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在杞縣城西20多里處的葛崗鎮境內,呈東北西南走向,在東空桑村、西空桑村、晁村五里之內,安葬著三位丞相(或相當於丞相的職位)。他們是:伊尹、晁錯、婁望。

一、伊尹

伊尹像

伊尹,名摯,夏後皋八歲庚辰四月初八日生於空桑(今杞縣葛崗鎮西空桑村,又名伊尹村,“空桑夜雨”是古杞八大景之一),夏後癸三十七歲己卯,耕於有莘之野(今開封縣仇樓鎮莘口村,又名官莊),卒於商王沃丁戊子八祀(年),年百三十歲。沃丁帝以葬天子之禮葬摯於空桑(另說葬於亳)。伊尹是天下第一名臣賢相,商朝五代(成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元老,官拜右相,忠君愛民。他被天子封為“阿衡”(有資料說阿衡是伊尹的小名。也有書籍記載,阿衡是當時的丞相爵位這種說法應該比較可靠。宋真宗御碑裡的阿衡,可能是取後者之意。),被同僚稱為“大賢”,被庶民尊為“農神”“清官”,被軍事情報家稱為“諜聖",被醫學家稱為“湯液的創史人”,被飲食行業奉為“鼻祖”,被宋朝天子稱為“元聖”。伊尹曾佐湯滅夏,建立商朝,還曾抱著商代幼主太甲帝登基坐殿,執政當國,先後代理天子之權長達十七年之久,卻絲毫沒有篡位之心,他還能把一個無道的昏君—太甲帝,培育成一個有道的明君,這是我國曆朝歷代丞相所不及的。

就連被譽為智慧化身的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但從不敢與伊尹相比,他稱伊尹有“匡扶宇宙之才",還有被神化了的姜尚,在助武王伐紂王時,也曾效仿了伊尹助湯伐桀的戰略戰術。史稱老子、墨子、莊子、孔子、孟子等為“聖人”,但伊尹卻被史稱為“元聖人”。唐代詩聖杜甫、北宋宰相王安石、南宋詩人范成大,現代文壇巨匠郭沫若,新中國領袖毛澤東等,都有頌揚伊尹的詩句。伊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外交家、醫學家、情報家、烹飪家。他在商王朝政權的建立與鞏固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別是他的“寬民”政策,一直被炎黃子孫所傳頌,與今天倡導的和諧社會,一系列的“惠民”政策,也是一脈相承的。

伊尹是佐商滅夏、改朝換代,推動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的巨人,是促進社會發展,人類進步的歷史功臣。

二、晁錯

晁錯像

晁錯(公元前200年——前154年),享年46歲,河南禹州人,漢景帝劉啟的副丞相。

據《漢書》記載:漢景帝后元年間,朝綱紊亂,內憂外患,民不聊生,達官貴族拼命斂財,致使國庫空虛,軍費開支難以維持。漢景帝不知所措,晁錯諫言必須實行變法,方可挽救這種局面。景帝准奏,晁錯開始實施變法,搞“削藩之治”“清君側”,並作了《貴粟疏》一書,制定了一系列擴充軍餉,懲惡揚善,打富濟貧,嚴懲腐敗的變法政策。因他的變法損害了貴族的利益,觸怒了權貴重臣、皇親國戚,遭到了保守派勢力的堅決反對。漢景帝軟弱無能,又拿不定主意,不能作晁錯變法的堅強後盾,還想變法,還不敢得罪權貴們,導致變法失敗。權貴們在沒有請示天子批准的情況下,就拿晁錯問了極刑—五牛分屍,慘不忍睹。

雖說晁錯變法沒有成功,但也震驚了朝綱;雖說晁錯不是軍事家,但他在《貴粟疏》裡,大部分講的都是軍事方面的事情;雖說他的變法失敗了,但他要求變法,促進社會發展的進步思想卻流傳後世。據民間傳說:他死後被葬於雍丘城西20多里處(即今杞縣葛崗鎮晁村十字街中心,地勢略高),老百姓知道晁錯是個懲惡揚善、殺富濟貧的好官,死的冤屈,就自發地為他添墳、守墳,墳墓越添越大,後來成了高冢子(現在晁村十字街還很高呢),守墳的人越來越多,漸漸形成了一個村落,起初叫“晃錯村”,後因年深久遠所致,簡化為“晁村”了。

三、婁望

婁丞相,姓婁名望,字次子,東漢(25—220)雍丘人,少時頗聰穎,跟一個嚴氏學習《春秋》等。透過習文和師之教誨,品德非常高尚,為人忠厚正直,情操如無瑕之玉,常常周恤桑梓,在鄉里享有崇高的威望,堪稱德才兼備之人。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年中元年間,朝中趙節王栩,聽說雍丘有個叫婁望的人,品德高、名聲大,便派遣手下人帶著玉、帛等貴重禮物去請婁望出來為官,為朝廷做事,並拜婁望為師。婁望十分謙虛謹慎,婉言推辭,沒有接受。後原郡裡有個很有功德的官員叫曹永平,開始提拔婁望為侍中郎,越騎校尉。因婁望恪於職守又聰明能幹,業績做的很顯著,又被提升到省裡做官十六年,後升遷為大司農之職十八年,代理周澤為大常建,主事五年,又被提升為左轉太中大夫(即左丞相),後為左中郎將。對眾門生授業解惑不感到疲倦,世稱儒生之祖宗。眾位門生為他的德行所感動,為他歌功頌德、樹碑立傳的就有九千餘人。

婁望一生活了80歲,在漢和帝劉肇永元十三年間,卒於官邸,葬於雍丘城西20餘里處的空桑村(即今杞縣葛崗鎮東空桑村西頭,距西空桑村伊尹廟宇約一里許),眾位門生聚集在一起,到空桑為婁望送葬者多達數千人,儒家以此感到十分榮耀。

10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他為什麼被稱為千古第一政治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