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的帝國,從1721年開始橫跨歐亞大陸和北美,在大北方戰爭(Great Northern War)結束後,直到1917年2月革命後掌權的臨時政府宣佈成立共和國。俄羅斯帝國是歷史上第三大帝國,最大程度上橫跨歐洲、亞洲和北美三大洲,其規模僅次於英帝國和蒙古帝國,帝國持續了196年。
俄羅斯帝國的崛起與鄰國的衰落不約而同:瑞典帝國、波蘭-立陶宛聯邦、波斯和奧斯曼帝國。在1812-1814年間,它在挫敗拿破崙控制歐洲的野心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向西和南部擴張,成為有史以來最強大的歐洲帝國之一。
羅曼諾夫家族從1721年到1762年統治俄羅斯帝國。它的母系分支,父系德國後裔,霍爾斯坦-戈託普-羅曼諾夫家族,統治從1762年直到帝國的結束。
19世紀初,俄羅斯帝國北起北冰洋,南至黑海,西起波羅的海,東至阿拉斯加,東至美國加州北部。
1897年人口普查登記的人口有1.356億,是當時世界上第三大人口,僅次於清朝的中國和印度。就像所有的帝國一樣,它在經濟、種族、語言和宗教方面具有巨大的多樣性。幾個世紀以來,有許多持不同政見者發動了無數叛亂和暗殺行動。在19世紀,他們受到帝國秘密警察的密切監視,成千上萬的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
帝國經濟以農業為主,由俄國農民(被稱為農奴)經營的大莊園生產力低下,農奴在封建制度下被束縛在土地上。農奴於1861年獲得解放,但擁有土地的貴族階級繼續把持著政權。在外國投資鐵路和工廠的幫助下,經濟緩慢工業化。從10世紀到17世紀,這片土地由貴族階級波雅爾統治,隨後由皇帝統治。
沙皇伊凡三世(1462-1505)為後來的帝國奠定了基礎。他將國土面積擴大了兩倍,終結了金帳汗國的統治,翻修了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奠定了俄羅斯國家的基礎。
彼得大帝(1682-1725)打了無數的戰爭,把一個已經非常龐大的帝國擴張成了一個歐洲大國。他把首都從莫斯科搬到了以西方設計為特色的新樣板城市聖彼得堡。他領導了一場文化革命,用現代的、科學的、以歐洲為導向的、理性主義的體系取代了一些傳統主義和中世紀的社會和政治習俗。
凱瑟琳大帝(1762-1796年)統治了一個黃金時代。她透過征服、殖民和外交擴張國家,延續了彼得大帝(彼得一世)沿西歐路線的現代化政策。
亞歷山大二世(1855-1881)推行了許多改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861年兩千三百萬農奴的解放。他在東歐的政策包括保護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東正教徒。到1914年,這種聯絡導致俄羅斯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站在法國和英國一邊對抗德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
沙皇尼古拉斯二世(1868年5月18日-1918年7月17日)
俄國帝國作為一個絕對君主政體在正統、專制和民族意識形態上一直髮揮著作用,直到1905年革命,一個半立憲的君主政體建立。它執行在一戰期間差沙皇尼古拉斯二世被處決和皇室布林什維克在1918年被謀殺。他上臺後在1920年代革命和白軍的血腥的內戰,被迫流亡(或執行)的大部分貴族階級,和其他許多人壓抑,最終在1922年蘇聯的建立。
俄羅斯帝國的歷史
雖然在1721年簽訂《尼斯塔德條約》(Treaty of Nystad)之前,沙皇彼得一世並沒有正式宣佈帝國的成立,但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它起源於1478年俄羅斯的伊凡三世征服諾夫哥羅德(Veliky Novgorod)時。根據另一種觀點,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後使用的塔薩都姆(Tsardom)一詞,已經是一個當代俄羅斯詞,表示帝國。
俄羅斯帝國的擴張
俄羅斯的大部分擴張發生在17世紀,並在17世紀中期首次在太平洋殖民化、1654-1667年俄波戰爭(吞併了烏克蘭左岸)和征服西伯利亞等事件中達到高潮。波蘭在1790-1815年間分裂,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被俄羅斯統治。19世紀帝國的發展主要來自中亞、東亞和西伯利亞南部的領土擴張。到1795年,在瓜分波蘭之後,俄羅斯超過法國成為歐洲人口最多的國家。
1721年,彼得大帝正式將俄國沙皇改名為俄羅斯帝國,成為其第一位皇帝。他進行了全面的改革,並監督俄羅斯轉變為一個歐洲大國。
彼得一世(1672-1725)在將俄國引入歐洲國家體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雖然幅員遼闊,人口1400萬,但糧食產量落後於西部農業。幾乎所有的人都從事農業產業。只有一小部分人口居住在城鎮。在1723年之前,幾乎處於奴隸制地位的科霍普階級一直是俄羅斯的主要制度,彼德將家庭科霍普轉變為家庭農奴,從而將他們包括在人頭稅中。早在1679年,俄國的農奴就被正式轉為農奴。直到19世紀晚期,他們在很大程度上以封建的方式與土地聯絡在一起。
彼得的第一次軍事行動是針對奧斯曼土耳其人的。然後他的注意力轉向了北方。彼得仍然缺乏一個安全的北部海港,除了在白海的阿爾漢格爾港,那裡的港口每年有9個月被凍結。通往波羅的海的通道被瑞典封鎖,瑞典的領土從三面包圍了波羅的海。1699年,彼得雄心壯志地要建立一個“通往大海的視窗”,於是他與薩克森、波蘭-立陶宛聯邦以及丹麥秘密結盟,共同對抗瑞典,他們指揮了大北方戰爭。戰爭在1721年結束,筋疲力盡的瑞典請求與俄國和平。
1758-1781年的大北方戰爭
結果,彼得獲得了芬蘭灣南部和東部的四個省,確保了入海的通道。在那裡,他在涅瓦河上建立了俄羅斯的新首都聖彼得堡,以取代長期以來一直是俄羅斯文化中心的莫斯科。這次搬遷表明了他想在他的帝國中採用歐洲元素的意圖。許多政府和其他主要建築的設計都受到了義大利風格的影響。
1722年,他將自己作為第一位俄羅斯君主的抱負轉向增強俄羅斯在高加索和裡海的影響力,代價是削弱了薩法維德的波斯人。他使阿斯特拉罕成為對抗波斯的軍事中心,並在1722-1723年發動了第一次全面戰爭。
彼得根據當時最新的政治模式重組了他的政府,把俄羅斯塑造成一個專制國家。他用一個9人的參議院取代了舊的波雅爾杜馬(貴族委員會),實際上是國家的最高委員會。農村被劃分為新的省和區。彼得告訴參議院,他們的任務是收稅,在他執政期間,稅收增加了兩倍。與此同時,地方自治的所有痕跡都被清除。彼得繼續並加強了他的前任對所有貴族的國家服務的要求。
作為政府改革的一部分,東正教會被部分納入國家的行政結構,實際上使其成為國家的工具。彼得廢除了牧首制,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由政府官員領導的集體組織,聖會
彼得於1725年去世,留下了不穩定的繼承權。在他的遺孀凱瑟琳一世短暫的統治後,王位傳給了安娜皇后。她減緩了改革,並領導了一場成功的對抗奧斯曼帝國的戰爭。這導致了克里米亞汗國的嚴重削弱,它是奧斯曼帝國的附庸,也是俄羅斯的長期對手。
伊麗莎白(1709年12月18日- 1762年1月5日),1741年至1762年的俄羅斯女皇。
對波羅的海德國人在俄國政治中的統治地位的不滿導致彼得一世的女兒伊麗莎白登上俄國王位。伊麗莎白支援藝術、建築和科學(例如莫斯科大學的基金會)。但她並沒有實施重大的結構性改革。她的統治持續了近20年,也因她參與了“七年戰爭”而聞名。俄羅斯在軍事上取得了成功,但在政治上卻毫無成果
凱瑟琳大帝(1762-1796)
凱瑟琳女皇於1762年至1796年在位,她繼續了帝國的擴張和現代化。她認為自己是一個開明的專制主義者,在俄羅斯啟蒙運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葉卡捷琳娜大帝將俄國的政治控制擴大到波蘭-立陶宛聯邦。她的行動包括支援塔戈伊卡聯盟。但她的競選成本增加了壓迫性的社會制度的負擔,該制度要求農奴幾乎把所有時間都花在他們的主人的土地上勞動。
1773年,在葉卡捷琳娜將出售農奴從土地中分離出來合法化之後,發生了一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受名叫葉梅利安·普加喬夫的哥薩克的啟發,他們宣稱“絞死所有的地主!”叛軍威脅要在被無情鎮壓之前佔領莫斯科。凱瑟琳並沒有採用傳統的懲罰手段,比如把犯人關進監獄,而是下達了秘密指令,要求劊子手必須迅速執行死刑,並儘量減少痛苦,這是她將同情心引入法律的努力的一部分。她還下令對貴族達莉亞·尼古拉耶夫娜·薩爾提科娃(Darya Nikolayevna Saltykova)進行公開審判,罪名是拷打和謀殺農奴。這些同情的姿態使凱瑟琳在啟蒙運動時期得到了歐洲的積極關注。但革命和混亂的幽靈繼續困擾著她和她的繼任者。事實上,她的兒子保羅在他短暫的統治期間頒佈了一系列越來越不穩定的法令,直接針對法國文化的傳播,作為對革命的迴應。
葉卡捷琳娜成功地發動了對奧斯曼帝國的戰爭,並將俄羅斯南部邊界推進到黑海。然後,透過與奧地利和普魯士的統治者密謀,她在瓜分波蘭期間合併了波蘭-立陶宛聯邦的領土,將俄羅斯邊境向西推進至中歐。
俄羅斯與喬治亞的卡蒂利-卡赫蒂王國簽署了《喬治亞耶夫斯克條約》,以保護他們不受波斯宗主國的任何新的入侵。作為這個和她自己政治抱負的一部分,凱瑟琳在1796年波斯入侵東喬治亞後發動了一場新的對波斯的戰爭。勝利後,她建立了俄羅斯對其的統治,並驅逐了高加索地區新建立的游擊隊。到1796年凱瑟琳去世時,她的擴張主義政策已經使俄國發展成為歐洲的一個主要強國。1809年亞歷山大一世從虛弱的瑞典王國手中奪取了芬蘭,1812年奧斯曼帝國割讓了摩爾達維亞公國,奪取了比薩拉比。
俄羅斯帝國的國家預算
俄羅斯一直處於金融危機之中。收入從1724年的900萬盧布增加到1794年的4000萬盧布,而支出增長更快,在1794年達到了4900萬盧布。預算中46%用於軍事,20%用於政府經濟活動,12%用於行政管理,9%用於聖彼得堡的朝廷。赤字需要借款,主要是向阿姆斯特丹的銀行家借款,預算的百分之五用於償還債務。發行紙幣是為了支付昂貴的戰爭費用,從而導致通貨膨脹。由於鉅額開支,俄羅斯發展了一支龐大而裝備精良的軍隊,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官僚機構,以及一個可以與巴黎和倫敦相媲美的宮庭。但是政府的生活遠遠超過了它的收入,18世紀的俄羅斯仍然是一個“貧窮、落後、以農業為主、文盲為主的國家”
十九世紀上半葉的俄羅斯帝國
沙皇亞歷山大一世(1777年12月23日-1777年-1825年12月1日),1801年成為俄國皇帝,從1815年成為波蘭的第一任國王,從1809年成為芬蘭大公直到他去世。
1812年,法國皇帝拿破崙在與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發生爭執後,發動了對俄羅斯的入侵。這對法國來說是災難性的,因為他的軍隊在冬天被大量殲滅。雖然拿破崙的大軍到達了莫斯科,但俄國人的焦土戰略阻止了入侵者在這個國家謀生。在俄羅斯嚴冬,數千名法國士兵遭到農民游擊隊的伏擊和殺害。當拿破崙的軍隊撤退時,俄國軍隊追擊他們進入中歐和西歐,直到巴黎的城門。在俄國及其盟國打敗拿破崙後,亞歷山大被稱為“歐洲的救世主”。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上,他主持了歐洲地圖的重繪,最終使亞歷山大成為波蘭國會的君主。
儘管俄羅斯帝國擊敗了拿破崙統治下的法國,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扮演了主要的政治角色,但它保留的農奴制阻礙了經濟發展。隨著西歐經濟在工業革命期間加速增長,俄羅斯開始越來越落後,為帝國尋求作為一個大國發揮作用創造了新的弱點。這種地位掩蓋了政府的低效、人民的孤立以及經濟和社會的落後。拿破崙戰敗後,亞歷山大一世已經準備好討論憲法改革,但儘管引進了一些,卻沒有嘗試重大的改革。
尼古拉一世(1796年7月6日-1855年3月2日),1825年-1855年俄國皇帝、波蘭國王和芬蘭大公。
這位自由主義的沙皇被他的弟弟尼古拉一世(1825-1855)取代,尼古拉一世在他統治之初面臨著一場起義。這次起義的背景是拿破崙戰爭,當時一些受過良好教育的俄國軍官在軍事行動中游歷歐洲,他們在西歐的自由主義環境中受到了鼓勵,在回到專制的俄國後尋求改變。結果就是十二月黨人起義(1825年12月),這是一小部分自由派貴族和軍官的功勞,他們想讓尼古拉的弟弟成為立憲君主。但叛亂很容易就被鎮壓了,這導致尼古拉放棄了彼得大帝開始的現代化計劃,轉而擁護正統、專制和民族主義。
對起義的報復使“12月14日”成為後來革命運動長久懷念的一天。為了鎮壓進一步的叛亂,加強了審查,包括不斷監視學校和大學。教科書被政府嚴格管理。到處都安插了警察間諜。想要成為革命者的人被送到西伯利亞——在尼古拉一世的統治下,成千上萬的人被送到了那裡的卡託加。
自從彼得大帝的現代化計劃以來,俄羅斯的方向問題就一直備受關注。一些人喜歡模仿西歐,而另一些人則反對,並呼籲迴歸過去的傳統。後者是斯拉夫派所倡導的,他們蔑視“頹廢的”西方。斯拉夫派是官僚主義的反對者,他們更喜歡中世紀俄國的集體主義,而不是西方的個人主義。更極端的社會主義是由俄羅斯左翼激進分子如亞歷山大·赫爾岑,米哈伊爾·巴枯寧和彼得·克魯泡特金所闡述的。
俄羅斯帝國的外交政策
在俄羅斯軍隊解放聯盟(自1783年條約Georgievsk)喬治亞東部王國緊接著王朝的佔領(1802年)。俄-波斯(Russo-Persian)戰爭(1804-1813)他們與波斯控制權和整合在喬治亞問題上發生衝突,也參與了高加索戰爭反對白人伊斯蘭教長國。
1804-1813年與波斯的戰爭結束後,根據《古里斯坦條約》(Treaty of Gulistan),俄羅斯不可挽回地將現在的達吉斯坦、東喬治亞和亞塞拜然大部分地區割讓給了波斯。在西南方向,俄羅斯試圖以奧斯曼帝國為代價擴張,利用新近獲得的喬治亞作為高加索和安納托利亞前線的基地。
19世紀20年代後期是成功的軍事年代。儘管在俄-波斯戰爭的第一年失去了幾乎所有的合併領土,1826-1828,俄羅斯用高度優惠的條約結束了這場戰爭,包括現在的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土耳其的依哥迪爾省(Iğdır)。
在1828-1829和土耳其戰爭,俄羅斯入侵東北安納托利亞和佔領埃爾祖魯姆的戰略奧斯曼城鎮古姆斯羽根,充當保護者和救世主的希臘東正教人口,收到了來自該地區的廣泛支援希臘。短暫佔領之後,俄羅斯帝國軍隊撤回了喬治亞。
俄國沙皇在新佔領的波蘭領土上鎮壓了兩場起義:1830年11月起義和1863年1月起義。1863年,俄國的獨裁統治給了波蘭工匠和貴族們反抗的理由,他們攻擊國家的語言、宗教和文化核心價值觀。結果是一月起義,一場大規模的波蘭起義,被大規模的軍隊鎮壓了。法國、英國和奧地利試圖干預這場危機,但都失敗了。俄羅斯愛國媒體利用波蘭起義來統一俄羅斯民族,聲稱拯救波蘭和世界是俄羅斯天賜的使命。波蘭的懲罰是失去其獨特的政治和司法權利,學校和法院被俄羅斯化
十九世紀下半葉的俄羅斯帝國
在1854年至1855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俄國輸給了英國、法國和土耳其。這場戰爭主要在克里米亞半島進行,在克里米亞戰爭的一部分,歐蘭戰爭(Aland War)中,俄國在波羅的海輸了一小部分。俄國在打敗拿破崙的戰役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軍事上被認為是不可戰勝的,但在歐洲列強的聯合下,俄國在陸地和海洋上所遭受的挫折暴露了沙皇尼古拉政權的衰敗和軟弱。
1855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即位時,改革的願望廣泛存在。越來越多的人道主義運動抨擊農奴制效率低下。1859年,俄國有2300多萬農奴生活條件惡劣。亞歷山大二世決定從上層廢除農奴制,為地主提供充足的糧食,而不是等待以一種傷害地主的革命性方式從下層廢除農奴制。
1861年解放農奴的解放改革是19世紀俄羅斯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也是土地貴族權力壟斷終結的開端。
19世紀60年代的進一步改革包括社會經濟改革,以澄清俄羅斯政府在財產權及其保護領域的立場。解放運動給城市帶來了大量的免費勞動力,刺激了工業,中產階級的數量和影響也增加了。然而,被解放的農民並沒有得到他們的土地作為禮物,而是必須支付一種特殊的稅,相當於他們一生的政府,這反過來又為他們失去的土地向地主支付了慷慨的代價。在許多情況下,農民最終只能得到最少的土地。所有移交給農民的財產都歸米爾村集體所有,米爾村在農民之間分配土地,並監督各種財產。雖然廢除了農奴制(因為廢除農奴制是在對農民不利的條件下進行的),但革命的緊張局勢並沒有緩和,儘管亞歷山大二世意圖如此。革命者認為,剛剛獲得自由的農奴只是在工業革命開始時被賣作拿工資的奴隸,資產階級實際上已經取代了土地所有者
亞歷山大二世在1858年至1860年間從清朝中國手中獲得了外滿洲,並在1867年將俄屬美洲的最後一塊領土阿拉斯加賣給了美國。
19世紀70年代末,俄羅斯和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半島再次發生衝突。從1875年到1877年,巴爾幹危機不斷加劇,自16世紀以來一直被奧斯曼土耳其統治的斯拉夫民族開始反抗奧斯曼統治。這在俄羅斯被視為一種政治風險,因為俄羅斯同樣壓制了中亞和高加索地區的穆斯林。俄羅斯民族主義的觀點成為其支援將巴爾幹半島的基督徒從奧斯曼帝國統治下解放出來,並使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獨立的主要國內因素。
1877年初,俄羅斯代表塞爾維亞和俄羅斯志願軍介入了俄土戰爭(1877 - 78)。不到一年,俄國軍隊逼近伊斯坦布林,奧斯曼投降。俄國民族主義者的外交官和將軍們說服亞歷山大二世迫使奧斯曼帝國在1878年3月簽署聖斯特凡諾條約,建立了一個擴大的、獨立的、延伸到巴爾幹半島西南部的保加利亞。當英國威脅要根據《聖斯特凡諾條約》(Treaty of San Stefano)的條款宣戰時,筋疲力盡的俄羅斯做出了讓步。在1878年7月的柏林大會上,俄國同意建立一個較小的保加利亞,作為奧斯曼帝國內部的一個自治公國。結果,泛斯拉夫主義者留下了對奧匈帝國和德國的怨恨,因為它們沒有支援俄羅斯。對戰爭結果的失望刺激了革命的緊張局勢,並幫助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和黑山從奧斯曼帝國獲得獨立和加強自己的力量。
1877-1878年俄土戰爭的另一個對俄國有利的重要結果是從奧斯曼人手中獲得外高加索的巴圖姆、阿爾達汗和卡爾斯省,這些省被轉變為巴圖姆州和卡爾斯州的軍事管理區。取代穆斯林難民逃入新邊疆到奧斯曼帝國領土,俄羅斯當局解決大量的基督徒從卡爾斯州的種族多樣化的社群,特別是喬治亞高加索希臘人和亞美尼亞人,每個人都希望獲得保護和推進自己的地區野心的俄羅斯帝國。
亞歷山大三世
亞歷山大三世(1845年3月10日- 1894年11月1日),俄羅斯皇帝、波蘭國王和芬蘭大公。他是一個高度反動主義者,推翻了他父親亞歷山大二世的一些自由主義改革。在康斯坦丁·波別多諾斯切夫(1827-1907)的影響下,他反對任何限制他獨裁統治的改革。在他的統治期間,俄國沒有發生重大戰爭,因此,他被稱為“和平締造者”。
1881年,亞歷山大二世被一個虛無主義恐怖組織“Narodnaya Volya”暗殺。皇位傳給了亞歷山大三世(1881-1894),他是一個反動分子,復活了尼古拉一世的“正統、專制和民族主義”的信條。亞歷山大三世是一個忠誠的斯拉夫支持者,他相信,只有把自己從西歐的顛覆性影響中隔絕出來,俄羅斯才能從混亂中拯救出來。在他統治期間,俄羅斯宣佈法俄聯盟以遏制日益強大的德國,完成了對中亞的征服,並要求清政府提供重要的領土和商業讓步。
皇帝最有影響力的顧問是康斯坦丁·波別多諾斯切夫(Konstantin Pobedonostsev),他是亞歷山大三世和他兒子尼古拉(Nicholas)的導師,也是1880年至1895年聖會的檢察官。他教導他的帝國學生害怕言論和新聞自由,以及厭惡民主、憲法和議會制度。在波別多諾採夫的領導下,革命者受到迫害,俄羅斯化政策在整個帝國推行
俄羅斯帝國的外交政策
俄國向南方擴張的難度要小得多,包括征服突厥斯坦。然而,當俄羅斯威脅阿富汗,暗含對印度的威脅時,英國開始警覺起來,數十年的外交斡旋導致了所謂的“大博弈”。1907年,英俄協約國最終結束了這場戰爭。向廣袤的西伯利亞地區擴張緩慢而昂貴,但隨著1890年至1904年西伯利亞大鐵路的建設,這一切終於成為可能。這打開了東亞,俄羅斯的利益集中在蒙古、滿洲和韓國。中國太弱了,無法抵抗,越來越多地被拉入俄羅斯的勢力範圍。
日本強烈反對俄國的擴張,並在1904-1905年的戰爭中打敗了俄國。日本佔領了朝鮮半島,滿洲仍然是一個有爭議的地區。與此同時,法國在1871年後尋求盟國來對抗德國,於是在1894年結成了軍事同盟,向俄羅斯提供了大規模貸款,出售武器和軍艦,並提供了外交支援。在1907年阿富汗被非正式地分割後,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在反對德國和奧地利方面走得越來越近。他們組成了一個鬆散的三國協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核心作用。戰爭爆發時,奧匈帝國在德國的大力支援下,試圖鎮壓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而俄羅斯則支援塞爾維亞。每個國家都開始動員起來,柏林決定在其他國家準備開戰之前採取行動,首先向西入侵比利時和法國,然後向東入侵俄羅斯。
二十世紀早期的俄羅斯帝國
1894年,亞歷山大三世被他的兒子尼古拉二世(Nicholas II)繼承,尼古拉二世致力於保留他父親留給他的獨裁統治。尼古拉二世被證明是一個無能的統治者,最後他的王朝被革命推翻。工業革命開始對俄羅斯產生重大影響,但這個國家仍然是農村和貧窮的國家。工業資本家和貴族中的自由主義分子相信和平的社會改革和君主立憲制,形成了立憲民主黨。
1890年以後,經濟狀況穩步改善,這要歸功於甜菜等新作物,以及鐵路運輸的新途徑。考慮到出口和人口的增長,糧食總產量增加了。結果,在1914年之前的最後20年裡,俄羅斯農民的生活水平緩慢提高。最近一項針對新兵體型的研究表明,他們更大、更強壯。在1891-1893年和1905-1908年,黑土中部人口密集地區的貧困程度更高,出現了短暫的經濟衰退。
右派,貴族的反動分子強烈支援大地主,而大地主卻透過農民銀行慢慢地把土地賣給農民。十月黨是一股保守勢力,以許多地主和商人為根基。他們接受了土地改革,但堅持要求全額支付給業主。
俄國的資產階級民主。他們支援深遠的改革,希望地主階級逐漸消失,同時同意應該為他們的土地支付報酬。
左翼的社會主義革命者和社會民主黨人想要沒收土地所有者,不支付任何費用,但他們爭論是在農民之間分配土地,還是把土地歸地方集體所有。在左翼,社會主義革命黨(SRS)結合了納羅德尼克的傳統,提倡把土地分配給實際工作的人,農民。另一個激進組織是俄羅斯社會民主工黨,它是俄羅斯馬克思主義的倡導者。社會民主黨人和SRS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相信革命必須依靠城市工人,而不是農民。
1903年,在倫敦舉行的俄羅斯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該黨分裂為兩派:漸進主義的孟什維克派和更激進的布林什維克派。孟什維克黨認為,俄羅斯工人階級發展不夠,社會主義只有在一段時間的資產階級民主統治之後才能實現。因此,他們傾向於同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力量結盟。弗拉基米爾·列寧領導下的布林什維克支援組建一小部分職業革命家精英,服從嚴格的黨的紀律,充當無產階級的先鋒,以武力奪取政權。
日俄戰爭(1904-1905)的失敗是對沙皇政權的重大打擊,並進一步增加了動盪的可能性。1905年1月,喬治·加彭(Father Georgy Gapon)帶領一大群人來到聖彼得堡的冬宮,向沙皇請願,這一事件被稱為“血腥星期日”(Bloody Sunday)。當遊行隊伍到達皇宮時,士兵們向人群開槍,殺死了數百人。俄國民眾對大屠殺非常憤怒,宣佈舉行總罷工,要求建立一個民主共和國。這標誌著1905年革命的開始。蘇維埃(工人委員會)出現在大多數城市以指導革命活動。俄國癱瘓了,政府絕望了。
1905年10月,尼古拉斯不情願地發表了“十月宣言”,承認國家杜馬(立法機構)的成立必須立即進行。投票權得到了擴充套件,沒有杜馬的確認,任何法律都不能成為最終法律。中度組比較滿意。但社會黨拒絕接受這些讓步,認為這還不夠,並試圖組織新的罷工。到1905年底,改革者之間出現了分歧,沙皇的地位暫時得到了加強。
戰爭、革命和崩潰
沙皇尼古拉二世和他的臣民帶著熱情和愛國精神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並以保衛同為東正教信徒的塞爾維亞人作為主要的戰鬥口號。
1914年8月,俄軍入侵德國的東普魯士省,並佔領了奧地利控制的加利西亞省的很大一部分地區,以支援塞爾維亞及其盟友,法國和英國。
1914年9月,為了緩解法國的壓力,俄國人被迫停止了在加利西亞對奧匈帝國的成功進攻,轉而進攻德國控制的西里西亞。軍事行動的逆轉和平民人口的短缺很快使大部分人的生活陷入困境。德國對波羅的海的控制和德國-奧斯曼帝國對黑海的控制切斷了俄羅斯大部分的外國供應和潛在市場。
到1915年中期,戰爭的影響是士氣低落。食品和燃料供應不足,傷亡人數不斷增加,通貨膨脹也在加劇。低薪工廠工人罷工增多,有報道稱,希望改革土地所有權的農民感到不安。沙皇最終決定親自指揮軍隊,並搬到前線,讓他的妻子亞歷山德拉皇后(Empress Alexandra)掌管首都。她被一位名叫Grigori Rasputin(1869-1916)的僧侶迷住了。1916年底,沙皇被貴族集團暗殺,但這並不能恢復他失去的威望
沙皇制度在1917年的二月革命中被推翻。布林什維克宣佈“不兼併,不賠款”,並號召工人接受他們的政策,要求結束戰爭。
1917年3月3日,首都彼得格勒的一家工廠組織了一場罷工。不到一個星期,城裡幾乎所有的工人都閒著了,巷戰爆發了。拉賓諾維奇認為“1917年2月革命……源於戰前的政治和經濟不穩定、技術落後和基本的社會分裂,加上對戰爭的嚴重管理不善、持續的軍事失敗、國內經濟混亂和圍繞君主制的駭人聽聞的醜聞。斯溫說:“除了一個例外,1917年2月革命後成立的第一個政府是由自由黨人組成的。
隨著他的權威被摧毀,尼古拉斯於1917年3月2日退位。
1918年7月,羅曼諾夫家族被布林什維克處決。
俄羅斯帝國疆域
除芬蘭及其波蘭部分外,俄羅斯歐洲地區的行政邊界大致與東歐平原的自然邊界重合。在北部,它與北冰洋相接。新地地島、科爾古耶夫島和維加克島也屬於西伯利亞,但喀拉海是指西伯利亞。東帝國的亞洲地區,西伯利亞和吉爾吉斯草原,從這兩個分離的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裡海,行政邊界。然而,部分擴充套件到亞洲西伯利亞烏拉爾的斜率。它的南部是黑海和高加索,高加索被曼尼奇河窪地與黑海隔開,曼尼奇河窪地在後上新世將亞速海與裡海連線起來。西部邊界完全是傳統的:它從瓦朗格峽灣穿過科拉半島到波提尼亞灣。從那裡流入波羅的海南部的庫羅尼亞瀉湖,再從那裡流入多瑙河的入海口,向西繞了一大圈,擁抱了波蘭,將俄羅斯與普魯士、奧地利加利西亞和羅馬尼亞分開。
俄羅斯的一個特點是,除了北冰洋的冰封海岸,它幾乎沒有通往公海的自由出口。波希尼亞和芬蘭海灣的深深的凹痕被芬蘭人的領土所包圍,只有在後者海灣的最頂端,俄國人才在涅瓦河的河口建立了他們的首都,從而站穩了腳跟。里加灣和波羅的海也不屬於斯拉夫人居住的領土,而是波羅的海和芬蘭人以及日耳曼人居住的領土。黑海的東海岸屬於外高加索,是一條巨大的山脈將其與俄羅斯隔開。但即使這是一個內陸海,唯一的出口,博斯普魯斯海峽,在外國人手中。雖然裡海,一個巨大的淺湖,大部分是沙漠接壤,比俄羅斯和它的亞洲定居點作為與其他國家交往的通道,擁有更多的重要性。
俄羅斯帝國的地理位置
到19世紀末,帝國的面積約為2240萬平方公里,幾乎佔地球陸地面積的1 / 6,當時它在規模上的唯一對手是大英帝國。然而,在那個時候,大多數人口居住在歐洲的俄羅斯。100多個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俄羅斯帝國,俄羅斯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45%
俄羅斯帝國的領土發展
除了幾乎整個現代俄羅斯領土,1917年之前俄羅斯帝國包括大多數烏克蘭、白俄羅斯、比薩拉比亞、芬蘭大公國、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喬治亞、俄羅斯突厥斯坦的中亞國家、大部分的波羅的海個省,以及很大一部分的波蘭和阿達汗王國、阿爾溫特、埃格迪爾、卡爾斯和奧斯曼帝國的埃爾祖魯姆的東北部省份。
1742年至1867年,俄美公司將阿拉斯加作為殖民地管理。該公司還在夏威夷建立了殖民地,包括伊麗莎白堡(1817年),以及遠至北美南部的羅斯堡殖民地(1812年建立),位於舊金山以北的加州索諾瑪縣。羅斯堡和加州的俄羅斯河都是從俄羅斯定居者那裡得到名字的,他們直到1821年才被西班牙人宣稱為新西班牙的一部分的地區擁有主權。
瑞典在1808-1809年的芬蘭戰爭中戰敗,並於1809年9月17日簽署了《腓特烈沙姆條約》(Treaty of Fredrikshamn),瑞典的東半部(即後來的芬蘭)作為一個自治大公國併入俄羅斯帝國。沙皇最終透過芬蘭總督和由他任命的由當地人組成的參議院,以半立憲君主的身份統治芬蘭。然而,儘管他的芬蘭臣民開始認為大公國是一個國家,但皇帝從未明確承認芬蘭是一個獨立的憲法國家。
在1806-1812年俄土戰爭以及隨後的布加勒斯特條約(1812)之後,摩爾達維亞公國(奧斯曼帝國的附屬國)的東部地區,連同一些以前由奧斯曼帝國直接統治的地區,都被置於帝國的統治之下。這個地區(比薩拉比亞)是俄羅斯帝國在歐洲最後增加的領土之一。在維也納會議(1815年)上,俄國獲得了對波蘭的主權,它在名義上是一個與俄國個人聯合的自治王國。然而,這種自治權在1831年的起義後被削弱,最終在1867年被廢除。
聖彼得堡在19世紀的過程中,透過1804-13年和1826-28年的俄羅斯-波斯戰爭,以及隨後簽訂的古里斯坦和土庫曼條約,以及高加索戰爭(1817-1864年),逐漸擴大和鞏固了對高加索的控制,損害了波斯。
俄羅斯帝國在中亞擴大了其影響力和領土,特別是在19世紀後期,在1865年征服了俄羅斯突厥斯坦的大部分地區,並一直到1885年繼續擴大領土。
新發現的北極群島成為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因為俄羅斯探險家發現了它們。18世紀早期的新西伯利亞群島;北地群島(Severnaya Zemlya),最早在1913年繪製地圖並聲稱擁有主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羅斯短暫佔領了東普魯士的一小部分,然後是德國的一部分;奧地利加利西亞的一個重要部分;以及奧斯曼亞美尼亞的重要部分。雖然現代俄羅斯聯邦目前控制加里寧格勒州,包括東普魯士的北部,這與帝國在1914年佔領的地區不同,儘管有一些重疊:古塞夫(Gumbinnen)是俄羅斯最初勝利的地點。
俄羅斯帝國的領土
根據《組織法》第一條,俄羅斯帝國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國家。此外,第26條規定“波蘭王國和芬蘭大公國是俄羅斯帝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與芬蘭大公國的關係也由第二條規定,“芬蘭大公國,構成俄羅斯國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內部事務由以特別法律為基礎的特別條例管理”和1910年6月10日的法律。
在1744年至1867年間,帝國還控制了俄屬美國。除了這片土地,現在的阿拉斯加,俄羅斯帝國是一塊橫跨歐洲和亞洲的連片土地。在這一點上,它與當代的殖民帝國不同。其結果是,儘管英法殖民帝國在20世紀衰落,但俄羅斯帝國的很大一部分領土仍在一起,首先是在蘇聯境內,1991年之後是在規模更小的現在的俄羅斯聯邦境內。
此外,帝國有時控制租界,特別是關東租界和中國東部鐵路,這兩項都被大清承認,以及天津租界。看看這些治外法權時期日俄帝國的關係。
1815年,俄羅斯企業家謝弗博士前往考艾島,與夏威夷國王卡米哈米哈一世(King Kamehameha I)的附屬國、該島總督考穆阿利(Kaumualii)談判了一項保護條約,但俄羅斯沙皇拒絕批准該條約。夏威夷的東正教教堂和俄羅斯的伊麗莎白堡有著歷史淵源。
1889年,俄國冒險家尼古拉·伊萬諾維奇·阿契諾夫(Nikolay ivanovich Achinov)試圖在非洲建立俄國殖民地,薩加洛(Sagallo),也就是今天的吉布提(Djibouti)。然而,這一企圖激怒了法國人,他們派出兩艘炮艇攻擊殖民地。經過短暫的抵抗,殖民地投降了,俄國殖民者被驅逐到敖德薩。
俄羅斯帝國的政府
俄國帝國從成立之初到1905年革命,一直在沙皇專制制度下,由沙皇/皇帝作為絕對君主控制。1905年革命後,俄國發展了一種難以分類的新型政府。在1910年的《哥達年鑑》(Almanach de Gotha)中,俄羅斯被描述為“專制沙皇統治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這種矛盾表明了精確定義這種體系的難度,這種體系在俄國1905年10月之後建立,本質上是過渡性的,同時又是自成一體的。在此之前,俄羅斯的《基本法》將皇帝的權力描述為“專制和無限制的”。
1905年10月以後,當帝國的風格仍然是“所有俄羅斯人的皇帝和獨裁者”時,基本法律被刪除了“無限”一詞而重新塑造。雖然皇帝保留了許多他以前的特權,包括對所有立法的絕對否決權,但他同樣同意建立一個選舉產生的議會,沒有它的同意,俄羅斯就不能頒佈法律。這並不是說俄羅斯的政權已經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立憲政體,更不用說議會政體了。但是,“無限獨裁”已經讓位給了“自我限制的獨裁”。這種獨裁統治究竟是要永遠受到新的變化的限制,還是隻能由獨裁者繼續自行決定,成為國家衝突各方激烈爭論的主題。因此,暫時而言,俄羅斯的政府體制或許最好被定義為“專制君主統治下的有限君主制”。
保守主義是大多數俄羅斯領導人的主導意識形態,儘管有時會有一些改革活動。保守主義思想的結構是基於知識分子的反理性主義,基於俄國東正教的宗教信仰,基於農奴經營的土地的傳統主義,以及基於軍官團的軍國主義。在非理性方面,俄羅斯避開了以理性主義為主的歐洲啟蒙運動的全部力量,而更傾向於理想化民族國家的浪漫主義,這種浪漫主義反映了與眾不同的民族的信仰、價值觀和行為。明顯自由主義的“進步”概念被基於現代技術為既定體系服務的保守的現代化概念所取代。為獨裁服務而實現現代化的承諾嚇壞了社會主義知識分子亞歷山大·赫爾岑,他警告說俄羅斯將被“成吉思汗用電報統治”
俄羅斯帝國的皇帝:沙皇
彼得大帝在1721年改變了他的沙皇頭銜,他宣佈為整個俄羅斯的皇帝。雖然後來的統治者並沒有放棄這個新頭銜,但俄羅斯的統治者通常被稱為沙皇或沙皇,直到1917年2月革命廢除了帝國制度。
沙皇統治作為一個絕對的君主,只有兩個條限制他的權威(兩者都是為了保護現有系統):皇帝和他的配偶必須都屬於俄羅斯東正教;他必須遵守法律繼承(波林法)建立了保羅。除此之外,俄羅斯獨裁者的權力幾乎是無限的。
1905年10月17日,情況發生了變化。統治者自願限制自己的立法權,規定任何措施都必須得到杜馬的同意才能成為法律,杜馬是根據1906年4月28日頒佈的組織法建立的自由選舉的國民議會。然而,他保留了解散新成立的杜馬的權利,而且他不止一次地行使了這項權利。他還保留了對所有立法的絕對否決權,而且只有他才能發起對《組織法》本身的任何修改。他的部長們只對他負責,而不是對杜馬或任何其他權威機構負責,這些機構可以質疑但不能罷免他們。因此,儘管在1906年4月28日之後,沙皇的個人權力受到了限制,但仍然令人生畏。
俄羅斯帝國的皇家委員會
冬宮對面宮殿廣場上的建築物是陸軍總參謀部。今天,它是西部軍區/西部聯合戰略司令部的總部。
凱瑟琳宮,位於察斯科塞洛,是皇室的夏季住所。它是以1725年至1727年在位的凱瑟琳一世皇后的名字命名的。
根據1906年2月20日俄國修訂的基本法,帝國議會與杜馬合併,作為立法上院。從那時起,立法權由皇帝與兩院共同正常行使。帝國議會,或帝國議會,作為這一目的重組,由196名成員,其中98人由皇帝提名,而98人是選舉。同樣被提名的部長們是當然成員。選舉的成員:“黑色”神職人員3人、“白色”神職人員3人、企業貴族18人、科學院和大學6人、6的商會6人、工業委員會6人、 34政府在地方自治組織34人、非地方自治組織16人、波蘭6人。作為立法機構,理事會的權力與杜馬的權力相協調。然而,在實踐中,它很少發起立法。
俄羅斯帝國的國家杜馬和選舉制度
帝國的杜馬或帝國杜馬(Gosudarstvennaya Duma)組成了俄羅斯議會下院,由442名成員組成(自1907年6月2日的以來),透過極其複雜的程式選舉產生。為了確保絕大多數的富人(特別是地主階級)和俄羅斯人民的代表,對成員國進行了操縱,而犧牲了受制國的利益。帝國的每個省份,除了中亞以外,都有一定數量的成員。杜馬的成員是由選舉團選出的,而這些人又由三個階級選舉產生:地主,公民和農民。在這些集會中,最富有的業主親自出席,而較小的業主則由代表出席。根據應稅財富,城市人口被分為兩類,並選舉代表直接進入各省的學院。農民的代表是由區域劃分選出代表。工人受到特殊待遇,每個工業企業僱用50名工人或選舉一名或多名代表參加選舉團。
在學院內部,杜馬的投票是無記名投票,簡單多數獲勝。由於多數派由保守派組成(地主和城市代表),進步派幾乎沒有代表的機會,只有一個奇怪的規定:在學院所代表的五個階層中,每個政府至少要選一名成員。杜馬有激進的元素主要是由於所享有的獨特的特許經營七大城鎮——聖彼得堡、莫斯科、基輔、敖德薩、里加和波蘭華沙和羅茲(Łodź)。這些人直接選舉代表進入杜馬,雖然他們的選票被劃分(根據應稅財產),以賦予財富優勢,但每個人都選出相同數量的代表。
俄羅斯帝國的部長理事會
1905年,在部長總統的領導下成立了部長會議(蘇維埃部長會議),這是俄羅斯第一次出現總理。這個委員會由所有的部長和主要政府的首腦組成。各部的情況如下:
朝廷大臣
外交部;
戰爭部;
海軍部;
財政部;
商工部(成立於1905年);
內務部(包括警察、衛生、審查和新聞、郵電、外國宗教、統計);
農業和國有資產部;
交通運輸部;
司法部;
國家啟蒙部。
最神聖的宗教會議
參議院和議會總部-今天的俄羅斯聯邦憲法法院在聖彼得堡參議院廣場
最神聖的會議(成立於1721年)是俄羅斯東正教的最高管理機構。會議由一名代表皇帝的非神職檢察官主持,由莫斯科、聖彼得堡和基輔三個大都會、喬治亞大主教和一些輪流坐席的主教組成。
俄羅斯帝國的參議院
元老院(Pravitelstvuyushchi Senat,即指導或治理元老院)最初是在彼得一世政府改革期間建立的,由皇帝提名的成員組成。它的各種各樣的職能是由它所劃分的不同部門來執行的。這是最高上訴法院;一個審計辦公室,一個審判所有政治罪行的高等法院,其中一個系履行了先驅學院的職能。它對所有因帝國管理而產生的糾紛具有最高管轄權,特別是中央權力代表與選舉產生的地方自治機關之間的差異。最後,它頒佈了新的法律,這一職能在理論上賦予了它類似於美國最高法院的權力,可以拒絕不符合基本法律的措施。
俄羅斯帝國的行政區劃
為了管理,俄國被劃分為81個省(古伯尼亞斯),20個州和1個島州。俄羅斯帝國的附屬國和保護國包括布哈拉酋長國、希瓦汗國和1914年後的圖瓦(烏里安凱)。在這11個省中,有17個州和1個庫頁島屬於亞洲俄羅斯。其餘8個省在芬蘭,10個在波蘭。歐洲的俄國因此囊括了59個省和1個州(頓河的州)。州議會是在戰爭部的直接管轄之下。其餘各有一名總督和一名副總督,副總督主持行政會議。此外還有總督,通常被安置在幾個省份,擁有更廣泛的權力,通常包括在其管轄範圍內指揮部隊。
1906年,芬蘭、華沙、維爾納、基輔、莫斯科和里加都有總督。較大的城市(聖彼得堡、莫斯科、敖德薩、塞瓦斯托波爾、刻赤、尼古拉耶夫、羅斯托夫)都有獨立於各省的自己的行政系統。在這些地方,警察局長扮演著州長的角色。
俄羅斯帝國的司法系統
俄羅斯帝國的司法系統從19世紀中期開始存在,是由“沙皇解放者”亞歷山大二世根據1864年11月20日(Sudebny Ustav)的法令建立的。這一制度部分以英語為基礎,部分以法國模式為基礎,是建立在某些廣泛的原則之上的:司法和行政職能的分離;法官和法院的獨立性;審判和口頭程式的宣傳;法律面前各階級一律平等。
此外,透過採用陪審團制度和就法庭的一項命令而言,選舉法官也引入了民主因素。根據這些原則建立司法制度是對俄羅斯國家概念的一個重大改變,俄羅斯將司法工作置於行政權力的範圍之外,不再是一種專制主義。這一事實讓官僚機構尤其反感這種制度,在亞歷山大二世後期和亞歷山大三世統治期間,有一種零星的收回曾經給予的東西的做法。這是保留給第三屆杜馬,在1905年革命後,開始逆轉這一程序。
1864年法律建立的制度意義重大,因為它設立了兩個完全獨立的法庭,每個法庭都有自己的上訴法院,僅在參議院有聯絡,即最高上訴法院。第一類是以英國模式為基礎的,是由選舉產生的治安法官組成的法院,具有審理民事或刑事小案件的管轄權;第二種是基於法國模式,由被提名的法官組成的普通法庭,有或沒有陪審團來審理重要案件。
俄羅斯帝國的地方政府機構
在俄羅斯,除了中央政府的地方機構外,還有三種負有行政職能的地方選舉機構:
米爾和沃洛斯特的農民集會;
俄羅斯34個省的地方自治組織;
市杜馬。
市杜馬
自1870年以來,歐洲俄羅斯的市政當局就有了像地方自治組織那樣的機構。所有的房主、納稅的商人、工匠和工人都被登記在名單上,名單根據他們的評估財富由高到低排列。然後,總估值被分成三個相等的部分,代表三組人數非常不相等的選舉人,每一組選舉同等數量的代表到市杜馬。行政長官由選舉產生的市長和由杜馬選舉產生的幾名成員組成的上級成員掌握。然而,在亞歷山大三世的統治下,根據1892年和1894年頒佈的法律,市政杜馬和地方自治組織一樣隸屬於總督。1894年,西伯利亞的幾個城鎮被授予了市政機構,其權力受到更大的限制。1895年,高加索的一些城鎮被授予了市政機構。
波羅的海的省份
前瑞典人控制的波羅的海省(庫爾蘭、利沃尼亞和愛沙尼亞)在瑞典在大北方戰爭中戰敗後併入俄羅斯帝國。根據1721年的《尼斯塔德條約》(Treaty of Nystad),波羅的海的德國貴族保留了相當大的自治權力,並在教育、警察和地方司法行政方面享有許多特權。經過167年的德語管理和教育,法律於1888年和1889年宣佈,警察和莊園司法的權利從波羅的海的德國人的控制移交給中央政府官員。大約在同一時期,俄羅斯化程序在同樣的省份、所有行政部門、高等學校和更名為尤里耶夫的多爾帕特帝國大學進行。1893年,類似於純俄國政府的地方委員會,被引入了帝國的這一部分,負責管理農民事務。
俄羅斯帝國的經濟發展
1865年至1917年的俄羅斯(紅線)和美國股市
1912年俄帝國按地區劃分的礦業和重工業產值(佔國民產值的百分比)。
烏拉爾地區:黃金21%
南部地區
高加索
西伯利亞:黃金88.2%
波蘭王國
基礎建設
鐵路
1860年以後,鐵路網路的規劃和建設對俄羅斯的經濟、文化和日常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央政府和帝國精英們做出了大部分關鍵決定,但地方精英們提出了鐵路連線的要求。當地貴族、商人、企業家為促進地區利益,設想了由“地方”向“帝國”發展的未來。他們常常不得不與其他城市競爭。透過想象自己在鐵路網中的角色,他們明白了自己對帝國經濟的重要性。
19世紀80年代,俄羅斯軍隊在中亞修建了兩條主要鐵路。外高加索鐵路連線了黑海沿岸的巴圖姆市和裡海的石油中心巴庫。橫貫裡海的鐵路從裡海的克拉斯諾沃茨克開始,到達布哈拉、撒馬爾罕和塔什干。兩條線路都滿足了帝國的商業和戰略需求,並促進了移民。
俄羅斯帝國的宗教
俄國帝國的國教是東正教,皇帝不允許“自稱正統以外的任何信仰”(1906年第62條基本法律),被認為是“最高的後衛和監護人的教條的信仰和的門將是信仰的純潔和神聖的教堂內的所有良好的秩序”(第64條)。儘管他任命並廢除了所有高階教會任命,但他並沒有決定教義或教會教義的問題。的主要教會權威俄羅斯教堂,延長了整個帝國的領土管轄權,包括前王國卡特里-卡赫提(ex-Kingdom Kartli-Kakheti),是最神聖的宗教會議,聖議會的平民在檢察官的部長理事會與事實上的權力在宗教問題上。除了對猶太人和一些邊緣教派施加某些限制外,所有宗教都可以自由信奉。根據1905年出版的申報表,根據1897年的俄羅斯帝國人口普查,整個俄羅斯帝國不同宗教團體的信徒人數大致如下。
信教人數:61%
俄羅斯東正教:87123604 ,69.3%;
穆斯林:13,906,972 ,11.1%;
拉丁天主教徒:11,467,994 ,9.1%;
猶太人:5,215,805 ,4.2%;
路德教會: 3,572,653 ,2.8%;
老信徒:2204,596 ,1.8%;
亞美尼亞使徒:1,179,241 ,0.9%;
佛教徒和喇嘛:43,863, 0.4%;
其他非基督教宗教:285,321, 0.2%;
改革教:85,400 ,0.1%;
門諾派教徒:66,564 ,0.1%;
亞美尼亞天主教徒:38840 ,0.0%;
浸信會教徒:38,139 ,0.0%;
卡拉特猶太人:12894 ,0.0%;
聖公會:4,183 ,0.0%;
其他基督教:3952,0.0%;
俄羅斯東正教國家教會的領袖包括三個大都會(聖彼得堡,莫斯科,基輔),14個大主教和50個主教,所有從修道院(獨身)神職人員的等級。教區牧師必須在指定時結婚,但如果鰥夫不允許再婚;這一規定至今仍適用。
俄羅斯帝國的軍事
俄羅斯帝國的軍隊由俄羅斯帝國陸軍和俄羅斯帝國海軍組成。克里米亞戰爭(1853年至1856年)期間的糟糕表現引起了人們的深刻反思和改革建議。然而,俄羅斯軍隊在技術、訓練和組織方面遠遠落後於德國、法國,尤其是英國軍隊。
軍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表現不佳,成為動盪和革命活動的中心。二月革命事件和軍隊內部激烈的政治鬥爭促進了分裂,使之不可逆轉。
俄羅斯帝國的社會
俄國帝國主要是一個幅員遼闊的農村社會1913年80%的人民是農民。蘇聯歷史學家宣稱,19世紀的俄羅斯帝國以系統性危機為特徵,使工人和農民陷入貧困,並在20世紀初的革命中達到頂峰。俄羅斯學者最近的研究對這種解釋提出了質疑。米羅諾夫評估了19世紀後期改革的影響,特別是從1861年農奴解放、農業產出趨勢、各種生活指標和農民稅收等方面。他認為,他們帶來了社會福利方面可衡量的改善。更普遍的是,他發現俄羅斯人民的福祉在18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下降,但從18世紀末到1914年增長緩慢。
俄羅斯帝國的社會階層
俄國帝國的臣民被分為社會階層(階級),如貴族、神職人員、商人、哥薩克人和農民。高加索、韃靼斯坦、巴什基斯坦、西伯利亞和中亞等非俄羅斯民族地區的土著居民被正式登記為非斯拉夫,字面意思是“另一種血統的人”)。
大部分人,81.6%屬於農民騎士團,其他是貴族0.6%,神職人員0.1%,市民和商人佔9.3%,和軍人6.1%。8800多萬俄國人是農民其中一部分是以前的農奴(1858年為10447149名男性),其餘為“國家農民”(1858年為9194891名男性,不包括大天使省)和“領地農民”(同年為842740名男性)。
俄羅斯帝國的農奴制度
16世紀在俄羅斯發展起來的農奴制,並於1649年被寫入法律,於1861年廢除。
家僕或依附於私人服務的附屬物僅僅是自由的,而有土地的農民得到他們的房子和果園,以及耕地的分配。這些土地分配給了農村公社,米爾公社負責支付土地分配的稅金。對於這些分配,農民必須支付固定的租金,這些租金可以透過個人勞動來支付。農民可以在國王的幫助下贖回土地,這樣他們就免除了對地主的一切義務。國王支付給地主,而農民必須償還國王,長達49年,利息為6%對地主的經濟補償不是根據分配的價值計算的,而是作為對農奴被迫勞動損失的補償。許多地主想方設法減少農奴制下農民的土地分配,經常剝奪他們最需要的部分:房子周圍的牧場。其結果是迫使農民向他們以前的主人租地。
俄羅斯帝國的農民
從前的農奴變成了農民,加入了百萬農民的行列。是生活在成千上萬個小村莊和高度宗法制度中的農民。成千上萬的人搬到城市到工廠工作,但他們通常保留著與鄉村的聯絡。
在解放改革之後,四分之一的農民得到的分配量只有每名男性1.2公頃,一半不到3.4至4.6公頃,根據三田制,一個家庭維持生計所需的正常土地面積估計為11至17公頃。因此,土地必須向地主出租。贖回和土地稅的總價值通常達到了一般土地租賃費的185%到275%,更不用說徵募,教堂,道路,地方管理等方面的稅收,這些稅收主要來自農民。面積逐年增加,五分之一的居民離開了他們的房子,牛不見了。每年都有一半以上的成年男性(在一些地區,四分之三的男性和三分之一的女性)離開他們的家,到俄羅斯各地去尋找勞動力。在黑土地區的政府中,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許多農民接受“無償分配”,其數量約為正常分配的八分之一。
在科爾森,平均分配面積只有0.36公頃,對於分配面積為1.2至2.3公頃的農民要支付5至10盧布的贖回稅。國有制農民雖然比較富裕,但他們仍在大批移民。只有大草原各國政府的情況才比較有希望。在烏克蘭,分配屬於個人(米爾只存在於國有農民中),由於高額的贖回稅,情況並沒有好轉。在波蘭起義後,西部省份的土地價格較低,土地分配有所增加,總體情況較好。最後,在波羅的海諸省,幾乎所有的土地都屬於德國地主,他們要麼自己耕種土地,僱傭勞工,要麼把土地租給小農場。只有四分之一的農民是農民;其餘的僅僅是勞工。
俄羅斯帝國的地主
原農奴主的情況也不理想。由於習慣於使用強制勞動,他們不能適應新的條件。從國王那裡收到的數百萬盧布的贖回款在沒有任何真正或持久的農業改善的情況下被花掉了。森林被出售,唯一繁榮的地主是那些向農民徵收土地租金的地主,農民沒有土地就無法靠分得的土地生活。1861年至1892年間,貴族擁有的土地減少了30%,即從85萬平方公里減少到61萬平方公里。在接下來的四年裡,又出售了8577平方公里的土地。從那以後,土地出售的速度越來越快,直到1903年,近8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從他們手中流失。
另一方面,自1861年以來,特別是自1882年以來,農民土地銀行成立時讓進步,農民渴望購買土地,前者農奴,或者說他們的後代,從1883年到1904年,購買了約78900平方公里的前主人。
財富的增加,但隨著這一般質量的貧窮人民和特殊的機構米爾-富拉米德(mir-framed)社群的所有權的原則和佔領的土地的影響是不利於個人努力的生長。
然而,在1906年11月,尼古拉斯二世頒佈了一項臨時命令,允許農民成為解放時所獲得的土地的自由擁有者,所有的贖回費都被免除。這一措施在1908年12月21日第三屆杜馬透過的法案中得到認可,被認為對俄羅斯農村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政府努力確保更大的固定和永久的使用權,規定在有權分享的人之間,每兩次重新分配屬於一個米爾的土地必須至少12年的時間。1906年11月的法令規定,每個農民擁有的各種土地應合併為單一土地。然而,在政府的建議下,杜馬把這個問題留給了未來,作為一個只能逐漸實現的理想。
俄羅斯帝國的媒體
直到亞歷山大二世統治時期,審查制度仍然很嚴厲,但它從未消失。由於知識分子喜歡以文學雜誌作為出版渠道,報紙的出版內容受到了嚴格的限制。例如,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嘲笑聖彼得堡的一些報紙,例如《格勒斯報》和《列斯托克》,指責它們出版一些瑣事,透過沉迷於場面和歐洲流行文化,把讀者的注意力從當代俄羅斯緊迫的社會問題上轉移開。
俄羅斯帝國的教育
1800年,教育水平很低。男性農民的識字率在1%到12%之間,城市男性的識字率在20%到25%之間。婦女的識字率很低。貴族84%至87%、商人75%以上、工人和農民的文盲率最高。農奴是最不識字的。在每一個群體中,女性的受教育程度都遠低於男性。相比之下,在西歐,城市男性的識字率約為50%。東正教的等級制度對教育持懷疑態度,他們認為宗教不需要讀寫能力。農民不需要識字,而需要識字的人,如工匠、商人和專業人士,數量很少,直到1851年,只有8%的俄羅斯人居住在城市。
1801年亞歷山大一世即位,被廣泛歡迎為歐洲啟蒙運動的新自由思想打開了大門。許多改革被許諾,但在1820年他把注意力轉向外交事務和個人宗教而忽視改革問題之前,很少有實際實施。與西歐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整個帝國的官僚機構非常小,大約17000名政府官員,其中大多數居住在莫斯科或聖彼得堡。政府現代化需要更大的數量,但這反過來又需要一個能夠提供適當培訓的教育系統。俄羅斯缺乏這種能力,年輕人都去西歐接受大學教育。軍隊和教會都有自己的訓練計劃,只專注於他們的特殊需求。亞歷山大一世領導下最重要的成功改革是建立了全國教育體系。
1802年建立了教育部,全國劃分為六個教育區域。長期計劃是在每個地區設立一所大學,在每個主要城市設立一所中學,高階小學,併為最大數量的學生設立每兩個教區設立一所教區學校。到1825年,國民政府開辦了6所大學、48所國立中學和337所改良小學。
高素質的教師從法國流亡而來,他們逃離了法國大革命。流亡的耶穌教士建立了精英寄宿學校,直到1815年他們的命令被驅逐。在最高水平上,在喀山、哈爾科夫、聖彼得堡、維爾納和多爾帕特建立了德國模式的大學,而相對年輕的莫斯科帝國大學也得到了擴充套件。
高等教育只保留給少數精英,到1825年,大學只有幾百名學生,中學有5500名學生。沒有對女孩開放的學校。大多數富裕家庭仍然依靠私人教師。
沙皇尼古拉一世是一個反動分子,他想要壓制外國思想,尤其是那些他嘲笑為“偽知識”的思想。儘管如此,他的教育部長謝爾蓋·烏瓦洛夫(Sergey Uvarov)在大學層面為受到反動教會官員懷疑的教員們提供了更多的學術自由。他提高了學術水平,改善了設施,把錄取的大門開得更大了一些。尼古拉斯一直容忍烏瓦洛夫的成就直到1848年,然後又推翻了他的創新。在這個世紀餘下的時間裡,國家政府繼續把重點放在大學上,而一般忽略了初等和中等教育的需求。
到1900年,全國共有大學生1.7萬人,專業技術學院在校生3萬多人。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這些學生是一股政治力量,通常站在示威和騷亂的最前沿。帝國的大多數高等教育機構使用俄語,而一些使用其他語言,但經歷了俄羅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