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準備攻蜀,張儀說蜀道難,秦王卻讓蜀人自己修好路等秦軍去打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秦王想要進攻蜀國,張儀說蜀道太難,進攻不易,可是秦王毫不在意,還讓蜀人自己修好了路等著秦軍去攻打。張儀開始不信,後來的結果卻讓張儀對秦王佩服有加。
戰國時期,除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強國,在西南地區的蜀國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蜀國位於四川盆地,四川盆地的面積,大概相當於三個秦國的關中平原,雖然巴國也在四川盆地之內,但是在楚國、秦國和蜀國三國的夾擊下,巴國實力已經非常弱小,而蜀國則是天府之國,土地肥沃,人口稠密,幅員遼闊,兵力充足。
致力於增強國力、一統天下的楚國和秦國都看上了蜀國這一塊肥肉,誰先得到了這塊富饒的土地,誰便擁有了一統天下的穩固大後方,不僅可保前線將士軍糧充足,也可增加戰略縱深。楚國得到蜀國,幾乎就擁有了整個長江,面積幾乎可與其他六國相當;秦國得到蜀國,便佔據了長江上游,也便佔據了對楚國的戰略主動權。
因此,一場針對四川盆地的激烈角逐開始了,楚國佔領了原巴國的國都枳,也就是如今的重慶涪陵,而秦國則佔領了蜀國戰略要地漢中。接下來,秦、楚兩國都想更進一步,消滅巴、蜀兩國,徹底佔領四川盆地,就看誰先搶佔先機了。
此時秦惠文王主政秦國,眼下朝堂之上分成兩派,一派以張儀為首,力主進攻韓國。張儀的理由很充分,因為韓國正值天災,而且距離秦國較近,路途平坦,而進攻蜀國則困難重重,蜀道難便是最大的障礙。
蜀道之難,並非一日之難,而是持續了數千年的難,即便到了抗戰時期,日軍打了多年也未攻入重慶,更何況兩千多年前的秦國。當然,張儀也有自己的私心,此時的張儀已經許久未立新功,只靠吃老本會很快沉沒,因此急需一場勝利來提高自己的地位,實力相對較弱且發生天災的韓國成了張儀的首選物件。
另一派以司馬錯為首,在他看來,攻打韓國的確容易,但如果被楚國乘機佔領了巴國和蜀國,下一步必定是佔領已屬於秦國的漢中,再接下來便是秦國本土,從此以後秦國將面臨多線作戰,永無寧日,而楚國則很有可能成為一統天下的霸主。所以從長遠來看,當務之急是搶在楚國前面佔領巴、蜀兩國。
秦惠文王是秦國曆史上的一代雄主,佔領巴國蜀國的利害關係,他看得非常清楚,最後決定舍易就難,先行佔領四川盆地,並命令司馬錯為總指揮。司馬錯是秦人,也是公子疾的愛將,公子疾相當於《大秦賦》中嬴奚之類的族人,公子疾也支援司馬錯,更堅定了秦惠文王的決心。
司馬錯最後成長為秦國赫赫有名的戰將,這與他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在此之前,司馬錯已經多次派人深入四川盆地做過調查,尤其是對進攻蜀國的路線摸得一清二楚。對於秦軍來說,進攻四川盆地只有兩條路線可選,一條是"四金牛道",一條是"五米倉道",兩條道路都不好走,尤其是"五米倉道",沿途都是崇山峻嶺,懸崖峭壁,不利於大部隊開進,因此只能選擇相對好一點點的"四金牛道"。
說起來這"四金牛道"還是秦蜀交好的見證,因為秦王贈送蜀王的四個金牛便是透過此道運輸,秦國和蜀國在當時的關係也確實比較好,即便是秦國已經佔領了原本是蜀國的漢中,但是對蜀國的損失似乎並不太大。"四金牛道"也並非坦途,也是異常艱險,尤其是道路多有損壞,需要重修,否則秦軍的戰車、床弩等攻城設施便無法透過,自然也就無法進一步攻佔蜀國堅固的城池,因此張儀才說蜀道難,攻打蜀國是"舍易求難"。
不過秦惠文王自有他的辦法,他的辦法就是讓蜀國自己修這條"四金牛道",然後秦軍便可以長驅直入,直滅蜀國。這聽起來簡直是不可能的事,讓蜀國自己修路,等著秦國去滅國,這不是天方夜譚嗎?然而,很快張儀等眾臣便明白了秦惠文王和司馬錯的計謀。
我們剛才講過,此時的秦國和蜀國仍然處於關係友好期,因此秦、蜀兩國便相約在漢中狩獵。漢中是塊風水寶地,溼潤的亞熱帶氣候讓這裡叢林茂盛,動物眾多,是個絕佳的狩獵場地。蜀國國土面積和兵力都與秦國不相上下,因此並不忌憚秦國,蜀王欣然赴約。
此時的秦惠文王面露驚恐之色,一時間忘了身上的武器,蜀王斜了秦王一眼,然後不慌不忙地拿出弓箭,一箭射中一頭大狼,大狼應聲倒地。秦惠文王這才如夢方醒,連忙效仿蜀王,一箭射中另一隻大狼,兩隻狼倒地,狼群不再向前,而秦王和蜀王繼續打獵。
一天下來,狩獵高手蜀王斬獲頗豐,而秦惠文王處處落後於蜀王。到了晚上,兩軍聯歡,秦王稱讚蜀王神勇,並進獻五座巨大的石牛。聽到秦王的稱讚,蜀王很是受用,要知道,不久前秦惠文王還佔領了戰略要地西河和上郡,可是如今看來不過如此。
蜀王決定將大石牛運回國都,必定經過"四金牛道",我們前面提過,這條道路需要修補,否則石牛無法運回國都。於是,蜀王不惜從國內徵召民夫,並花費大量錢財,開始修建"四金牛道"。
到這裡我們明白了秦王為何能讓蜀人自己去修路等秦人去打了。秦王先擺出一副低姿態,向蜀王示弱,麻痺蜀王,讓蜀王以為秦國害怕蜀國,不敢進攻蜀國,並且還進獻大石牛示好。在當時,大石牛意義非凡,象徵著秦國對蜀國的尊敬和害怕,蜀王自然不想錯過這個炫耀的機會。問題是,如果蜀國想要將大石牛運回國都,只能重修蜀道,這就中了秦王之計。論國土面積和兵力,蜀國和秦國旗鼓相當,可是論謀略,蜀王比秦王就差太多了。
當然蜀王也並非庸庸碌碌之輩,他也看出來蜀道修好後秦國可以經過此路進攻蜀國,但是為何堅持要修呢?原因有四點,一是蜀王太自負,自認為實力不必秦國差,與秦軍對陣並非處於劣勢,所以不在乎秦國的進攻。二是滿足蜀王的虛榮之心,中原諸侯國向自己進獻寓意豐富的巨大石牛,這是何等的光榮。
三是"四金牛道"修好之後,沿途還有不少關隘據點,尤其是天險葭萌關,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峻,秦國想要攻下葭萌關必定困難重重。四是蜀王也想在修好蜀道後,從此路進攻漢中,奪回被秦國佔領的漢中。雖然上次漢中會獵,秦王恭維蜀王讓蜀王很受用,但那畢竟是自己曾經的地盤,早晚得奪回來。
然而,蜀王還沒有等到大石牛運回來,更沒有等到去攻打漢中,秦軍便揮師入川了,而且走的正是自己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所重修的"四金牛道"。其實,蜀國修路早在秦惠文王意料之中,修路之時秦軍已經調兵遣將,厲兵秣馬,磨刀霍霍向蜀國了,修路的情報和蜀國內部的情報也源源不斷地送往秦國。
"四金牛道"剛一修好,秦惠文王便派遣司馬錯率領二十萬秦軍精銳入川,一路沿著蜀國修好的大路過關斬將,直達葭萌關下。葭萌關的確是難以逾越的天險,如果"四金牛道"沒有修好,秦軍缺少攻城器械,攻打葭萌關必定更加艱難,如今有了攻城器械,情況要好一些。
蜀王得知葭萌關遇險,果斷率領大軍御駕親征,支援葭萌關。此時,蜀軍與秦軍兵力相當,蜀王的支援措施堅決果斷,如果遇上其他對手,蜀王的勝算還是比較大的,但問題是他遇上的是秦國名將司馬錯,而且蜀王還有驕傲自負的致命弱點,他竟然命令蜀軍出關,同秦軍在曠野河谷這些相對寬闊的地帶同秦軍決戰。
蜀國糧草充足,葭萌關險峻,只要蜀軍堅守城池,並與楚、趙、魏等國結好,慫恿關東幾國從背後捅秦國刀子,秦軍必定不戰而退,甚至可以趁機掩殺,消滅秦軍的有生力量。顯然,蜀王沒有這個頭腦,他太相信自己和蜀軍的戰鬥力了。
司馬錯不愧是名將,他深知"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道理,根據這些年來他對四川盆地和蜀軍的情報資料,他也相應制定了應對之策,即誘敵出城、破其一點。如今蜀軍悉數出關,司馬錯免去了攻城之苦,接下來是如何在平原地帶一舉戰勝蜀軍。為此,司馬錯不惜出動秦國"特種部隊"鐵鷹銳士的全部成員。
雖然"特種部隊"的概念是近代才出現的,但是古今中外的戰場上經常出現"特種部隊"的影子,秦國的"鐵鷹銳士"便是戰國時期非常出名的一支隊伍。秦人本身好戰,秦國士兵作戰素質高,而鐵鷹銳士更是優中選優,從幾十萬秦軍中才選出300名鐵鷹銳士,這可算得上精銳中的精銳、極品中的極品了。
平時作戰,司馬錯一般只是出動十幾名、頂多幾十名鐵鷹銳士在前面開道,這一戰卻令300名鐵鷹銳士全部上陣。高手過招只在一瞬間,面對十幾萬蜀軍,300名大秦"特種兵"毫無懼色,如入無人之境,蜀軍片刻間倒下一大片,立馬出現一個大缺口。等到蜀王明白過來時已經晚了,司馬錯指揮秦軍向缺口猛攻,蜀軍頓時崩潰,亂作一團,秦軍趁勢佔領葭萌關,並一路追擊蜀王,最終除掉了蜀王,全殲蜀軍。此後秦軍又攻佔巴國,整個四川盆地納入秦國的版圖。
搶在楚國前面佔領巴國和蜀國對秦國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秦國的地圖比原來擴大了一倍,人口、兵員都得到了補充,對下游的楚國也形成了威脅。成都平原本身土地肥沃,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後這裡更成了秦國的糧倉,從此以後,秦國由戰國中流諸侯國,一躍成為超級大國。
參考資料:《戰國策》《史記》《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