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王莽(前45年12月12日—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委粟裡(今邯鄲市大名縣北沙窩廟村)人,西漢權臣。

西漢末年,在漢哀帝早亡、皇權旁落的情況下,王莽乘機竊取大權。公元8年,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佈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改到手抽筋,感覺好嗨油,感覺人生已經到達了高潮,在統治末期,終於成功造成了天下大亂。

公元23年(新莽地皇四年),更始軍攻入長安,王莽死於亂軍之中,新朝滅亡。

王莽共在位15年,卒年69歲,新朝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短命朝代之一。

王莽先生是怎樣一步步成功上位,到達人生巔峰的?

“王莽改制”改了哪些東西,招致了幾乎所有人的反對?

我們該如何評價王莽,要吸取哪些教訓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1

要了解王莽這個短暫的王朝,我們首先要站在宏觀歷史的角度,來談一談西漢、東漢、季漢(蜀漢)。

這個時期,上天是如何安排的呢?

在“千年王國”沒有形成之前,在地球沒有形成統一的聯邦之前。每一個國家、每一個王朝都有周期,由弱至強,由興轉衰,概不能外。

古代的歷史,則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王朝的興替,伴隨著的就是災難、戰爭、殺戮。

宇宙的規律,是有陰有陽,有弱有強,有盛有衰,有善也有惡,人類就是在這個的環境中,不斷砥礪、成長,最後得到磨練之後,昇華。

我們要知道,戰爭的作用也不全是負面。經歷了大亂之後,人心穩定,人們就會無比的渴望和平;而和平的時間長了之後,社會的風氣就會變得奢靡、浮誇。

人都是攀比的,同樣是人,為何別人能腰纏萬貫、揮金如土,能醉酒笙歌、通宵達旦,而你卻整日勞作、身心俱疲,卻勉強溫飽?

和平的時間長了,人的正義就會喪失,人與人之間,就會互相比較、奢靡之風四起,所以,很多人都會不惜一切代價,殘害他人、坑害他人為自己謀利。

這樣墮落是非常快的,長此以往,社會的道德水準會直線下滑,如果道德水平下降到零界點,好了,那麼人類面臨的是空前的大災難,上天(上帝)會決定,銷燬所有的人類。人生是一個考場,我們都是在考試。用現在話說,就是,不用考試了,全都不及格。

為了這個目的,必須要有靜有動,有善有惡,這樣才能生生不息、迴圈往復,我們的星球也才充滿了無限的生機。

為了這個目的,歷朝歷代的王朝中,都有許許多多的政治家、修行人,先知等等,來不斷的指引迷途中的人們。

我們以前論述過,秦朝的國祚是非常薄的,“戰國七雄”由哪個國家統一,其他國家的都會不服氣。秦朝的德相對於其他六國更加厚重,因為春秋戰國是戰亂時期,“戰亂無義戰”殺戮太多,道德上總是有所虧欠的。而漢朝則由一位平民出身的人建立,也不是六國後裔,更加有利於社會早日安定統一。

政治上:西漢採用“三公九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別掌管政務、軍事和監察,極大集中了權力,有利於國家的統一,提高行政效率;因為,選官採取察舉制、“徵召”制,推舉社會的優秀人才,為國效力。

軍事上:漢武帝時期,開疆拓土、四處征戰,吞併衛滿朝鮮、收復南越、降服西南夷、遠征大宛,開拓了北抵陰山、西逾蔥嶺、南包交趾、東並朝鮮的遼闊疆域,奠定了漢地的範圍。極大拓闊了中國的領土面積,西漢極盛時期疆域東並朝鮮、南據交趾、西逾蔥嶺、北抵大漠,國土面積達609萬平方公里。

“犯我大漢,雖遠必誅”,中國人被稱為“漢人”,時至今日,中國人還把漢唐時期,稱為中國古代郡縣制的巔峰時期。

經濟上:隨著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商業也繁榮起來了。據《史記》記載,西漢時期全國已形成了若干經濟區域,每個區域都有大的都會。關中區域膏壤千里,最為富饒。

“太倉有不食之粟,都內有朽貫之錢”。

“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經過文景之治的治理,西漢國勢蒸蒸日上。

中國人,已幾乎富得流油,生活甜似蜜,生活美滋滋。

文化上:造福世人,為世人謀福利,最重要的兩個領域就是政治和文化。西漢的文化上,漢代的先知、學者們可以說是兢兢業業,成績斐然。隨著董仲舒等大儒們持續不懈的努力,漢朝的中國人終於重新確立了正確的信仰。“天人感應”學說是非常與時俱進的,終於成功的把中國人從懸崖邊拉了回來。自此以後,信仰“上天”、信仰“老天爺”,中國人才終於恢復了夏商周時期的淳樸,終於影響中國至今。

沒有這些大儒們含辛茹苦、苦口婆心的教育,漢朝的文化也不會如此繁榮;沒有這些大儒們夙興夜寐、孜孜不倦的教育,漢朝也不會如此熠熠生輝。

因此,漢朝——這個德純厚重的王朝,持續了四百多年。

煌煌大漢生光輝,熠熠華夏物寶華!

而持續四百多年,這個時候的社會風氣已經糜爛,不經歷大亂,社會的正義感就不會被激發,任憑儒士先知苦口婆心的勸說,實際上都已無濟於事。

這個時候,只有苦難能消除人的業力。

所以,兩漢時期之後,就是三國、東晉西晉、南北朝,中國四分五裂,生靈塗炭。

2

好了,明白了宏觀的大背景,我們今天要談的,就是繁榮富庶、熠熠生輝,璀璨光華的兩漢之間的一個小插曲——王莽改制。

有人說,王莽是漢高祖劉邦“斬蛇起義”時候的那一條大白蛇,數百年後,輾轉再次降世,禍亂大漢。

實際上,劉邦“斬蛇起義”的傳說,是太史公司馬遷胡編亂造出來的。

《史記‧高祖本紀》中載:

高祖被酒,夜徑澤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願還。」

高祖醉,曰:「壯士行,何畏!」

乃前,拔劍擊斬蛇。蛇遂分為兩,徑開。行數里,醉,因臥。後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人問何哭,嫗曰:「人殺吾子,故哭之。」人曰:「嫗子何為見殺?」嫗曰:「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為赤帝子斬之,故哭。」人乃以嫗為不誠,欲告之,嫗因忽不見。

後人至,高祖覺。後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獨喜,自負。

太史公不是修行人,是沒有宿命通,也不知道歷史的前因後果,所以,信口胡咧也可以理解。

我們以前說過,我們每個人都是上天的子女,我們每個人的靈魂都來自上帝,我們每個人都有天神血統,我們更不是由猴子變的!

上天的子女太多太多,數以億億計,不可計量。地球人就有60億,宇宙中的星球更是多如恆河之沙,不可計量。

上天對每一個子女都關愛有加,關心備至。為了防止我們丟失,為了防止我們走散,為了幫助我們,上天會派許許多多已經長大的、懂事的子女,來幫助我們、指引我們、啟發我們。幫助迷途的人類,有兩種方法:

一是思想上,上天派下了許多的聖人先知,比如釋迦牟尼佛、耶穌、孔子、老子、穆聖等等,從思想讓人迴歸;

二是生活上,光有思想的指引怎麼能夠?生活也要過好,所以,上天又派下許許多多的政治家,獎善懲惡、在政治制度上造福世人。

所以,古語有云,“聖人為之君,聖人為之師”,聖人既可以做君王,也能做老師。

指引世人的中最著名的、最優秀的就是四大真龍天子,他們分別是——祖龍、白龍、西龍、黑龍。

我們每個人也都經歷輪迴:

修的好,以後就能成為天人;

修的一般,喝一碗迷魂湯,下輩子接著修;

修的不好,搗亂、幹壞事就下地獄,監獄改造。

雖然現在到了一個朝代末年,正值生靈塗炭之時,我們彷彿是在誇本朝的開國之君,甚至有歌功頌德之嫌,但還是要實話實說。

劉邦是白龍降世,是四大真龍天子之一,怎麼會是“赤帝”之子呢?

所以,可以斷定,司馬遷是通過當地的傳說,加上了一些自己的想象,並不為準。諸如此類的錯誤,在《史記》是隨處可見。

時機不到,許多理論是不能透露的,透露了很多人也聽不懂,只能結合當時的環境,因循施教,循循善誘,才能真正的造福。

所以,古人不知道“真龍天子”的傳說,幾十年前,這些內容也不允許我們這些普通人知道。

那麼,王莽是不是蟒蛇精下凡?

這種人物是草頭天子,重要性不是那麼大。所以,具體有什麼來歷,還沒有專門介紹。不過,即使不是摩睺羅伽(大蟒蛇)轉世,應該也是亂星降世。

什麼是亂星、災星、煞星?

一般王朝興替之時,都會有許多煞星、亂星、災星降臨。

比如,秦末趙高就是一個亂星降世,後來被邪魔附體,變得非常壞。不把一個王朝搞垮、不害人,他不高興。

再比如,秦末的項羽,就是天上煞星降世,伴隨白龍左右,“東南有王者之氣”,這個王者之氣就是指的白龍——劉邦。

再比如,在“細菌病毒是怎麼來的”中我們知道,崇禎皇帝就是災星降世。崇禎帝不但志大才疏,而且剛愎自用,雖想力挽狂瀾於大廈將傾,他卻不知道自己為大明帶來的只有連綿不斷的災禍。

除了這些還有鵝毛飛箭(某國的常委元老就是),是註定要倒黴、註定不得善終的。

今天的王莽先生,可能是位“亂星”降世,為了給光武帝——劉秀搭橋鋪路。

我們來看一下,王莽先生的VCR。

3

外戚出身

王莽原籍濟南郡東平陵,漢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幼年時父親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王莽孝母尊嫂,生活儉樸,飽讀詩書,結士,聲名遠播。

王莽對其身居大司馬之位的伯父王鳳極為恭順,王鳳臨終時囑咐王政君照顧王莽。

漢成帝時,西漢陽朔三年(前22年),王莽初任黃門郎,後升為射聲校尉。王莽禮賢下士,清廉儉樸,常把自己的俸祿分給門客和窮人,甚至賣掉自己車馬接濟窮人,深受眾人愛戴。其叔父王商,甚至上書願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讓給王莽。永始元年(前16年)封新都侯、騎都尉及光祿大夫侍中。綏和元年(前8年)繼他的三位伯、叔之後出任大司馬,時年38歲。

翌年,漢成帝去世。漢哀帝繼位後傅太后、丁太后及其外戚得勢,王莽免官,隱居新野。其間他的二子王獲殺死家奴,王莽逼其自殺,得到世人好評。

篡漢立新

元壽元年(前2年)其回京城居住。元壽二年(前1年)漢哀帝去世,並未留下子嗣,由太皇太后王政君掌管傳國玉璽,王莽任大司馬,兼管軍事令及禁軍,立漢平帝,得到朝野的擁戴。

元始元年(1年)王莽在推辭再三之後接受了“安漢公”的爵位,將俸祿轉封兩萬多人。元始三年(3年)王莽的女兒成了皇后。

元始四年(4年)加號宰衡,位在諸侯王公之上。大力宣揚禮樂教化,得到儒生的擁戴,被加九錫。

元始五年(5年),王莽毒死漢平帝,立年僅兩歲的孺子嬰為皇太子,太皇太后王氏命王莽代天子朝政,稱“假皇帝”或“攝皇帝”。從居攝二年(6年)翟義起兵反對王莽,有人開始不斷借各種名目對王莽勸進。

初始元年十一月戊辰(9年1月10日),王莽正式稱帝,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封孺子嬰為定安公。是為始建國元年。

可惜,這個“新”朝,一點也不新,王莽反而是一位瘋狂的復古主義者。

王莽先生把“長安”改名為“常安”,並莊嚴的宣佈,“新朝成立了!”

王莽改制

他當上皇帝后,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新政,屢次改變幣制,更改官制與官名,以王田製為名恢復“井田制”,把鹽、鐵、酒、幣制、五均賒貸及山林川澤收歸國有,不停恢復西周時代的周禮模式。

“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屬,皆不得買賣”。

實際上,王莽的很多政策是不合實情的,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不斷挑起天下各貴族和平民的不滿。措施不合時宜,所以措施如王田制推行四年,便令民怨沸騰。

新朝速亡

天鳳四年(17年)各地民軍紛起,有赤眉及綠林大規模的反抗。地皇四年(23年)王莽在南郊舉行哭天大典。同年,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在混亂中為商人杜吳所殺(王莽終年68歲),並被校尉公賓就斬其首,懸於宛市(今宛市鎮)之中,新朝滅亡。

從一位萬眾矚目、眾望所歸的“民選”皇帝,到跌入谷底,王莽終於結束他短暫的皇帝生涯。

王莽究竟幹了啥,導致了民怨沸騰,變亂四起?

4

周禮改制的主要內容

1)“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買賣,用恢復井田制的辦法來解決土地問題。

2)改奴婢為“私屬”,亦不得買賣。

3)實行“五均六官”,即在國都長安及五大城市設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賒貸及管理物價,徵收商稅,由政府經營鹽、鐵、酒、鑄錢和徵收山澤稅。

4)改革幣制。

5)改革中央機構,繁體貨泉橫列拆開即“白水真人”調整郡、縣劃分,改易官名、地名

6)改變少數民族族名和首領的封號。

王莽年輕時候就聲名在外,當上了大司馬,做了皇帝,不能說一點為天下蒼生謀福利的心懷也沒有。

只是說,西漢末年,一個王朝已經到了潰爛的時期,這個時候貧富差距懸殊極大,民怨沸騰、如湯如鑊,隨時都可能爆發。如果要想徹底改革,一定要要因勢利導。

西漢時期外戚一直是一個禍患,皇帝年幼,太后只能依靠孃家人,最後導致一個個外戚把持大權,把年幼的皇帝架空,隱隱凌駕於天子之上。

而王莽是外戚中的佼佼者,是既得利益者。

當有一天,王莽的上臺有利於他們的時候,他們就拼命支援,別人吃肉,他們跟著喝湯;

而一旦王莽的改制,不利於這些外戚的時候,他們就會聯合起來反對。

這些大士族、官宦世家,和我們現在一樣,他們被看做是當時的“上流社會”、“社會精英”。

實際上,他們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是披著人皮、吃人不吐骨頭的禽獸。

“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

有網文總結到:

“周禮改制”,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王莽改制期間出臺的一些政策違背了客觀規律。

如“王田制”,將全國土地收歸國有,並按井田制重新分配。雖然著意於立即消除土地兼併,初意未始不善,但這一政策違背了當時土地私有制的發展規律,這就註定了它的失敗。結果,既沒有能力兌現無田者可按標準受田的承諾,又危及官僚大地主的特權利益。再如“幣制改革”,恢復已被歷史淘汰的原始貨幣,直接違反貨幣發展規律,徒增貨幣流通的障礙。

其次,改革過急過速,容易採取一些過頭的政策措施而損害大多數人的利益,致使改革失去社會基礎。 如王莽將奴婢改為“私屬”,並禁止奴婢買賣,本意是要制止奴婢數量的擴大,解決社會上日益嚴重的奴婢問題。但這項措施也遭到了上自蓄奴之家,下至失地之民的反對,因為禁止奴婢買賣,既觸犯了官僚、豪富的利益,又使失去土地而無路可走的農民斷絕了一條賣身為奴的生路。

“可憐窮家女,賣身做俾奴!”

第三,王莽還採取行政手段,對不恰當的改革措施強制推行,引起普遍不滿。

比如,王莽是一個狂熱的復古主義者,一心想恢復周制,所以,不管合適不適合,改起來一點也不含糊。

改地名也改得“應經”喜歡改地名。

據《漢書·王莽傳》記載,在王莽對全國州一級政區進行調整之前,王莽說道(翻譯後):

“我聽說古時的聖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們都是根據山川的走勢,民俗的變化來劃定州界的。照我看來,現在漢地十三州的規劃就不行,不論是州名還是州界,都沒有根據古時的經典書籍來辦。《堯典》原來設十二州,後又定為九州。如今漢地幅員遼闊,州牧行部之間的距離,遠的有三萬多里,只設九州根本管理不過來。

依我看來,應該根據古經所說劃定十二州的地名與邊界,以示正統。”

比如,他先把“交趾”改名為“交州”,這是為了應《書經·堯典》裡“宅南交”的典故。

然後,又嫌“涼州”這名字不夠古意,於是改為《尚書·禹貢》裡提到的古稱“雍州”。

王莽最天馬行空改地名的舉動之一,可能就是把豫州的南陽、河內、潁川、弘農、河東、滎陽等6郡,分別改成前隊、後隊、左隊、右隊、兆隊、祈隊,合稱為豫州六隊(即“隧”字,意思是順遂)。

真是順遂無比,“666”…

據統計,和西漢末年對比,“新莽時期”八成的郡和將近一半的縣都改了名字。

西漢在河西走廊設有張掖、武威、酒泉、敦煌四郡,王莽不知出於什麼心理,非要把武威改叫張掖。

可是四郡裡原本就有張掖郡啊,那怎麼辦?

王莽的解決方案是:張掖也改,就叫設屏—設立屏藩,抵禦外敵,改成了叫“設屏”。

酒泉和敦煌,這兩郡分別改名為“輔平”和“敦德”。

王莽特別迷信,看見不吉利的字就不高興。只因為他看著不順眼,就順口改了好多地名。

比如“無錫”,地名很有來歷。王莽覺得不好“無”不好,然後“無錫”就改名叫有錫了…

王莽不喜歡“無”字,特別喜歡“符”字,“桃符”聽著吉利。所以,好多地名都改叫“符”了,比如,沛郡改叫“吾符”,“定陶”改叫“迎符”……

至於“符離”,這個“離”字不吉利,大筆一揮,改成了“符合”。

有了這個經驗,越發熟練了:

“谷遠”縣改成了“谷近”;

“於離”縣改成了“於合”;

“東昏”縣改成了“東明”;

東平國國中有個“無鹽”亭,因此改成了“有鹽”郡;

“亢父”這個“亢”字讓王莽覺得不孝順,改成了順父……

富昌郡有個地方叫“曲周”,改成了“直周”;“曲梁”改為“直梁”;“常山”郡的“曲逆”改名“順平”;還有“曲平”改“端平”,“曲陽”改“從陽”……

幷州有個地方叫做“圜陰”,“圜”字有環繞轉動之意,和“圓”意思一樣,此地硬被改名叫“方陰”。

地名裡一旦有陰陽二字,人們對它的地理方位就能猜個大差不差。但王莽對這些地名很敏感,能改的全改了:

“華陰”縣改成了“華壇”,“淮陰”縣改成了“嘉信”。

王莽的改名規律變幻莫測,誰也搞不清楚,有權就任性。

雒(洛)陽,他不改陽字,把“雒”字一刪,改叫“宣陽”;

“襄陽”的“陽”字也保留下來,反而“襄”字沒了,成了“相陽”;

可“范陽”硬是被改成了“順陰”,“遼陽”成了遼陰”,“泥陽”改成了“泥陰”……

與此同時,王莽為抵禦外敵殫精竭慮,特別是在精神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比如“天水”郡,他改名叫做“填戎”。

“填”字同“鎮”,意思是鎮壓“戎狄”,邊境一圈的郡縣改了個遍,“薊縣”改叫“伐戎”,“北地郡”改叫“威戎”,“隴西郡”改成“厭戎郡”——“厭”字也是壓制之意。

“戎”被罵了個狗血淋頭,“狄”也沒逃過去。

“雁門”郡改叫“填狄”,“北地”郡改叫“厭狄”,“白狼”改名叫了“仇狄”。

“胡”字也未倖免。“武要”改成了“厭胡”,“平邑”改成了“平胡”。

連國際鄰居,也難以倖免。

王莽曾派人去攻打高句麗,回頭一想,“高”字你也配?立刻給改名叫“下句麗”。

老對手匈奴單于,也被改成“降奴單于”。

有地方一年之內改了五次地名,連新的公章都來不及刻,官府行文釋出告,不得不在地名後加括號,說這是原來漢朝的某某地方,連王莽發詔書都不得不加旁註“故漢……”,否則沒人看得懂。

憑王莽的這股作勁兒,終於把國家帶入了水深火熱之中…..

在王莽推行新政時,屢有旱、蝗、瘟疫、黃河決口改道等災害出現,“改制”不僅沒能緩和社會矛盾,反而造成了天下劇烈動盪,國庫也耗費殆盡,無法撥款賑災,造成了民眾生存難以為繼。

公元17年(於天鳳四年)全國發生蝗災、旱災,饑荒時各地農民紛起,其中形成了赤眉軍和綠林軍兩大軍事勢力。

公元23年(新莽地皇四年),綠林軍軍攻入長安,王莽死於亂軍之中,新朝滅亡。

最後

人類的歷史是一部改朝換代史,同樣也是一部平民與既得利益的鬥爭史,也是一部上天派下的神靈轉拯救平民百姓的歷史。

政治是一門高超的藝術,需要極高的見識、悟性,光會察言觀色還是不夠的,成為最高領袖後,還必須要有清晰的認知。

自己知道,要虛心請教;

自己不知道,更要虛心請教。

這樣兢兢業業、謹小慎微、如履薄冰,才有可能不出錯,否則,一旦出錯,就是飛來橫禍、身首異處。

觀王莽的政治舉措、政策,實際上,這些政策是不合理的,得罪了上下所有的群體。

總的來說,王莽先生是有些志大才疏,所以,他的崇古、他的改制,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時光荏苒,歲月中流下了太多的故事,如今的我們,能夠前後對比,知道得失、學到教訓。

時代在前進,原子彈一出現,二戰立刻終止;網際網路一出現,人類已註定即將實現XX,完成統一,實現“千年王國”。

身處這個時代的我們,如果“哀之而不鑑之”,如果仍然逆流而動,那麼,恐怕將來的“後人”恐怕又要“復哀後人”了!

13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乾隆超級喜歡傅恆這個小舅子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