三部,將三部人民變為炮灰。準噶爾部的首領噶爾丹首先打敗併吞並了最強大的和碩特部,對杜爾伯特部及也虎視眈眈,這樣草原上的平衡被嚴重打破,特別是清康熙時期,準噶爾實力越來越大,各個部落岌岌可危。土爾扈特部面對準噶爾部的威脅,於1628年選擇了跑路,同行的還有部分不願歸順清朝或準噶爾部的杜爾伯特部以及和碩特部牧民。在首領鄂爾勒克的率領下,於17世紀30年代,渡過恩巴河和烏拉爾河,來到烏拉爾河和伏爾加河兩岸下游廣大地區,過著一邊放牧,一邊農耕的生活。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那片大漠荒原被開墾成了羊肥馬壯、糧食充足的家園。

可以看出土爾扈特部對時局的判斷還是比較準確的,明知自己實力不濟,依附準噶爾只能是充當炮灰,於是丟命,不如搬家,本身還是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也是常規操作,這與後來的東歸之舉十分相似,都是避免強大的敵人奴役、控制自己的無奈選擇。

2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晚清最後一位格格,隱姓埋名活到14年,95歲臨終說出皇家醜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