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1950年6月25日,人民軍越過三八線對南韓發起統一戰爭。不幸的是,這場本該是北韓人民內部的統一戰爭迅速演變為大國博弈的角鬥場。戰爭起因自然是出自北韓人民統一國家的迫切願望,同時也是斯大林為蘇聯謀求利益的一項戰略舉措。

值得注意的是,斯大林一直以來並不支援北韓謀求統一的願望,蘇聯滿足於北韓半島保持現狀。根本的原因自然是蘇聯在戰略重心在歐洲。可是在1950年1月30日,斯大林突然親自致電給什特科夫(時任蘇聯駐朝大使),告訴他:“我理解北韓同志的不滿,但應該理解,想對南北韓採取如此重大的舉措,是需要有充分準備的。這件事必須組織好,不能冒太大的風險。如果想同我談此事,那麼,我隨時準備接見他並同他會談。請把此事轉告他並且告訴他,在這件事上我準備幫助他。”[1]

斯大林之所以改變之前的態度,轉為支援對韓戰爭,沈志華認為斯大林的主要考量在於:

一、毛主席正在蘇聯與蘇方談判《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在斯大林致電給什特科夫的同日,蘇聯已被迫接受中國關於旅順、大連和長春鐵路的草案。這樣一來使得蘇聯在遠東失去了雅爾塔條約所獲得的全部好處。

斯大林突然轉為支援戰爭,是因為斯大林迫切需要給蘇聯找到新的不凍港,這也是俄國在遠東地區幾百年來訴求。而北韓南部的釜山、仁川等港口可以代替旅順、大連的作用。

二、美國明確表示南韓不在其太平洋防線範圍內,蘇聯和北韓都相信了此點,並做出了美國不會干涉的樂觀判斷。

但是這個兩點似乎並不正確。

道理非常簡單,如果蘇聯真的想得到北韓半島南部的不凍港,那麼其外交官就會全力在成功湖阻止美國,而不是長期缺席並拒絕參加安理會會議,實際上為美國使用“聯合國”名義干涉開啟綠燈。

只要美國干涉,北韓的戰敗只是時間問題,只是一個月還是兩個月的問題。斯大林不可能不考慮美國干涉的可能性,哪怕斯大林樂觀估計美國不干涉,也勢必有應對美國干涉的預案。這是因為美國雖然宣稱北韓半島不在其防線內,但蘇聯獲得北韓半島全部控制權,將對美國防線中核心要點日本產生極其嚴重威脅,美國不可能坐視不理。

而事實上,在面對美國干涉時,斯大林似乎除了發脾氣之外沒有任何應對手段,也沒有相應預案。沒有預案,沒有手段,其實正是斯大林原本的預案。

我們來分析這場戰爭可能導致的結果。

一、人民軍獲得勝利,那麼蘇聯將獲得北韓半島的不凍港。

二、美國干涉。

1、北韓頂住了美國反攻。那麼蘇聯僅用一個代理人就吸引了直接對手美國,自然大佔便宜。

2、北韓戰敗,中國不出兵。蘇聯的空軍及地面防空部隊可以名正言順的進入中國東北地區。

3、中國不出兵。戰爭有進一步擴大到東北地區的危險,按照盟約,蘇聯陸軍可以名正言順的大規模進入東北地區。

4、中國出兵。蘇聯空軍和地面防空部隊一樣可以名正言順進入東北地區。

可見,無論北韓戰敗後情況往哪個方向發展,蘇聯都有藉口以幫助中國為名保持它在東北地區的軍事存在,通過這種方式重新拿回《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中失去的利益。

三、中國出兵。

1、獲得勝利。蘇聯還是拿到北韓半島上的不凍港。

2、遭到失敗。蘇聯還是得到上述第二條中利益。

3、形成僵持。美國的力量將被長期牽扯在北韓半島。

綜上所述,無論戰爭的情況向哪個方向發展,蘇聯都將獲得利益。

歸納如下,蘇聯可能獲得的利益有:1、獲得北韓半島不凍港;2、維持在中國東北地區的利益;3、深化與中國的捆綁關係,加強中國對蘇聯的依附,使中國成為其在遠東地區的馬前卒;4、在歐洲趨於守勢的情況下,以迂為直,將美國的力量誘騙至亞洲,以獲得總體戰略的均勢。

這是一個試圖同時削弱美國和中國,強化蘇聯利益的極高明謀略。在這個謀略中無論美國、中國或者北韓,都只是斯大林手中的棋子。

作為最頂尖的戰略家,斯大林的計劃幾乎完美無缺。按照斯大林的設想,無論美國或中國如何應對,蘇聯都將是最後的贏家。

斯大林的計謀能取得什麼樣的效果取決於美國或中國如何 “配合”。如果美國堅持1950年1月12日艾奇遜公開聲稱的太平洋防線,北韓半島將在斯大林意願下獲得統一。蘇聯將獲取該地區的全部利益。

然而不成熟的美國做出了過激的反應,將臺灣問題與北韓內戰掛鉤,直接派出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武力干涉中國內政。這個舉動嚴重影響了中美之間的互信,早在1949年12月23日,美國國務院發表宣告稱:“臺灣從歷史和地理上看,是中國的一部分”,“(對美國而言)臺灣沒有特別的軍事重要性”。

1950年1月5日,美國時任總統杜魯門進一步闡明了美國的對臺政策:“美國對福摩薩(臺灣)或中國其他領土從無掠奪野心。現在美國無意在福摩薩獲得特別權力或建設軍事設施,美國也不擬用武裝力量干涉現在的局勢,美國政府不會尋求捲入中國的內部衝突,同樣,美國政府將不會提供軍事援助或顧問給福摩薩的中國軍隊。”

這些宣告的基礎上,美國突然把臺灣問題與北韓內戰掛鉤,這不僅僅是一種違背承諾,更是公然直接與中國為敵。所以,從那個時候起,美國成為中國的敵人至今。這並不是中國一定要把美國視為敵人,而是美國首先把中國視為敵國。

這個舉動充分說明了當時美國人的傲慢和對中國的輕視。在缺乏強大海空軍的情況下,中國被迫擱淺了解放臺灣的計劃。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美國派出了第七艦隊,中國被迫停止對臺軍事行動,並不意味著中美兩國之間沒有迴旋餘地。美國的行為雖然嚴重影響了中美關係,甚至可以說是致命影響。但是這一行動本身對中國的威脅程度並不算非常嚴重。

另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如前所述,充分表明了美國對新中國的輕視。用另一句話來表述,美國不認為中國是棋盤上的棋手,而認為中國是棋盤上的棋子。對臺灣的侵略只是美國對蘇聯進攻的一種反應,在這個反應裡,中國應有的地位沒有得到美國的重視。這也為後來的戰爭埋下了伏筆。

隨著美國全面介入北韓戰爭,北韓人民軍很快就遭到了慘敗。在美國的強勢面前,斯大林表現出了一定的“軟弱”。在得知美國國會批准美國全面介入北韓戰爭後,斯大林一面督促北韓加快戰爭程序[2],另一面卻明確指示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不得參加安理會會議”,給美國干涉北韓開啟方便之門[3]。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研究歷史問題,不能僅僅通過一份史料得出片面的結論。蘇聯代表故意缺席聯合國安理會確實是蘇聯試圖把美國引誘到亞洲的鐵證。但是並不能根據此點得出單一的結論,因為斯大林的計謀考慮到了方方面面諸多的可能性,將美國拖入泥潭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對於斯大林的“軟弱”,美國再次誤判。

隨著北韓人民軍的慘敗,得意忘形的美國犯下了在這場戰爭中最大的戰略錯誤。在仁川登陸前的9月9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定稿了第81/1號檔案,直接提出美軍越過三八線,消滅北北韓軍隊。並在9月11日由杜魯門簽署生效[4]。9月27日,經杜魯門批准,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向麥克阿瑟發出指令:向三八線以北地區實施軍事行動[5]。

越過了三八線試圖武力統一北韓半島。這種情況自然是中國絕對不能接受的。但是中國面臨著兩難的處境,斯大林試圖“禍水東引”,把北韓戰爭的爛攤子丟給中國;而美國狂妄的北進又真真切切、實實在在嚴重威脅中國安全。這個情況和第七艦隊侵略臺灣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言語的。

中國必須做出抉擇。

一般人面對這種情況的心理就像現在很多的中國人一樣,認為中國出兵是在給斯大林火中取粟,是上了斯大林的當。

斯大林的招數確實非常高明,中國不出兵,美國進逼鴨綠江,嚴重威脅中國東北這個重工業基地(當時的重工業一半以上在東北,而其中一半又在東北南部)。美國航空兵可以輕易摧毀這些工廠和基地(實際上僅1950年8月27日至10月23日,美軍航空兵就入侵我東北12次之多),在這樣的嚴重威脅下,急需進行建設的中國將無法安穩。

勢必產生三個效果,一、需要藉助蘇聯的防空力量,蘇聯獲得進駐原沙俄勢力範圍的藉口。二、中國勢必進一步倒向蘇聯。三、削弱中國,使得新中國和東歐一樣,成為蘇聯的衛星國。

如果中國出兵,那麼斯大林的如意算盤就是讓中國代替蘇聯去和美國兵戎相見,在牽制中美的同時,還能獲得上述利益。

而這對新中國來說,這是一個很大很大的難題。

中國必須找出一個解決辦法,既不讓美國威脅中國家安全,又不能讓蘇聯牽著鼻子走。可是在斯大林完美的佈局面前,似乎沒有任何辦法。

但是毛主席從中看出了不一樣的東西,這一仗不是替蘇聯火中取粟,而是保家衛國,更是打出一個與蘇美平等的地位的契機。只有打這一仗,美國才會知道中國的決心,蘇聯才會知道中國的力量。這將標誌著中國不再是國外列強可以隨意撥弄的玩物,而是一個獨立自主的中國。毛主席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從來堅持中國要走獨立自主的道路,但是獨立自主是打出來的,不是外國施捨的。不打,在蘇美眼裡,新中國依然是那個半殖民地的舊中國,依然只是他們眼裡的棋子。

解決的辦法就是,既要堅決出兵但要爭取同美國展開談判。早在10月3日周恩來總理與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會談時,周總理就指出:北韓戰爭應該區域性化。[6]毛澤東主席更是直截了當的指出:“將國防線由鴨綠江推進到德川、寧遠及其以南的線,而這是很有把握的和很有利益的。”毛主席10月23日發給彭德懷的電報中明確指示:“如此就有迫使美國與我進行外交談判之可能。”

這就是針對斯大林的佈局和美國的進逼,中國提出的解決辦法。出兵,但要控制戰爭區域性化,力爭讓美國談判。

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用了將近三年時間,終於迫使美國第一次在沒有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戰後,美國改變了之前視中國為蘇聯衛星國的觀點,真正把中國作為一個對手進行圍堵。而斯大林費盡心機想要保住的遠東利益不但沒有保住,反而讓蘇聯完全改變看法,打消了試圖削弱中國控制中國的念頭,而是真正作為一個平等的盟國,開啟了全面援華的中蘇蜜月期,實心實意幫助新中國渡過最初的建設時期。鴉片戰爭的100多年後,中國第一次迴歸了本來的歷史地位,一個東方大國。

對內,這場戰爭不但沒有如美國和蔣介石所願拖垮新中國,反而讓新中國這個新生政權在內憂外困的局面下迅速凝聚了全國人民、海外華人的人心,輕鬆渡過了一個新政權將要面對的諸多困難。人們在志願軍擊敗美軍的過程中重新獲得了缺失百年之久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緊緊團結在新中國的旗下。

這就是中國出兵的根本原因和抗美援朝的最偉大意義。彭德懷元帥那句話為毛主席的決策做出了最好的註腳:“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所以我從來不說抗美援朝是立國之戰,這是中國重新崛起之戰,重新迴歸於世界大國之林。

被美國人視為對手,這也是一種榮幸。這是蘇聯才能享有的待遇。不打,美國人根本不會正眼看我們一眼,當時周總理再三警告不得越過三八線,美國人置若罔聞。[7]

打了以後的1962年,周總理只是輕描淡寫說了一句:美國如果越過17度線,中國就會出兵。美國人老老實實,不敢越雷池一步。

這個就是大國地位。而這一切來自於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

下面我們用500萬字的篇幅全景回顧,中國是如何在斯大林和美國的雙重壓力下,逆轉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成為這場戰爭的最後贏家。

抗美援朝戰爭!

[1] 1950年1月30日,斯大林致什特科夫電。

[2] 1950年7月1日,斯大林給什特科夫發報要求其催促北韓人民軍繼續進攻。斯大林致什特科夫電。

[3] 1950年6月26日,美國在一個餐會中告訴蘇聯代表,27日安理會還要開會,希望蘇聯參會,被當場拒絕。1950年6月27日,美國在蘇聯缺席的情況下,操縱安理會通過了武裝干涉北韓的提案。同日,美駐蘇大使求見蘇聯外長,未能見到。29日,在聯合國祕書長賴伊將決議通知蘇聯後,蘇聯終於做出公開宣告。

據時任蘇聯第一副外長葛羅米柯回憶:斯大林看了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從聯合國發回的報告後打電話給葛羅米柯:“你認為在目前的情況下,應該下達什麼指示?”葛羅米柯說:“馬立克應該使用否決權,阻止通過這類決議。”斯大林卻說:“我認為蘇聯代表不應該參加安理會會議。”葛羅米柯提醒道:“如果我們的代表不出席會議,安理會就可能通過任何決議,直到打著聯合國的旗號從其他國家派遣軍隊到南北韓去。”但是,40分鐘後,斯大林還是口述了一項指示:蘇聯拒絕赴會。《永誌不忘——葛羅米柯回憶錄》第261頁。

[4] 《美國對外關係》1950年,第七卷,北韓,第707頁。

[5] 《北韓戰爭中的美國陸軍:戰爭爆發前後》第195-196頁。

[6] 《周恩來軍事文選》第四卷,第92頁。

[7] 僅1950年8月27日,美軍航空兵5批13架次侵略我領空狂轟亂掃,殺傷24人,擊毀各類火車5輛,卡車2輛。其後又多次侵犯我領空轟炸掃射,周總理向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提出嚴重抗議,並要求聯合國制裁。美國和聯合國裝作沒聽到,態度極其傲慢。

9月27日,聶榮臻代總參謀長通過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傳話:“一旦戰爭起來了,我們除了抵擋之外,是別無途徑的。”美國國務院花了幾分鐘就一致認為認為中國是虛張聲勢進行恐嚇。

10月3日凌晨,在得知美軍已越過三八線後,周總理再次約見潘尼迦明確指出:“美軍正在企圖越過三八線,以擴大戰爭,我們要管。”美國再次認為是恐嚇而不屑一顧。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曹操五大錯,錯睡一人,錯放一人,錯留一人,錯殺一人,錯信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