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69年9月16日,發生了一件撼動大清帝國的小事——一個太監被殺了,之所以說是小事,是因為作為伺候皇帝飲食起居的服務人員,其被殺再正常不過了,但之所以能撼動大清帝國,是因為他背後的主子很不一般,不是別人,正是權傾朝野的慈禧太后,而他便是大太監安德海。
熟悉慈禧的人都知道,慈禧這人除了對權力極其感興趣外,貌似對太監也是“情有獨鍾”,聞名遐邇的大太監李蓮英便是在慈禧一手扶持下牛氣哄哄的。實際在李蓮英之前,慈禧寵愛的太監便是這位安德海。安德海之所以得寵,一是很會溜鬚奉承,很討慈禧歡心,每當慈禧靜坐時,安德海便嘴抹了蜜一樣地說道:“太后您真像那南海功德無量的觀音菩薩,救苦救難、功德無量”,此時不論慈禧心情如何,都會眉開眼笑。
另一便是聰明伶俐、立過大功,當慈禧準備發動辛酉政變時,為了拉攏恭親王奕訢,但又要防備肅順耳目,便讓安德海充當“牽線人”進行跑腿,在北京和熱河兩地間傳遞情報。毫無疑問,安德海出色地完成了這個任務。
政變成功後,慈禧更加將其視為心腹,並將其官階提升至六品藍翎,出任總管大太監。有了慈禧撐腰,安德海便開始得意忘形,目中無人,不僅一般的朝廷大臣不放在眼裡,就連恭親王奕訢、同治帝、慈安太后這些重量級人物也多有得罪,致使他們對安德海怨恨不已。得罪了這麼多重量級人物,按理說安德海死一百次也不為過,但是因為慈禧在背後撐腰,安德海便放浪形骸,毫無顧忌。
1869年,安德海那年26歲左右,雖然在宮中他權勢熏天,幾乎可以橫著走,但“位極人臣”的他還是有很大缺憾:年輕人愛玩,在宮中煩悶無聊已久,便按捺不住那顆躁動的心,想出去見識外面的花花世界,但清朝開國對太監便立有祖制:“非經差遣,不準擅出皇城”。
貪玩的安德海便請示了自己的主子慈禧太后,聲稱目的是為了去富庶的江南為皇帝採選龍袍以及婚禮必備之物。慈禧寵愛心切,便也許可了。安德海還算機靈,又去請示了同治帝,得到的答覆是“皇帝不管這事”。“手續齊全”的安德海於是帶著隨從三十餘人,興沖沖、浩浩蕩蕩出宮南下玩去了。
在宮裡都能橫著走的安德海,出去之後自然更是要怒耍威風,極盡拉風之能事:先是僱太平船兩艘,小船數只,豎“奉旨欽差採辦龍袍”的大旗,一路招搖南下。另外,安德海還命人掛起一面“日月旗”,值得一提的是:日月圖案旁是一隻三足鳥,這是何意呢?原來按遠古神話,三足鳥的主人為西王母,外出則專為西王母採食,如此說來,安德海是在昭示自己是慈禧太后的心腹,在“奉旨辦差”呢。
既然是“奉旨辦差”,那自然就要高調一點,不能給皇家丟了臉面,至少安德海是這麼想的。因此當行至途中正值安德海生日之時,安德海便拿出一件龍衣陳列在椅子上,他所帶的男女對龍衣下拜,然後為他祝壽,好不熱鬧。當時船停在運河中央,兩岸百姓觀者甚眾,如此高調不知收斂,深諳處世之道之人必會說道:小安子,禍不久矣。
果然,在行至山東境內,便被山東巡撫丁寶楨以違反“太監不得出宮”祖製為由拿下,隨後便被處斬。對於這段歷史,《清史稿·丁寶楨傳》中前前後後只有寥寥數句:
八年秋,乘樓船緣運河南下,旗繒殊異,稱有密遣。所過招納權賄,無敢發者。至泰安,寶楨先已入告,使騎捕而守之。安德海猶大言,謂:“汝輩自速辜耳!”傳送濟南,寶楨曰:“宦豎私自出宮,非制。且大臣未聞有命,必詐無疑。”奏上,遂正法。
雖然《清史稿》對此段歷史記錄甚寥,多有迴避,但安德海如此大排場、高規格刷存在感,身首異處是遲早的事。另外據丁寶楨的好友,曾國藩的心腹幕僚薛福成《庸庵文續編》中的《書太監安德海伏法事》一文可知:丁寶楨與恭親王奕訢關係相當不錯,而且丁寶楨事先獲悉安德海置辦龍袍,必經山東一事。也即意味著:丁寶楨在安德海來山東之前便已獲悉其行程安排。
由前可知:安德海得罪了恭親王奕訢,故對安德海的擒拿,恭親王奕訢很可能對丁寶楨多有授意。於是在安德海進入山東德州後,丁寶楨一方面令山東官員嚴密監視,另一方面修出奏摺,快馬加鞭上呈北京,而此奏摺送達的不是慈禧,而是安德海得罪的慈安太后,慈安給出的意見是“立命誅之”,可謂不留一絲情面。如此說來,安德海之前得罪之重量級人物,此時都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此丁寶楨方能提前籌備,“快、準、狠”地一舉逮捕並處決安德海。
安德海的死,何人受益呢?別說,數量還真不少。
1,恭親王奕訢
恭親王奕訢原本跟慈禧是一個戰壕的戰友,政變勝利後便進入軍機處,受封“議政王”,但自古權力不是用來分享的,很快慈禧和恭親王奕訢便有了矛盾,而事主忠心的安德海便在慈禧面前煽風點火、搬弄是非,致使1865年慈禧摘掉了恭親王奕訢“議政王”的帽子。安德海死了,少了一個人說他的壞話,自己的政治前途乃至生命便有了保證。
2,慈安太后
事主忠心的安德海能對昔日的戰友開刀,自然也不會輕易放過慈禧的另一對手——慈安太后。雖然慈安太后的表態使得辛酉政變得以成功,兩位太后共同垂簾聽政使得朝政清明,但還是那句話:自古權力就不是用來分享的,因此渴求大權獨攬的慈禧太后私下裡對慈安恨之入骨,而極具煽風點火之能事的安德海也給慈安製造了不少麻煩,慈安毫不憐惜的“立命誅之”,可見對其的仇恨一點不比恭親王奕訢少。現在安德海死了,自己的麻煩便也能少些了。
3,同治帝
雖然慈禧與同治帝是母子關係,但實際二人並無太多感情,主要緣由便是權力。慈禧控權太狠,而同治帝渴求權力獨立,於是慈禧便命心腹安德海密切監視同治帝。安德海事主心切,當真將同治帝當成囚犯一樣對待,一有異動便密告慈禧,害得同治帝捱了不少打。因此同治帝經常在宮中捏小泥人,並用刀惡狠狠地砍掉小泥人的頭,嘴裡還說:“殺小安子”。因此當安德海被殺訊息傳至北京,同治帝說了八個字:“爾曹如此,該殺之至”。
4,丁寶楨
雖然丁寶楨是安德海之死的直接“凶手”,也是擺在明面上的全域性“操盤手”,按理說,慈禧太后應對其恨之入骨,但事實正好相反。聽聞心腹太監安德海被誅,慈禧太后不僅沒有發難丁寶楨,反而對其大力提拔,於1876年授意其升任四川總督,如此可謂因禍得福。丁寶楨為官清廉,任上整頓鹽務、興修水利,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1886年死於任上,可謂少有的善終清官。
5,李蓮英
毫無疑問,安德海死時非常年輕,再活個四五十歲是一點問題沒有。縱覽慈禧寵愛的太監可知:她還是個蠻“專情”的人,雖然對別的太監會有賞識,但視為心腹的也就一個。如果安德海不是自作孽,不可活,他便是慈禧一生的心腹,估計也就沒有後來的李蓮英什麼事了。
6,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在聽聞自己心腹太監被誅是何反應呢?毫無疑問,最開始心是痛的,畢竟打狗還得看主人,這些人繞開她直接對她的心腹痛下殺手,明顯是在打她的臉,不過冷靜過後,34歲的慈禧做出了3件事,手段果然老辣。
首先,將安德海隨從太監六人,管家兩人,負責保衛工作的鏢客五人,一併處斬;
其次,抄沒安德海在北京的家產,將安德海北京管家王添福絞死;
第三,將此次事件的所有奏摺、上諭統統彙編成條例,規定今後若有此類事情發生,以此為範本操作。
慈禧這3件事無一例外是“順應民意”的,手段不可謂不老辣。因為安德海恃寵而驕、觸犯眾怒已久,而且他“假冒”欽差大臣,動用龍衣等違禁物品,沿途鋪張浪費,證據確鑿,罪狀累累。他這一死,天下無不拍手稱快。京城的帝師翁同龢,聽到訊息後大呼“快哉!快哉!”曾國藩原本患眼疾,聽到這個訊息後說自己的眼睛都為之一亮,稱丁寶楨為“豪傑之士”。在民間,“丁寶楨智斬安德海”被演繹出各路版本,流傳至今。
正是因為34歲的慈禧太后的“英明”三舉措,以及對“鋤奸英雄”丁寶楨的大力提攜,並且丁寶楨的“很是爭氣”,使得慈禧的形象大為改觀,朝野上下一片讚譽,為其謀奪最高權力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不可謂受益不淺。
由此可見,慈禧心腹太監安德海被誅,包括慈禧本人在內,至少有6人受益,數量還真不少,這也反映出安德海得罪人太多、張揚過火,其人頭落地也是早晚之事。
-
1 #
-
2 #
將計就計,反手為雲,使壞事變對自己有利,可謂薑還是老的辣!
-
3 #
說了半天沒說到重點慈禧喜歡假太監安德海
-
4 #
安德海事件的善後處理,充分說明慈禧太后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掂量得來輕重,知道怎麼樣獲取人心?高明的政治家不會為情所困。
-
5 #
慈安為嫡母正宮皇太后,地位權利大於慈禧。
-
6 #
可見政治是最無情的!難怪主席有詩云: 天若有情天亦老!
-
7 #
人生就是舞臺,各色都在演戲
丁寶楨還是林則徐的女婿!