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前後漢史,可以說前漢是讓外戚(王莽)給糟蹋沒了,後漢是讓宦官消耗掉了,前方將士浴血拼殺,功成名就後應該論功行賞,可閹豎當道不予行賞,反而坐罪,讓功臣心寒,後漢不亡豈非天意。
話說延熹四年皇甫規平定西羌叛亂後,皇甫規彈劾掉安定太守孫雋、屬國都尉李翕、督軍御史張稟、涼州刺史郭閎、漢陽太守趙熹等五人,都是朝中宦官的死黨,可以說這些貪官汙吏就是宦官的搖錢樹,皇甫規一併把他們擼職,是斷了宦官們的財路,宦官們焉能心爽?
回朝后皇甫規沒錢給他們上貨,耿直之士無餘錢,這些宦官在桓帝面前說皇甫規的壞話,說皇甫規給羌酋很多錢,羌眾實際上是假投降,桓帝看後沒有治皇甫規的罪,但也沒有獎賞他,僅任議郎官職。
中常侍徐璜、左悺見目的沒達到,屢次派人索賄,被皇甫規罵走,徐璜、左悺惱羞成怒,再提賄賂羌酋的事,本是子虛烏有,可能是秦檜的祖師爺,逼迫皇甫規到御史臺說明問題,皇甫規心中無鬼那裡也敢去,在堂上義正言辭批駁了汙衊之詞。
下堂後親朋好友都勸皇甫規要識時務,不要和權貴硬碰,硬碰沒好處,像李固、杜喬都吃過他們的虧!你要真沒錢大家給你對錢,賄賂賄賂這些權閹們就沒事了,如果信邪就不是皇甫規了,皇甫規決不答應。由此看宦官有多麼囂張,整個朝廷可以說是正氣不靈邪氣上升,徐璜等見一招不靈再換一招,說現在餘寇未滅,要追究皇甫規的瀆職罪,交廷尉治罪,御史臺一些官員畏懼閹豎,判皇甫規到左校署做勞役,多虧司空劉寵等三公求情,又有太學生張鳳等三百餘人上殿為皇甫規鳴冤,皇甫規才赦免回家。看看這是啥事?毛遂自薦為國拋頭顱撒熱血落個這下場。
馮緄的遭遇與皇甫規差不多,時值南中又有事變,盜賊嘯聚成團,攻略桂陽,艾縣賊響應,焚長沙、掠益陽,零陵、武陵蠻夷乘勢作亂,到四周諸縣擄掠百姓,御史中丞盛修奉旨平叛,結果被打敗,南郡太守李肅棄城逃跑,主薄胡爽攔馬苦勸:不能丟下百姓自個逃跑,守城有責。被叛軍嚇破膽的李肅哪管什麼守土有責,逃命要緊,立即將胡爽斬於馬下。
在此國家危難之際,太常馮緄被任命為車騎將軍領兵剿匪,馮緄吸取前車之鑑:沒有宦官參與,日後麻煩不斷。要宦官中常侍張敞監軍,監察軍費開資等情況,在陽光下作業,又邀請素有威望的武陵太守應豐聯袂平叛,幹事還有後顧之憂,如履薄冰,如此可見將士們出征時的啥心情!馮緄考慮的不可謂不周全,應該不會出事吧?智者千慮,宦官不饒。
到了長沙,派手下屬員進入叛匪大營,曉諭國家對聚眾造反的政策方針,眾賊於是解甲歸田做順民 ,打到武陵斬叛匪四千,其餘十萬悉數投降,荊州平定。馮緄有功被提拔為司隸校尉,馮緄看破紅塵,想回家種地,皇上不準,徐璜等宦官雁過拔毛,你馮緄提拔了,你不出點血能成嗎?於是向馮緄索賄,馮緄拒絕 ,和皇甫規一個劇目。
徐璜等和監軍張敞說:你這趟差事勞苦功高,馮緄又沒有變通一下從軍費中給你弄倆花花,立功是他的,受罪是你的,馮緄不是作逆嗎?一席話說的張敞怨氣爆表,本是一條戰壕的戰友,徐璜等和張敞一拍即合,誣稱馮緄剿匪期間帶著兩個美女作樂,褻瀆聖上,打到江陵還立碑歌功頌德,實為僭越,大逆不道,按律應下獄治罪。
關鍵時候有貴人相助,尚書黃傍說純是無稽之談,武陵太守應豐一同出征可作證,根本沒有此事,宦官徐璜等才閉嘴。又過了一年桂陽又有叛亂,太守陳豐將叛亂平息,徐璜等宦官又逮住機會,說馮緄平叛才一年,戰亂又起,朝廷花了那麼多銀子,不是白白浪費公帑嗎?應該向馮緄追責,這個帽子做成後馮緄就下課了。
常理是英雄流血不流淚,因果報應,有功就要給予一定社會地位,鼓舞士氣以利再戰,弘揚正能量,可宦官當政長使英雄淚滿襟,出力反要吃虧,這是歷史,沒法!常理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 ,所以我輩生出很多愛恨情仇,讀書人也唏噓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